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式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344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瓣膜式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障人体呼吸道通畅的导管辅助呼吸装置,尤其是 瓣膜式气管导管。
技术背景
公知技术中,临床上气管导管一般设置充气套囊,其作用在于为 实行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提供气道无漏气的条件;防止呕吐物等沿 气管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缝隙流入下呼吸道误吸;防止吸入的麻醉 气体从麻醉系统外逸,以维持麻醉平稳。要求既能控制囊内压不超 过30mmHg,又能达到完全防漏和防误吸的效果。但是由于现有技术 中的气囊工作状况不够理想,使得临床应用效果不佳。
气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其严重性不仅与插管时间有关,而且与其他因素, 如套囊形状和压力,气管插管及套囊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等也密切相关,气囊 压力愈高气道黏膜损伤愈重。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采用顺应性较好的塑 料制作套囊,即使达到很大的容量,其压力的改变也很小,因而能够减少气 管病变的发生,而在实施正压通气时,囊内压和吸气峰压有直线相关性,要 求囊内压至少大于肺内压3cm水柱,而且在N20全身麻醉时,随时间延长,套
囊内的压力和容量均会相应逐渐增高,这要求对气管插管套囊的压力进行常 规监测,但成本较高,所以临床实际操作中,许多医生和护士常常通过触摸 气管插管的近端气囊张力来间接判断其压力,这是不准确的。
另外,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相关技术方案包括,200710013453. 8 —种新 型气管导管包括主导管,连接在主导管上的衔接管,设置在主导管上的气囊, 与气囊相通的气囊注气管,所述主导管的末端设有出气孔和侧出气孔,所述 衔接管包括与呼吸机或麻醉装置相连接的上通道口,与主导管相连接的下通 道口,所述上通道口的一侧设有侧通道口,固定在侧通道口上的密封盖;所 述衔接管上设有上固定挡板和下固定挡板,所述主导管内置加强钢丝;所述 主导管内置加强钢丝;200710014662. 4多功能气管导管,涉及一种具有双肺 隔离、通气以及吸排异物的多功能气管导管,包括一中空的气管导管,气管 导管的中下部环绕一弹性的、连接有气管导管气囊充气管的气管导管气囊, 气管导管的下端有一气管导管开口,气管导管的下端一侧连接有一弹性的、 连接有支气管气囊充气管的支气管气囊,支气管气囊与气管导管开口分别位 于气管导管的两侧,所述的支气管气囊的下端有一导入端,所述的导入端为 中空结构,末端开有至少一个导入端侧孔,导入端与一吸引管相连通。 03242228.8有可伸縮波纹管的气管导管,包括有导气主管、气囊、接头和充 气管;导气主管与接头的小径端之间增有一段可伸縮波纹连接管;波纹连接 管是与接头连为一体的,其另一的开口端设有与主导管成插入配合的接头部。 当然,可伸縮波纹连接管,也可以是与导气主管连为一体的,而另一端设有 与接头成插入配合的接头部;可伸縮波纹管,它还可以与导气主管及接头一 体成型。本实用新型由于波纹连接管是可伸縮的并可在任意部位弯曲成任意 的角度,其弯曲部不仅稳定而且其曲率变化是连续的、不会在术间形成堵塞 性弯折。03230897.3单腔双囊气管插管导管,由单腔气管导管,导管出口,
导管侧孔,双气囊,气囊充、放气气孔和充气阀构成,双囊互为独立,可以
交叉放气和充气,能防止口腔分泌物或食管返流物进入气管和肺,减少气囊 对气管内壁压迫而造成的损伤。以上这些新公开技术方案也不同程度存在着 未能基本解决问题的不足。 技术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的维持通气,减少并发症的气管导 管,即瓣膜式气管导管。
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的措施包括导管中固定充气管,导管前部外 周固定间隔连接的漏斗状肋膜和涨瓣,在导管前部外周壁与间隔连接的漏斗 状肋膜和涨瓣根部间固定封闭的气囊,气囊对应导管外壁上开充气孔,充气 管前端开口于充气孔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小支撑气囊设计,在满足撑起和收复涨瓣 和肋膜的作用后,使得气管的封堵作用更合理有效,自主呼吸时的封堵效果 更好,通气更顺畅,可以对塌陷的气管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较宽阔的涨瓣 和肋膜扩大接触面积而降低对气管黏膜的压强,有效保护黏膜的功能和完整。 以涨瓣和肋膜取代原有套囊模式,显著降低对呼吸道黏膜压迫,有效的保护 脏器,通气更安全,使得操作更规范、安全和柔和,结构合理,应用效果显 著。
附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剖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导管l,气阀2,充气管3,肋膜4,涨瓣5,气囊6,充 气孔7,侧孔8,气管9。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导管1中固定充气管3,导管1前部外周固定间隔连接的漏斗 状肋膜4和涨瓣5,在导管1前部外周壁与间隔连接的漏斗状肋膜4和涨瓣5 根部间固定封闭的气囊6,气囊6对应导管1外壁上开充气孔7,充气管3前 端开口于充气孔7上。
充气管3末端接出导管1后部壁并连接气阀2。导管1前端呈楔状状斜口 。 导管1前端壁上开侧孔8。涨瓣5厚度或硬度大于肋膜4。导管1前端、涨瓣 5、肋膜4和气囊6采用硅胶等柔性生物材料制成9。涨瓣5、肋膜4和气囊6 未充气条件下常态收縮并贴附于导管1前端外周壁。
气囊6位于导管1前端和肋膜4和涨瓣5与导管1外壁连接的根部后, 间隔连接的漏斗状肋膜4和涨瓣5从根部沿导管1前端向后张开。这种型号 适合于正压通气。
气囊6位于导管1前端和肋膜4和涨瓣5与导管1外壁连接的根部间, 间隔连接的漏斗状肋膜4和涨瓣5从根部沿导管1前端向前张开。这种型号 适合于气道高阻力、高压又要求满足通气的患者,如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 等情况。
充气后型如漏斗样的涨瓣5和肋膜4代替传统套囊,应用硅胶材质,以 增加组织相容性,瓣起支撑作用,较柔软的肋膜4有利于收縮贴于导管1上。 从力学角度将气囊6产生的压力被分解成向上和向前的力,其中向上的力是 产生气管9内壁压迫的主要原因,把目前套囊的直接压迫转变成间接压迫而 使受力减小。而且肺内压也被分解成向下和垂直气囊6壁的两个力,所有分 力彼此都有相互抵消的作用,只要把向上的力抵消为零,就可以满足临床要
求。相同材质的涨瓣5、肋膜4可以调整厚度来控制弹性,这样就可以简单的 规范弹力而控制大小,而且无论是正压通气还是自主呼吸,肺内压的波动会 直接改变套囊对气管9壁压力,起到舒张作用,较目前的气管导管,消除了 持续和增大的压迫的机会,更能满足临床需要。
在使用时,根据呼吸道管理插管适应症,按操作规范,将导管1前端插 入气管9内,通过气阀2,用标准注射器经充气管3向气囊6内注入气体,气 囊6充气鼓起打开并饱满后,使得涨瓣5外翻和肋膜4撑开,其外缘贴附气 管9内壁,起到封堵作用。当机械通气时,肺内压作用在涨瓣5和肋膜4上, 与其弹力相互作用而使得对气管9黏膜的压力在安全范围内处于动态变化中, 不造成气管9持续性损伤,而压力超过标准弹性就会使涨瓣5和肋膜4塌陷, 释放出多余气体减小气管9压力。自主呼吸时,肺内负压使得涨瓣5和肋膜4 更加贴敷气管黏膜加强封堵作用,而且对气管9黏膜的压力仍然是动态变化 的安全范围内,可以满足长期带管的需要。使用完毕后,再通过气阀2放出 气囊6内的气体以收复涨瓣5和肋膜4平铺在导管1外壁上,方便拔出。
本实施例还可以用于支气管导管和食道封堵。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小支撑气囊6设计,在满足撑起和收复涨瓣5 和肋膜4的作用后,使得气管9的封堵作用更合理有效,自主呼吸时的封堵 效果更好,通气更顺畅,可以对塌陷的气管9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较宽阔 的涨瓣5和肋膜4扩大接触面积而降低对气管9黏膜的压强,有效保护黏膜 的功能和完整。以涨瓣5和肋膜4取代原有套囊模式,显著降低对呼吸道黏 膜压迫,有效的保护脏器,通气更安全,使得操作更规范、安全和柔和,结 构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权利要求1. 瓣膜式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导管(1)中固定充气管(3),导管(1)前部外周固定间隔连接的漏斗状肋膜(4)和涨瓣(5),在导管(1)前部外周壁与间隔连接的漏斗状肋膜(4)和涨瓣(5)根部间固定封闭的气囊(6),气囊(6)对应导管(1)外壁上开充气孔(7),充气管(3)前端开口于充气孔(7)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式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充气管(3)末端 接出导管(1)后部壁并连接气阀(2)。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式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导管(l)前端呈 楔状状斜口。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式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导管(l)前端壁 上开侧孔(8)。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式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涨瓣(5)厚度或 硬度大于肋膜(4)。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式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涨瓣(5)、肋膜 (4)和气囊(6)未充气条件下常态收縮并贴附于导管(1)前端外周壁。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式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气囊(6)位于导 管(1)前端和肋膜(4)和涨瓣(5)与导管(1)外壁连接的根部后,间隔连接的漏 斗状肋膜(4)和涨瓣(5)从根部沿导管(1)前端向后张开。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式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气囊(6)位于导 管(1)前端和肋膜(4)和涨瓣(5)与导管(1)外壁连接的根部间,间隔连接的漏 斗状肋膜(4)和涨瓣(5)从根部沿导管(1)前端向前张开。
专利摘要瓣膜式气管导管,涉及一种保障人体呼吸道通畅的导管辅助呼吸装置,导管1中固定充气管3,导管1前部外周固定间隔连接的漏斗状肋膜4和涨瓣5,在导管1前部外周壁与间隔连接的漏斗状肋膜4和涨瓣5根部间固定封闭的气囊6,气囊6对应导管1外壁上开充气孔7,充气管3前端开口于充气孔7上。通过小支撑气囊6设计,在满足撑起和收复涨瓣5和肋膜4的作用后,使得气管9的封堵作用更合理有效,自主呼吸时的封堵效果更好,通气更顺畅,可以对塌陷的气管9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较宽阔的涨瓣5和肋膜4扩大接触面积而降低对气管9黏膜的压强,有效保护黏膜的功能和完整。
文档编号A61M25/00GK201200706SQ200820103658
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15日
发明者胡大伟 申请人:胡大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