一次性安全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568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安全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的一次 性安全注射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临床上使用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筒、装于注射器筒内的活塞、 抽动活塞的活塞杆及手柄, 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在配制药液并使用注射器为患 者注射时都要涉及活塞抽取和推进两个动作,如在配制某注射药液时,先通过注 射器抽取一定量的葡萄糖类等液体,将其注射进粉末状药物瓶内混合,再抽取已 混合均匀的药液,以完成注射前的准备工作,而在多数情况下,活塞的抽取和推 进是多次进行的。
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注射器分为两种, 一种是玻璃注射器(如图l所示), 全部为玻璃材质,在农村地区应用较为广泛,其结构特点是由注射器筒1、活塞2、
手柄4组成,活塞2与注射器筒1内壁紧配合,不足之处在于配制药液时,由
于细菌无处不在,而又不能被人类的肉眼所察觉,所以当医护人员的手指直接接 触活塞时,手指上的细菌会直接感染活塞,而活塞在注射器筒内抽动的过程中, 又将细菌传染给注射器筒内壁,抽进注射器筒内的药液又会与注射器筒内壁直接 接触,从而发生药液被感染的现象,继而引发患者的输液反应,造成临床医疗事 故的发生。
另一种是一次性注射器(如图2所示),除橡胶制活塞,其余部件为塑料材质, 其结构包括注射器筒l、活塞2、活塞杆3和手柄4,其中活塞杆3包括依次连接 的底座31及前、后十字架32、 33,活塞2装在活塞杆3前端,与底座31连接, 手柄4置于活塞杆3后端且与活塞杆3制成一体,活塞2与注射器筒1内壁紧配 合,活塞杆3上的前、后十字架32、 33与注射器筒1内壁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 是因为靠近注射器筒1末端的内壁上设有环形凸缘5,其可以防止内壁与活塞杆的 直接接触,进而防止细菌感染药液,但是其缺点在于1、医护人员手指上的细菌 感染给前、后十字架后,在抽取及推进活塞杆过程中,前、后十字架上的细菌会 感染给环形凸缘,当活塞运行至凸缘位置时,凸缘上的细菌又传给活塞,便感染 给与活塞紧配合的注射器筒内壁,由此使药液带有细菌;2、由于凸缘较低及注射
器筒为弹性材质,活塞杆与内壁的间隙较小,所以活塞杆在运动中其前、后十字 架也可能直接接触注射器筒的内壁,从而感染药液。
据统计,在临床上所出现的输液反应个案中,不少案例就是在配制药物的过程 中,由于细菌通过上述路径感染了药液所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细菌感染药液的一次性安全注 射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 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包括注射 器筒、活塞、活塞杆及手柄,活塞杆包括相连接的底座和杆部,活塞通过底座连 接于活塞杆的前端,手柄设置于活塞杆的后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的杆部为 一细杆,杆部的直径小于注射器筒的内径,杆部与注射器筒内壁之间形成间隙; 所述注射器筒的末端设置有尾盖,尾盖上设有供活塞杆来回抽动的通孔,该通孔 与活塞杆的杆部大小适配,活塞与尾盖之间设有活塞限位机构。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活塞杆杆部是一细杆,该细杆的直径远远小于注射器筒内 壁直径,所以杆部不会与注射器筒内壁发生直接接触;而为了防止杆部与尾盖通 孔圆周相接触而发生细菌感染活塞、注射器筒内壁,进而感染药液的现象,本实 用新型设置活塞限位机构,以使活塞不会与尾盖通孔圆周接触,由此可以有效地 避免因药物的感染而造成的输液反应的发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活塞限位机构包括分布于底座圆周上的多 个凸牙以及在尾盖的内侧、通孔的外围设置的环形凹槽,活塞杆来回抽动的过程 中凸牙与环形凹槽相配合而限制活塞与通孔接触。当医务人员的手指触摸了杆部 后,杆部会将细菌传染给尾盖通孔圆周,活塞抽出至注射器筒末端附近时,由于 凸牙会卡在环形凹槽内,从而阻止活塞、底座及凸牙直接接触尾盖通孔圆周,能 够有效地避免细菌感染药液的现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盖外套于注射器筒末端的外壁上并轴 向固紧。当活塞杆在注射器筒内来回抽动时,轴向固紧的尾盖不会随之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尾盖与注射器筒末端为螺纹连接,这样 有利于在生产装配注射器的过程中方便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手柄与活塞杆的杆部为螺纹连接,这 样也是有利于在生产装配注射器的过程中方便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
(1) .本实用新型的活塞杆利用细杆结构,增大注射器筒内壁与活塞杆之间的 间隙,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通过活塞杆传染给注射器筒的内壁,进而感染药液, 使用非常安全。
(2) .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活塞限位机构,使活塞及活塞杆前端不会直接接触易 感染细菌的尾盖通孔圆周,以避免感染药液的现象发生。
(3)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装配方便,非常适合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推广和 应用,有很强的实用性。


图1是现有技术玻璃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一次性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沿轴线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3活塞限位机构的局部A放大示意图。
图中,l-注射器筒,2-活塞,3-活塞杆,4-手柄,5-环形凸缘,6-尾盖,7-通孔, 31—底座,32-前十字架,33-后十字架,34-杆部,35-凸牙,61-环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所示, 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包括注射器筒l、活塞2、活塞杆3、 手柄4及尾盖6,其中,活塞杆3包括相连接的底座31和杆部34,活塞2通过底 座31连接于活塞杆3的前端,杆部34为细杆,杆部34的直径小于注射器筒1的 内径,杆部34与注射器筒1内壁之间形成间隙,手柄4与活塞杆3的杆部34为 螺纹连接,尾盖6外套于注射器筒1末端的外壁上,并且为螺纹连接方式,尾盖6 上设有供活塞杆3来回抽动的通孔7,该通孔7与活塞杆3的杆部34大小适配。
在活塞2与尾盖6之间设有活塞限位机构,该活塞限位机构包括均匀分布于 底座31圆周上的四个凸牙35以及在尾盖6的内顶U、通孔7的外围设置的环形凹 槽61,当活塞杆3从注射器筒1内抽出且活塞2运行至注射器筒1末端附近时, 凸牙35与环形凹槽61相配合,即凸牙35卡入环形凹槽61内,从而限制活塞2、 底座31与通孔7圆周直接接触,以避免活塞等部件感染细菌。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过程是先连接活塞与活塞杆的底座,并将其插入注射器 筒内,再将尾盖从尾盖通孔套上活塞杆,尾盖拧紧于注射器筒末端的外壁上,最
后把手柄拧上活塞杆末端,装配完毕后以备使用。该装配过程简便,有利于本实 用新型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权利要求1、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包括注射器筒(1)、活塞(2)、活塞杆(3)及手柄(4),活塞杆包括相连接的底座(31)和杆部(34),活塞(2)通过底座(31)连接于活塞杆(3)的前端,手柄(4)设置于活塞杆(3)的后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3)的杆部(34)为一细杆,杆部(34)的直径小于注射器筒(1)的内径,杆部(34)与注射器筒(1)内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注射器筒(1)的末端设置有尾盖(6),尾盖(6)上设有供活塞杆(3)来回抽动的通孔(7),该通孔(7)与活塞杆(3)的杆部大小适配,活塞(2)与尾盖(6)之间设有活塞限位机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限位机 构包括分布于底座(31)圆周上的多个凸牙(35)以及在尾盖(6)的内侧、通孔(7)的外围设置的环形凹槽(61),活塞杆(3)来回抽动的过程中凸牙(35)与 环形凹槽(61)相配合而限制活塞(2)与通孔接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盖(6) 外套于注射器筒(1)末端的外壁上并轴向固紧。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盖(6)与 注射器筒(1)末端为螺纹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 柄(4)与活塞杆的杆部(34)为螺纹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包括注射器筒、活塞、活塞杆及手柄,活塞杆包括相连接的底座和杆部,活塞通过底座连接于活塞杆的前端,手柄设置于活塞杆的后端,所述活塞杆的杆部为一细杆,杆部的直径小于注射器筒的内径,杆部与注射器筒内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注射器筒的末端设置有尾盖,尾盖上设有供活塞杆来回抽动的通孔,该通孔与活塞杆的杆部大小适配,活塞与尾盖之间设有活塞限位机构。本实用新型活塞杆杆部直径远远小于注射器筒内壁直径,使杆部不会与内壁直接接触;通过限制活塞位移的活塞限位机构防止活塞与尾盖通孔圆周相接触,避免了因药物的感染而造成输液反应的发生,使用非常安全。
文档编号A61M5/315GK201175503SQ20082004518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1日
发明者进 徐 申请人:进 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