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防针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针剌装置,该防针剌装置与诸如注射器的注射装置一起使用。
背景技术:
针剌伤害一般发生在医疗环境中,特别是在使用注射器或其他注射装置之前或之 后,此时,使用者无意中把针头剌到他自己或她自己体内,甚至是其他人体内。防止这样的 伤害当然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伤害不但能够传播传染病和疾病,而且会很痛且可能致残。
有几种已知的方法试图防止针剌伤害。例如,把一些注射器制成具有在使用之后 借助于注射器中的弹簧而自动縮回的针头。然而,这需要复杂的结构,并且制造费用高。此 外,它没有解决在注射之前发生伤害的可能性。 另一种已知的方法是放回注射器所配备的管状护套以保护针头。如今不推荐在用 完注射器之后放回护套的这种做法,因为难以把针头的端部准确地放入护套中。有人认为, 试图重新套上针头护套实际上是引起大多数针剌伤害的原因。此外,护套能够很容易地被 再次移除,因此伤害还是有可能的。 又一种已知的防针剌装置是一种安装在注射器筒上的自动针头护套,该护套能够 滑出以覆盖针头。EP-A-0 268 445公开了一种带有静止护套部分和可动护套部分的结构, 该可动护套部分由弹簧偏压到覆盖针头的伸展位置上。该可动护套部分縮回以露出针头供 使用,并且在解除了縮回压力时,弹簧就使该可动护套部分自动移入伸展位置,可动护套部 分在该伸展位置被锁定。该可动护套部分具有凸起,该凸起容纳在该静止护套部分的轨道 中从而控制该可动护套部分的运动并且锁定它。同样,这是制造费用高的比较复杂的结构。 在W0 03/105935中有类似的结构。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一种用于具有中空针头的注射装置的防针剌装置,包括附接到注射 装置上的护套,该护套被构造和布置成,在第一非操作位置该护套密封地包围针头,在第二 操作位置该护套的第一部分被移除,所述护套的第二部分保持附接到注射装置上,并且所 述护套的第三部分绕铰链构件枢转以露出针头,在第三覆盖位置所述护套的第三部分绕铰 链构件枢转以至少包围针头的针尖且由所述护套的第二部分保持。 本发明的这种装置易于制造,这是因为它仅使用护套,而不用弹簧或轨道。这种装 置也易于使用,而没有把护套放回到针头上所带来的固有危险,这是因为枢转运动有效地 将护套从侧面移到针头上方,使得使用者不需要把手靠近针头。在覆盖位置上,第三部分由 第二部分保持,从而难以再次移动第三部分。因此,这种装置易于制造和使用,并且操作安全。 第二部分适合于附接到装有针头的针座上。第二部分可以是大致圆筒形。 在非操作位置上,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从第二部分沿轴向延伸超过针头的端部,
以形成用于针头的大致为圆筒形的盖。第一部分可绕盖的周边的大约六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延伸。第一部分在其远离第二部分的端部处具有沿轴向延伸超过第三部分的凸起。抓住该凸起从而移除第一部分。 通过向第三部分施加力,第三部分能够角运动地从非操作位置移入操作位置,以及从操作位置移入覆盖位置。第三部分可具有在非操作位置上突出超过所述针头的针尖的舌状物。通过向舌状物施加力可使第三部分移动。 在非操作位置上,针尖可被第一部分或第三部分覆盖。第一部分在其远离第二部分的端部处可具有凸起,该凸起沿径向向内延伸以覆盖针尖。或者,第三部分可具有闭合件,该闭合件沿径向向内延伸以覆盖针尖。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通过铰链构件和保持构件连接,该保持构件在非操作位置和覆盖位置上被接合。这种布置使得,在非操作位置上,第一部分防止保持构件的脱开接合,但是一旦移除第一部分,保持构件就在第三部分绕铰链构件运动时脱开接合。
铰链构件可围绕第二部分的周边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延伸。该铰链构件优选地为弹簧或活铰链构件,从而,在第三部分从非操作位置移动时并且在保持构件脱开接合之后,铰链构件自动地将第三部分移入操作位置。这个自动的移动意味着,使用者只需接触第三部分一次就可使其移入操作位置。在操作位置上,第三部分尽可能地接近与注射装置成直线,因此,第三部分角运动通过约180°角。 在第三部分从操作位置移动时,一旦第三部分的角运动超过预定量,铰链构件就使得第三部分移向覆盖位置。这个预定量可以在80。与100°之间。铰链构件可使第三部分直接移入覆盖位置,使得使用者只需接触第三部分一次来实现这样的移动。或者,可施加另一手动的力使第三部分移入覆盖位置。在覆盖位置上,第三部分移动超过非操作位置,保持构件接合在形成永久锁定结构的位置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保持构件包括至少一对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上的对应阶梯状部分。在非操作位置上,成对的阶梯状部分通过弱化部附接,当第三部分从非操作位置开始的角运动超过预定量时,该弱化部适于断开。这个预定量可在30。与45°之间。铰链构件可在第二部分的周边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之间延伸,在移除第一部分之后,弱化部占据剩余周边(约三分之二)。 优选地,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上设置有两对阶梯状部分,这两对阶梯状部分由铰链构件分开,并且每对阶梯状部分都通过弱化部连接。这样确保了弱化部易于断开,并且铰链构件正确操作。 在覆盖位置上,第三部分上的阶梯状部分接合在第二部分上的阶梯状部分的后面
以将第三部分保持在覆盖位置上。在覆盖位置上,第三部分移动超过非操作位置,确保第三
部分覆盖针头,并且使第三部分保持在这个位置上,从而不容易再次露出针头。 在另一实施例中,保持构件包括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一个上的至少一个栓
钉,该至少一个栓钉接合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另一个上的互补槽口中。适
宜的是,所述栓钉或每个栓钉设置在第三部分上,所述槽口或每个槽口设置在第二部分上。
所述栓钉或每个栓钉可具有两个棘爪,第一个棘爪在非操作位置上接合在槽口的凹口中,
第二个棘爪在覆盖位置上接合在凹口中以提供永久锁定。可以有两个栓钉。 在一种变型中,保持构件包括用于非操作位置的第一机构和用于覆盖位置的第二
机构。对于非操作位置,第一机构包括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一个上的凸起,该凸起接合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另一个上的互补凹口中,对于覆盖位置,第二机构 包括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中的一个上的栓钉,该栓钉接合在所述第二部分和所 述第三部分中的另一个上的互补槽口中。凸起和栓钉可以位于不同的部分上。因此,第三 部分上的凸起可接合在第二部分的凹口中,第二部分上的栓钉可接合在第二部分上的槽口 中以提供永久锁定。适宜的是,有两个凸起和两个栓钉。 还可以设置在覆盖位置上用于针头的辅助锁定机构。辅助锁定机构可包括第三部 分上的锁定构件,在第三部分超过非操作位置进入覆盖位置时,所述锁定构件允许针头通 过,但是所述锁定构件防止针头再次返回穿过。辅助锁定机构可包括一对相对的钩,其布置 成使得针头能够从一个方向在该对钩之间穿过但是不能从另一个方向在该对钩之间穿过。
为了确保难以把整个护套从注射装置上移除,护套通过锁定机构附接到装有针头 的针座上。锁定机构包括在护套或针座上的凸起,凸起接合在针座或护套的互补凹口中。或 者,护套和针座可以例如通过塑料材料的注射模制而制成为单个部件。 护套可以模制成为单个部件,其中第一部分相对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密封,但 没有实际熔接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上。这是通过在第一部分的周围模制形成小间隙而实 现的。护套随着冷却而收縮,但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收縮大于第一部分的收縮,因此, 小间隙消失,并且第一部分由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保持。这意味着,在要使用注射装置时, 密封性地保持而不是熔接的第一部分可以象可撕掉的条带一样被轻易地移除。或者,第二 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以模制成为单个部件,而第一部分是随后附接的条带,例如箔条带。
仅借助附图中的例子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其中 图1是处于非操作位置的第一防针剌装置的透视图,该第一防针剌装置附接到装 有注射装置针头的针座上; 图2是图1所示的防针剌装置移除了第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3是类似于图2的侧视图,但示出的是中间位置; 图4是图3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5是装置的壁部的一部分的截面 图6是装置处于操作位置的侧视图 图7是装置处于覆盖位置的侧视图
图8是处于非操作位置的第二防针剌装置的透视图,该第二防针剌装置附接到装 有注射装置针头的针座上; 图9类似于图8,但示出的是处于操作位置的装置; 图10是图9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1是图9的另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2类似于图8,但示出的是处于覆盖位置的装置; 图13是处于非操作位置的第三防针剌装置的透视图; 图14示出移除了第一部分的图13的装置; 图15是图14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6类似于图15,但处于操作位置;
图17示出处于覆盖位置的图13的装置; 图18是图17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19示出图14的另一部分; 图20是处于非操作位置的变化的防针剌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以及 图21类似于图20,但装置处于覆盖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至7所示的防针剌装置包括附接到诸如注射器(未示出)的注射装置上的护 套l,该注射器具有用于将流体注入人体或动物体或将流体从人体或动物体中抽出的中空 针头。护套1显示为附接到装有针头3的针座2(见图2和6)上。针座2再以任意已知的 方式附接到注射器上。 护套1被设计成在正确使用注射器之前或之后防止使用者无意中将针头剌到他 或她自己体内,甚至是其他人体内。护套1是由诸如聚丙烯的塑料材料注射模制为单个部 件,由三个部分4、5、6形成。 这三个部分4、5、6可以占据三种位置。第一非操作位置如图l所示,在这个位置, 这三个部分密封地包围针头3。第二操作位置如图6所示,在这个位置,第一部分4被移除 (见图2),第二部分5仍然附接到针座2上,第三部分6枢转成露出针头3。第三覆盖位置 如图7所示,在这个位置,第三部分6向回枢转以再次覆盖针头3并且由第二部分5保持。
第二部分5基本上为圆筒形,通过容纳在针座2的凹口 (未示出)中的第二部分 5上的凸起(未示出)而附接到针座2上。虽然这是把护套附接到针座上的标准方法,但 是在这种情况中,凸起和凹口比标准附接中的更大且更深,以确保难以将护套1拔离针座 2。这意味着护套l将会被修正地使用,而不是作为标准护套使用,标准护套通常会被拔离 针座以露出针头供使用。 第一部分4和第三部分6从第二部分5的远端沿轴向延伸以形成用于针头3的大 致为圆筒形的盖。第一部分4和第三部分6都延伸超过针尖。第一部分4以可撕掉的条带 的方式围绕第二部分5和第三部分6的周边的大约六分之一延伸。这是在护套1的模制过 程中通过在第一部分4的周围设置小间隙而实现的,这个小间隙在护套1冷却和收縮时消 失。第一部分4的远端8沿轴向延伸超过第三部分6,该远端8带有沿径向向内的凸起9以 密封护套1的远端。第一部分4邻近第二部分5处稍微向内渐縮。 第三部分6围绕第二部分5的剩余周边(约为周边的六分之五)延伸。第三部分 6的远端10形成有横向切口 11和内部具有肋的舌状物12,该舌状物在切口 ll与第一部分 4相对的一侧。具有肋的舌状物12比邻近第一部分4的部分13稍微长一些。凸起9在舌 状物12的基部处与第三部分一起进行密封。加强肋14在第三部分6的相对两侧从切口 11 的基部延伸至邻近第二部分5的点。 第三部分6通过保持构件19和铰链构件16附接到第二部分5。如图2至4最佳 地示出,铰链构件16与第一部分4相对,并且在第二部分5的周边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 之间延伸。保持构件19由铰链构件16分开为两个部分17、18。如图4和5最佳地示出,每 个保持部分17、18都包括位于第三部分6上的径向阶梯状凸起20和位于第二部分5上的 对应径向阶梯状凸起21 ,每对对应的径向凸起20、 21都通过弱化部15相连。每个径向凸起
720都形成位于第三部分6上的外肩部22。每个径向凸起21都大致为楔形,形成位于第二 部分5上的外邻接部23和内肩部24(见图5)。径向凸起20、21还增加了弱化部15的结构 强度。每个弱化部15都从凸起20、21朝向铰链构件16延伸,并且具有总体上与护套1的 轴线倾斜并且朝着铰链构件16沿轴向成阶梯状的裂开线。 当护套1从非操作位置移入操作位置时,如图2、3和5所示,第三部分6朝向注射 装置的运动首先使得弱化部15沿裂开线断开。然后,第三部分6仅仅通过铰链构件16连 接至第二部分5。这构造成活铰链,使得一旦弱化部15已经断开并且第三部分6已经移过 约90°角,那么铰链构件16就自动地使第三部分6移入图6所示的操作位置。
类似地,当护套1要从图6的操作位置移至图7的覆盖位置时,使用者执行运动的 第一个部分,而一旦第三部分6已经移过约90°角,铰链构件16就会使第三部分6移入图 7的覆盖位置。应当注意到,在覆盖位置上,第三部分6越过中心,从而接触针头3的针尖以 防止针剌。由保持构件19将第三部分6保持在覆盖位置,第三部分6上的各个外肩部22 与第二部分5上的对应内肩部24接合。应当认识到,为了实现这个,第二部分5和第三部 分6沿径向方向相对偏转。通常会是第三部分6沿径向向内偏转,这是由铰链构件16提供 的运动。处于覆盖位置时,注射装置已准备好做废弃处理。 如上所述,护套1是由两个部分在单个模制工序中进行注射模制成为单个部件。 第二部分5和第三部分6模制成一个部分,第一部分4作为分开的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周围 有小的间隙。在模制之后,材料随着冷却而收縮,使得间隙消失并且第一部分4与第二部分 5和第三部分6密封性地接合,但是第一部分4不会熔接到第二部分5和第三部分6上。一 旦冷却,护套1就可安装到装有针头3的针座2上,使得针头3被密封地包围。
使用时,针座2附接至诸如注射器的注射装置,其中护套1包围针头3。护套1处 于图1的非操作位置。然后,使用者抓住第一部分4的远端处的凸起9,并且拉动第一部分 以将其从第二部分5和第三部分6上移除(见图2)。因为凸起9位于针头3的端部以外, 所以使用者没有接触针头3的危险。使用者丢弃第一部分4,然后,要么抓住舌状物12,要么 将该舌状物放置在适宜的固体表面的边缘,并且施加力以迫使第三部分6离开针头3。随着 第三部分的移动,弱化部15断开,如图3所示,使得第三部分6通过铰链构件16附接到第 二部分5上。当第三部分已经移过约90。角时,铰链构件16就迫使第三部分进入图6的操 作位置。然后使用者进行注射,并且在完成注射时,向第三部分6的自由端10施加力以迫 使自由端再次接近针头3。当第三部分已经移过约90。时,铰链构件16迫使第三部分进入 图7的覆盖位置,其中第三部分6上的肩部22与第二部分5上的内肩部24接合。在这个 位置上,第三部分6与针尖接合并且延伸超过针尖,从而防止针剌的可能性。应当认识到, 因为处于操作位置的第三部分6没有靠近针尖,所以在施加力以迫使第三部分6进入覆盖 位置时没有针剌伤害的危险。还应当认识到,保持构件19确保了第三部分6不能轻易地移 动远离覆盖位置而再次露出针头3。 图8至12示出了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是对图1至7的装置的改进,相应的部件 采用相应的附图标记。 因此,如图8至12所示,护套1还是由附接到装有针头3的针座2上的三个部分 4、5、6形成。 第二部分5是大致圆筒形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是整体模制而附接到针座2。这意味
8着护套1将会被修正地使用,而不是作为标准护套使用,标准护套通常会被拔离针座以露 出针头供使用。 第一部分4和第三部分6从第二部分5的远端沿轴向延伸以形成用于针头3的大 致为圆筒形的盖。第一部分4和第三部分6都延伸超过针尖。第一部分4围绕第二部分5 和第三部分6的周边的大约四分之一延伸,并且设置为可撕掉的箔条带。第一部分4的远端 8沿轴向延伸超过第三部分6,形成被使用者抓住以移除第一部分4的凸起9。第一部分4 的近端在第二部分5之上延伸。第二部分5和第三部分6都具有平坦表面(见图9至11), 该平坦表面用于附接第一部分4。 第三部分6围绕第二部分5的剩余周边(约为周边的四分之三)延伸。第三部分 6的远端10形成有闭合件29以覆盖针头3的针尖。 带有针头3的针座2以及第二部分5和第三部分6是由塑料材料注射模制为单个
部件。在模制之后以任何适当的方式附接可撕掉的箔条带(第一部分4)。 第三部分6通过保持构件19和为活铰链的铰链构件16附接到第二部分5。如图
9和10最佳地示出,铰链构件16与第一部分4相对,并且在第二部分5的周边的四分之一
至六分之一之间延伸。保持构件19与铰链构件16相对,并且在非操作位置时被第一部分
4覆盖。 在图9和10中最佳地示出了保持构件19,该保持构件19包括栓钉和槽口结构。 在第三部分6的近端处设有两个栓钉30,这两个栓钉沿轴向朝向第二部分5延伸,每个栓钉 都与第二部分5中形成的互补槽口 31接合。各个栓钉30布置成邻近第三部分6的平坦表 面32,该平坦表面在各个栓钉30的基部形成有加强肋33。第三部分6在邻近各个栓钉30 处形成有轴向槽口 34,为各个栓钉提供必要的径向弹性量。 每个栓钉30都具有两个向外(彼此远离)突出的棘爪35、36,并且适合于接合在 相应槽口31内的凹口 (未示出)中。第一棘爪35是栓钉30的自由端处的保持棘爪。保 持棘爪35具有圆形轮廓37,使其能够脱离凹口 。在非操作位置上,第一棘爪35接合在凹口 中,在第三部分6向操作位置移动时,该第一棘爪能够脱离该凹口。第二棘爪36邻近栓钉 30的基部,并且具有杉树形轮廓38,具有倾斜面39和与第三部分的轴线垂直的平坦面40。 第二棘爪36是锁定棘爪,它不会脱离凹口 。当第三部分6移入覆盖位置时,第二棘爪36接 合在凹口中以提供永久锁定。 第三部分6还具有一对倾斜横档41 (只示出其中一个)。每个横档41都从铰链构 件16朝向栓钉30之一延伸。当第三部分6移入覆盖位置时,横档41形成对第三部分6的 止挡,从而限定就位并且确保栓钉30上的锁定棘爪36接合在凹口中。
图11示出了用于针头3的辅助锁定机构42。该辅助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三部 分6的内表面上的一对钩43。在所述钩43的自由端之间限定有间隙44,这种布置是使得 针头3能够使所述钩43弹性地偏转以允许针头3穿过间隙44。然后所述钩43回到它们原 来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针头3不能返回穿过空隙44。这就将针头3锁入处于覆盖位置的 第三部分中。 覆盖位置如图12所示,第三部分6越过中心,栓钉30锁在槽口 31中,第三部分6 的近端部分45位于横档41与向外变形的自由边缘之间。 使用时,针座2附接到诸如注射器的注射装置,其中护套1包围针头3。护套1处
9于图8的非操作位置,保持棘爪35接合在凹口中。因为第一部分4确保了使第三部分6连 接到第二部分5,所以当第一部分4就位时,第三部分6不能移动。然后,使用者抓住第一部 分4的远端处的凸起9,并且拉动第一部分以将其从第二部分5和第三部分6上移除。因为 凸起9位于针头3的端部以外,所以使用者没有接触针头3的危险。第一部分4的移除使 得第三部分6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5移动。使用者丢弃第一部分4,然后抓住第三部分6并 且施加力以迫使第三部分6远离针头3。随着第三部分6的移动,保持棘爪35脱离凹口 ,使 得第三部分6通过铰链构件16附接到第二部分5。当第三部分已经移过约90。角时,铰链 构件16就迫使第三部分进入图9的操作位置。然后使用者进行注射,并且在完成注射时, 向第三部分6的自由端施加力以迫使自由端再次接近针头3。因为处于操作位置的第三部 分6没有靠近针尖,所以在施加力以迫使第三部分6进入覆盖位置时没有针剌伤害的危险。 当第三部分已经移过约90。时,铰链构件16迫使第三部分回到非操作位置。使用者再施 加力将第三部分6移入图12的覆盖位置。因为在非操作位置处,针尖受到了闭合件29的 保护,所以使用者没有接触针头3的针尖的危险。横档41与第二部分5接合以限定覆盖位 置。这个覆盖位置大约越过中心8° ,并且足以促使第三部分6上的栓钉30的锁定棘爪36 接合在第二部分5的凹口中。针头3还穿过辅助锁定机构的间隙44。在覆盖位置处,第三 部分6接合针尖并且延伸超过针尖,从而防止针剌的可能性。应当认识到,锁定棘爪36确 保了第三部分6不能轻易地移动远离覆盖位置而再次露出针头3。 图13至19示出了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是对图8至12的装置的改进,对相应的 部件采用相应的附图标记。 与图8至12的实施例一样,护套l是由三个部分4、5、6形成,其第二部分5和第 三部分6与装有针头3的针座2整体地模制。第一部分4是可撕掉的箔条带。针座2显示 为附接到注射装置IOO。 在此实施例中,第二部分5具有矩形外轮廓,第三部分6具有形状相对应的基部 50,以便与第二部分5接合。第二部分5的内部容纳用于针头3的针座2。第三部分6具有 大致为U形的部分51,该U形部分从基部50的三个侧面沿轴向延伸以形成用于针头3的 盖,由第一部分4使所述盖完整。第一部分4和第三部分6都延伸超过针尖,第三部分6具 有斜切远端52。第一部分4的远端沿轴向延伸超过第三部分6,形成被使用者抓住来移除 第一部分4的凸起9。第一部分4的近端在基部50的第四开口侧面53和第二部分5的对 应开口侧面54之上延伸。第二部分5和第三部分6都具有在非操作位置上共面的用于附 接第一部分4的平坦表面。第一部分4以任何适当的方式附接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6通过保持构件19和铰链构件16附接到第二部分5上,铰链构件16与 之前一样为活铰链。如图16最佳地示出,铰链构件16设置在基部50的侧面55上,该侧面 55与开口侧面53相对。基部50的其它两个侧面56、57在第二部分5的对应侧面58、59之 上延伸,并且这两个侧面56、57的内表面与第二部分5的外表面密封性地接合。
在图15和16中最佳地示出了保持构件19,该保持构件包括改进的栓钉和槽口结 构。两个栓钉30还是从第三部分6朝向第二部分5延伸,但是容纳在基部50内。与在前 实施例的一样,每个栓钉都具有两个棘爪35、36,但是这些棘爪朝向开口侧面53突出,而不 是彼此远离地突出。另外,棘爪35、36的形状和功能与前述的实施例一样。
每个栓钉30都具有互补槽口31,该互补槽口31形成在第二部分5的相应侧面58、
1059的外部。在每个槽口 31中,由凸起61在开口远端形成凹口 60。各个槽口31的近端底 部62是闭合的并且在凸起61下方延伸以在覆盖位置容纳栓钉30。当第三部分6移入覆盖 位置时,各个槽口 31的底部62形成对它的止挡,以便限定就位,在这个位置上,锁定棘爪36 嵌在凸起61的下方。这个位置如图17和18所示。图14示出了处于非操作位置的保持构 件19,在这个位置上,栓钉30上的保持棘爪35密封性地接合在槽口 31的开口端内。图15 示出了保持构件19,其中栓钉30刚离开槽口 31,而图16示出了处于操作位置的装置。
图19示出了辅助锁定机构42,为设置在第三部分6上的钩43,与图11的方式一 样。 使用时,图13至19的实施例以与图8至12非常类似的方式操作。唯一的区别在 于进入覆盖位置的移动。与前面的一样,向处于操作位置(图16)的第三部分施加力以迫 使第三部分6再次接近针头3,当第三部分6已经移过约90°角时,铰链构件16就迫使第 三部分进入非操作位置(图15)。然后使用者再施加力以将第三部分6移入图17和18的 覆盖位置,在这个位置,针头3的针尖受到第三部分6的端部52的保护。栓钉30进入槽口 31,并且这个运动一直持续到栓钉30的自由端接合槽口的底部62,在这个位置上,锁定棘 爪36嵌在凸起61的下方,以抵抗朝着再次露出针头3的方向远离覆盖位置的运动而锁定 第三部分6。针头3也被辅助锁定机构42锁定。 图20和21示出了对图13至19的实施例的改进。这个改进是对保持构件19做 出的。在此实施例中,保持构件19具有用于非操作位置的第一机构63和用于覆盖位置的 第二机构64。第一机构63包括具有矩形轮廓的外凸肋65,该外凸肋形成在第二部分5的 每个侧面58、59上,并且适合于接合在基部50的每个侧面56、57的内表面上的互补凹口 66 中。每个肋65只沿着侧面58或59的一部分延伸。肋65接合在凹口 66中将会保持第二 部分5和第三部分6就位,直到向第三部分6施加手动的力使其移入操作位置。
第二机构64提供在覆盖位置上的锁定并且包括栓钉和槽口结构。两个栓钉67设 置在第三部分6上,朝向第二部分5沿轴向延伸,并且基本上平行于针头3。每个栓钉67都 终止于面向外的钩68。各个栓钉67适合于在轴向槽口 69中滑动,该轴向槽口 69形成在第 二部分5内部,邻近开口侧面54。每个槽口 69都具有孔70,这个孔的形状与相应栓钉67 上的钩68的形状互补。第二部分5也具有止挡肋(未示出),该止挡肋在每个侧面58、59 上从开口侧面54朝向铰链构件16向内延伸。在第三部分6移入覆盖位置时,各个栓钉67 沿轴向移入第二部分5。各个钩68与相应的止挡肋接合,促使所述钩弹性地压向另一个钩 68,使得钩向针头3倾斜。在进行进一步的轴向移动时,各个钩68移过止挡肋并且在弹性 力的作用下回到平行于针头3的位置上,并且进入相应的孔70。然后,因为止挡肋被构造 成防止钩68进行反向移动,所以这些钩68被锁定在孔70中。因此,当第三部分6移入覆 盖位置时,止挡肋提供对它的止挡,从而限定覆盖位置并且确保第二机构64操作以提供锁 定。 使用时,针座2附接到诸如注射器100的注射装置,其中护套1包围针头3。护套 1处于图20的非操作位置,保持肋65接合在凹口 66中。因为第一部分4确保了使第三部 分6连接到第二部分5,所以当第一部分4就位时,第三部分6不能移动。然后,使用者抓 住第一部分4的远端处的凸起9,并且拉动第一部分以将其从第二部分5和第三部分6上 移除。因为凸起9位于针头3的端部以外,所以使用者没有接触针头3的危险。第一部分4的移除使得第三部分6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5移动。使用者丢弃第一部分4,然后抓住第 三部分6并且施加力以迫使第三部分6远离针头3。随着第三部分6的移动,肋65脱离凹 口66,使得第三部分6通过铰链构件16附接到第二部分5。当第三部分已经移过约90。角 时,铰链构件16就迫使第三部分进入操作位置。然后使用者进行注射,并且在完成注射时 向第三部分6的自由端施加力以迫使自由端再次接近针头3。因为处于操作位置的第三部 分6没有靠近针尖,所以在施加力以迫使第三部分6进入覆盖位置时没有针剌伤害的危险。 当第三部分已经移过约90。时,铰链构件16迫使第三部分回到非操作位置。使用者再施 加力以使得第三部分6移入图21的覆盖位置。因为在非操作位置处,针尖受到第三部分6 的端部52的保护,所以使用者没有接触针头3的针尖的危险。肋65移入凹口 66然后移出 凹口 66,然后钩68在止挡肋上移动,由止挡肋使所述钩弹性地偏转,然后钩68接合在锁定 孔70中,从而限定覆盖位置。这个覆盖位置大约越过中心8。。针头3还穿过辅助锁定机 构的间隙44。在覆盖位置处,第三部分6接合针尖并且延伸超过针尖,从而防止针剌的可能 性。应当认识到,锁定机构64确保了第三部分6不能轻易地移动远离覆盖位置而再次露出 针头3。 由此,在所有实施例中,护套1提供了易于制造和使用的防针剌装置。
1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具有中空针头(3)的注射装置的防针刺装置,包括用于附接到注射装置上的护套(1),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构造和布置成在第一非操作位置所述护套密封地包围针头(3);在第二操作位置所述护套的第一部分(4)被移除,所述护套的第二部分(5)保持附接到所述注射装置上,并且所述护套的第三部分(6)绕铰链构件(16)枢转以露出所述针头;以及在第三覆盖位置所述护套的第三部分(6)绕铰链构件(16)枢转以至少覆盖所述针头的针尖且由所述护套的第二部分(5)保持。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5)用于附接到装有所述针 头(3)的针座(2)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在所述非操作位置,所述第一部分 (4)和所述第三部分(6)从所述第二部分(5)沿轴向延伸超过所述针头(3)的端部,以形成 用于所述针头的大致为圆筒形的盖。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4)围绕所述盖的周边的大 约六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延伸。
5. 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4)在其远离所述 第二部分(5)的端部具有沿轴向延伸超过所述第三部分(6)的凸起(9)。
6. 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通过向所述第三部分(6)施加力, 所述第三部分(6)能够角运动地从所述非操作位置移动到所述操作位置,以及从所述操作 位置移动到所述覆盖位置。
7. 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第三部分(6)具有在所述非 操作位置突出超过所述针头的针尖的舌状物(12)。
8. 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5)和所述第三部 分(6)通过铰链构件(16)和保持构件(19)连接,所述保持构件在所述非操作位置和所述 覆盖位置被接合。
9. 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铰链构件(16)构造成使得在 所述第三部分(6)从所述非操作位置移动时并且在所述保持构件(19)脱开接合之后,所述 铰链构件(16)使得所述第三部分(6)自动地移动到所述操作位置。
10. 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在所述操作位置,所述第三部分 (6)尽可能地接近与所述注射装置成直线。
11. 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三部分(6)从所述操作 位置移动时,一旦所述第三部分的角运动超过预定量,铰链构件(16)就使得所述第三部分 (6)朝向所述覆盖位置移动。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铰链构件(16)使所述第三部分 (6)直接移动到所述覆盖位置。
13.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施加手动的力使所述第三部分(6)移动 到所述覆盖位置。
14. 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在所述覆盖位置,所述 第三部分(6)超过所述非操作位置,并且所述保持构件(19)接合在形成永久锁定结构的位置。
15. 根据权利要求8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19)包括至少一对位于所述第二部分(5)和所述第三部分(6)上的阶梯状部分(21,20)。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在所述非操作位置,成对的所述阶梯状 部分(21, 20)通过弱化部(15)附接,所述弱化部(15)用于当所述第三部分(6)从所述非 操作位置开始的角运动超过预定量时断开。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设置有两对阶梯状部分(21,20), 所述两对阶梯状部分由所述铰链构件(16)分开,并且每对所述阶梯状部分(21,20)都通过 弱化部(15)附接。
18. 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在所述覆盖位置,所述 第三部分(6)上的所述阶梯状部分或每个阶梯状部分(20)接合在所述第二部分(5)上的 相应阶梯状部分(21)的后面,以便将所述第三部分(6)保持在所述覆盖位置。
19. 根据权利要求8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19)包 括在所述第二部分(5)和所述第三部分(6)中的一个上的至少一个栓钉(30,67),所述至少 一个栓钉接合在所述第二部分(5)和所述第三部分(6)中的另一个上的互补槽口 (31,69) 中。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栓钉或每个栓钉(30,67)设置在所 述第三部分(6)上,所述槽口或每个槽口 (31,69)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5)上。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栓钉或每个栓钉(30)具有两 个棘爪(35,36),第一个棘爪(35)在所述非操作位置接合在相应槽口 (31)的凹口中,第二 个棘爪(36)在所述覆盖位置接合在所述凹口中。
22. 根据权利要求8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19)包 括用于所述非操作位置的第一机构(63)和用于所述覆盖位置的第二机构(64)。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机构(63)包括在所述第二部 分(5)和所述第三部分(6)中的一个上的凸起(65),所述凸起接合在所述第二部分(5)和 所述第三部分(6)中的另一个上的互补凹口 (66)中,所述第二机构(64)包括在所述第二 部分(5)和所述第三部分(6)中的一个上的栓钉(67),所述栓钉接合在所述第二部分(5) 和所述第三部分(6)中的另一个上的互补槽口 (69)中。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凸起(65)和所述栓钉(67)位于不 同的部分上。
25. 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设置有在所述覆盖位置用于所述 针头的辅助锁定机构(42)。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辅助锁定机构(42)包括在所述 第三部分(6)上的锁定构件,在所述第三部分移动超过所述非操作位置进入所述覆盖位置 时,所述锁定构件允许所述针头穿过,但是所述锁定构件防止所述针头再次返回穿过。
27. 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辅助锁定机构(42)包括一对 相对的钩(43)。
28. 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护套(1)通过锁定机构附接 到装有所述针头(3)的针座(2)上。
29. 根据权利要求1至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针剌装置,其中,所述护套(1)和针座 (2)被制成为单个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具有中空针头(3)的注射装置的防针刺装置,包括附接到注射装置上的护套(1)。护套(1)具有三个位置。在第一非操作位置上,护套(1)密封性地包围针头(3)。在第二操作位置上,移除护套(1)的第一部分(4),第二部分(5)保持附接到注射装置上,并且第三部分(6)绕铰链构件(16)枢转以露出针头。在第三覆盖位置上,第三部分(6)绕铰链构件(16)枢转以至少包围针头(3)的针尖且由在第二部分(5)与第三部分(6)之间作用的保持构件(19)保持在这个位置上。该装置易于制造和使用。
文档编号A61M5/32GK101790396SQ200880104336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2日
发明者G·J·马丁, M·A·克斯卡 申请人:星赛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