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科医疗手术耗材,尤其涉及一种推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颈推退行性变、颈推间盘突出、颈推骨折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前路减 压和推间融合是公认的治疗方法。常规前路钢板内固定加稚间植入髂骨块,有 植骨块吸收、高度下降、植骨块移位、骨块高度不好把握,取骨区疼痛、感染
等并发症。近年来应用颈推间融合器,包括第一代表面螺紋稚间融合器;第二 代有棘状突起的方形推间融合器和钬质网笼;第三代解剖型可降解推间融合器, 它在提高推间融合率、减少患者术后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恢复患者术后 功能、减少植骨融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各个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颈推推间植 骨方法。同时它植骨量少,不用增加手术取骨切口。
但传统的推间融合器不能自身和推体骨之间生物融合。而且孤立在推间隙 中,其缺点在于孤立的推间融合器向后移位再次压迫脊髓、向前移位压迫刺 激食管、气管,抗旋转扭力不足而导致推间融合器在推间隙旋转,两个节段以 上植入脊柱稳定性不足,钛笼型推间融合器必须结合前路钢板技术,棘状凸齿 导致骨性终板的损伤和应力集中导致稚间融合器下沉等问题,其才艮源是孤立的 稚间融合器在推间隙的稳定性不足和应力集中而产生的。另外单纯推间融合器 也不能应用在有骨折、脱位、和推间韧带断裂或过度*>弛的病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推间融合器,能够自 身和推体骨之间生物融合,其稳定性更好、应力分散,使手术操作方便、骨融合率更高,同时对骨性终板损伤更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推间融合器,包括可 固定于推体骨上的固定部和内部可填充植骨材料的融合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 所述融合部上,所述融合部具有超孩t结构接触面。
融合部置于推间隙后,固定部固定于推体骨上,以固定该推间融合器。与 现有技术采用的凸齿接触面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超微结构接触面,没 有棘状凸齿可以使融合部置入容易,不需要或仅需要轻微敲入,不容易造成骨 性终板损伤和医源性脊髓震荡伤,并且实现融合部自身和推体骨的生物融合。 因此,本技术方案操作方便、骨融合率更高、稳定性更强,同时对骨性终板损 伤更小。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间融合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l的侧;現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正4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推间融合器,包括可固定 于推体骨上的固定部1和内部可填充植骨材料的融合部2,固定部1固定于融 合部2上,且融合部2具有超微结构接触面3。固定部1和融合部2是解剖型 设计,但固定部1紧贴推体前缘时,融合部2深度为理想深度。
具体地,上述融合部2截面大体呈半椭圆形,其开口端固定于固定部1, 通过固定部1封闭半椭圆形部2形成通孔21,以填充植骨材料。
接触面3包括具有超微结构的上接触面31和下接触面32,上接触面31位 于融合部2的上表面,下接触面32位于融合部2的下表面,使融合器2的上下 表面均能够通过超微结构如珍珠微粒结构或者海绵状孔隙结构的设计与骨组
4织间生4勿融合。
上、下接触面31、 32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孔33,于第一固定孔33内穿设有 可嵌插入推体骨性终板的第一固定件34。上、下接触面31、 32邻近固定部1 的位置在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孔33,因此上、下接触面31、 32通过 八个第一固定件34与推体骨性终板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4为固定 钉。
如图3所示,上述固定部1可以是钢材,固定座1呈"H"状蝴蝶形,向 外延伸有四个突出部11,每对突出部11分别形成利于安装推体撑开杆的间隙 12。于突出部11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13,每个第二固定孔13上分别穿设有第 二固定件14,通过第二固定件14可将固定部1固定于稚骨上。在其中一个突 出部ll表面有安装方向指示箭头15。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4可以螺钉, 相应地,第二固定孔13为螺钉孔。
如图3所示,固定部l上在间隙12的下方分别设置有窗体16,窗体16穿 过整个固定部1,使医生可观察融合部表面与推体上下缘的紧贴程度。于固定 部1的中央还上设置有螺紋孔17,用于连接把持器。固定部1的两侧设有第一 固定件14的开关18,旋转开关18使第一固定件14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第 一固定件14的开关控制。
上述融合部2可以采用医用钛、钛合金、骨或者可降解材料等,其还可以 采用其他材料,只要融合部2具有超微结构的接触面3,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以推间融合器应用于颈推间盘突出前路手术为例。麻醉后做切口,显露好 术野后,在病变上下推体中央拧入撑开杆,撑开推间隙,摘除病变间隙推间盘 组织,清除推体后缘骨赘,彻底减压,清除推体前缘骨赘,使推体前缘平整。 清理终板软骨和准备骨性终板,至骨面微渗血,保留骨性终板的完整。进一步 撑开和减压及准备骨性终板。置入推间融合器的试模,选定推间融合器的型号。 融合部2填充满自体或异体松质骨,打实,防止骨粒松脱。用把持器通过把持孔把持推间融合器,通过固定部表面的方向指示箭头明确安装方向,把融合部
2置入已经撑开的推间隙中。因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部1为H蝴蝶形,给 撑开杆留有空间,不会因为撑开杆而影响置入。本实施例因为推间融合器上、 下接触面31、 32没有凸齿,代替的是超微珍珠微粒设计的表面,所以置入容易, 不需要或仅需要轻微敲入,不容易造成骨性终板损伤和脊髓震荡伤。固定部1 为H蝴蝶形,界面弧度符合颈推解剖生理,当固定部1贴紧颈推前缘骨皮质时, 融合部2达到理想深度。撑开器反向加压推间融合器。C型臂机透视,了解置 入物位置和推间隙高度、颈推生理弯曲度,满意后,固定部l拧入螺钉四枚, 锁定螺钉。顺时针扭转左右固定钉开关90度,释放关出融合部2上下界面的八 个固定钉孔内的^^文固定钉,八枚固定钉嵌插入上下推体骨性终板中,每面四 个达到面固定,进一步加强推间融合器稳、定性。去除撑开器。最后冲洗术野, ;故置引流和关闭切口。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应用在有骨折、脱位、和推间韧带断裂或 过度松弛的等病例。
以上所述仅3见作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阐述,而非说明书所述的内容;因此而作的任 何变更,只要其属于权利要求等同特征的含义和范围中,都应该包含于本实用 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可固定于椎体骨上的固定部和内部可填充植骨材料的融合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融合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部具有超微结构接触面。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推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上设置有第 一固定孔,于所述第一 固定孔内穿设有可嵌插入推体骨性终板的第一 固定件。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控 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开关。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包括位于所 述融合部上表面的上接触面和位于所述融合部下表面的下接触面,于所述上、 下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 一 固定孔和第 一 固定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第 二固定孔,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内穿i殳有可固定于所述推骨上的第二固定件。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推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呈"H"蝴 蝶形,且向外延伸有四个突出部,每对所述突出部形成利于安装推体撑开杆的 间隙,所述第二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突出部上。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推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用 于观察所述融合部与推体上下缘紧贴程度的窗体。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安 装方向指示箭头。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部的超微结构 接触面为珍珠微粒结构或者是海绵状孔隙结构。
10、 如权利要求l-10任一项所述的推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间融 合器为医用钛、钛合金、骨或者可P争解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可固定于椎体骨上的固定部和内部可填充植骨材料的融合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融合部上,所述融合部具有超微结构接触面。融合部置于椎间隙后,固定部固定于椎体骨上,以固定该椎间融合器。与现有技术采用的接触面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超微结构接触面,可以使融合部置入容易,不需要或仅需要轻微敲入,不容易造成骨性终板损伤和医源性脊髓震荡伤,并且实现融合部自身和椎体骨的生物融合。因此,本技术方案操作方便、骨融合率更高、稳定性更强,同时对骨性终板损伤更小。
文档编号A61B17/70GK201346235SQ200820235810
公开日2009年1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31日
发明者曾腾辉 申请人:曾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