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及标识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71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及标识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及标识部 件,尤其涉及一种从生物体的皮肤收集组织液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用于从生物体的 皮肤收集组织液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微細孔形成装置用* 7卜)及标识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从生物体的皮肤收集组织液的方法。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03/113827中,公开有如下的组织液收集方法,即,在使粒 子与皮肤碰撞而在皮肤上形成微小路径后,通过使用于收集组织液的封闭绷带(收集部 件)附着在皮肤的形成有微小路径的处理区域,来收集组织液。但是,在该组织液收集方法 中,由于考虑到难以通过目视确认形成有微小路径的处理区域,因此有难以相对于处理区 域来定位封闭绷带的问题点。而且,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03/113827中,关于封闭绷带相 对于处理区域的定位,未进行任何记载。于是,目前已知有能够容易地相对于处理区域定位收集部件的技术。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07/233011中,公开有一种血糖值分析装置(生物体内成 分测定系统),其具备能够安装收集组织液的提取筒的主体部;对在皮肤上形成微细孔的 穿刺用具进行定位的支承部;用于将支承部安装在使用者的胳膊上的带部。该支承部具有 用于使皮肤露出的开口部,以使通过穿刺用具而形成微细孔的皮肤的处理区域从开口部露 出的方式构成。另外,主体部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通过铰链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支承部,通过 相对于支承部进行旋转,将安装的提取筒配置在皮肤的处理区域上。由此,容易相对于处理 区域定位提取筒(收集部件)。并且,在利用带部将支承部安装在胳膊上的状态下,通过提 取筒(收集部件)进行组织液的抽取。但是,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07/233011中,需要通过带部将支承部安装在胳膊 上,该支承部对在皮肤上形成微细孔的穿刺用具进行定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范围仅由附加的权利要求书决定,而不受下面的发明内容的任何影响。因此,本发明如下(1) 一种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包括微细孔形成装置,其通过使微细针头(微細針+ , ^ )向皮肤移动而形成微细 孔;引导部件,其包括安装在所述微细孔形成装置的一端的安装部和相对于皮肤对所 述微细孔形成装置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其中,在所述引导部件中形成有通道,该通道在使所 述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时容许所述微细针头通过;标识部件,其用于表示形成微细孔的皮肤上的位置,包括第一粘接面和第二粘接面,该第一粘接面与所述定位部粘接,该第二粘接面是所述第一粘接面的背面,能够以比所 述第一粘接面相对于所述定位部的粘接力大的粘接力与皮肤粘接;收集部件,其设置在由所述标识部件表示的皮肤上的位置,从皮肤收集组织液;测定装置,其测定由所述收集部件收集的组织液中含有的生物体内成分。
(2)根据⑴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中,所述标识部件包括配置在所述定位部的第一标识部件;第二标识部件,该第二标识部件在所述定位部中隔着所述通道的开口配置在与所 述第一标识部件相反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标识部件及所述第二标识部件分别具备所述第一粘接面及所述第
二粘接面。(3)根据⑴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中,所述标识部件具有包围所述通道开口的形状。(4)根据⑴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中,所述收集部件包括收集组织液的收集部和保持所述收集部且能够与皮肤粘接的 保持部,所述标识部件具有规定的形状,所述保持部具有与所述标识部件的形状对应的形状。(5)根据⑷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中,所述收集部是凝胶,所述保持部是薄膜。(6)根据⑷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中,所述保持部不使液体透过,并且具有能够覆盖设置在皮肤上的所述收集部的尺 寸。(7)根据⑴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中,所述标识部件形成为片状。(8) 一种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用于微细孔形成装置,该微细孔形成装置 通过使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而形成微细孔,该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包括引导部件,其包括安装在所述微细孔形成装置的一端的安装部和相对于皮肤对所 述微细孔形成装置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其中,在所述引导部件中形成有通道,该通道在所述 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时容许所述微细针头通过;标识部件,其表示形成有微细孔的皮肤上的位置,包括第一粘接面和第二粘接面, 该第一粘接面与所述定位部粘接,该第二粘接面是所述第一粘接面的背面,能够以比所述 第一粘接面相对于所述定位部的粘接力大的粘接力与皮肤粘接。(9)根据⑶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中,所述标识部件包括第一标识部件和第二标识部件,该第一标识部件配置于所述定 位部,该第二标识部件在所述定位部中隔着所述通道的开口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标识部件相 反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标识部件及所述第二标识部件分别具备所述第一粘接面及第二粘接面。
(10)根据⑶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中,所述标识部件具有包围所述通道开口的形状。(11)根据⑶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还包括收集部件,该收集部件通过设置在形成有所述微细孔的区域而从皮肤收集 组织液。(12)根据(11)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中,所述收集部件包括收集组织液的收集部和保持所述收集部且能够与皮肤粘接的 保持部,所述标识部件具有规定的形状,所述保持部具有与所述标识部件的形状对应的形状。(13)根据(12)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中,所述收集部是凝胶,所述保持部是薄膜。(14)根据(12)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中,所述保持部不使液体透过,并且具有能够覆盖设置在皮肤上的所述收集部的尺 寸。(15)根据⑶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中,所述标识部件形成为片状。(16) 一种标识部件,其表示形成有微细孔的皮肤上的位置,且粘接到引导部件,所 述引导部件包括安装在微细孔形成装置的一端的安装部和相对于皮肤对所述微细孔形成 装置进行定位的定位部,所述微细孔形成装置通过使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而形成微细孔, 其中,在所述引导部件中形成有通道,该通道在所述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时容许所述微细 针头通过,所述标识部件包括与所述定位部粘接的第一粘接面;作为所述第一粘接面的背面且能够与皮肤粘接的第二粘接面;所述标识部件具有包围所述定位部的所述通道的开口的形状。根据⑴、⑶及(16),起到如下效果。在将引导部件安装于微细孔形成装置后,使由引导部件的定位部保持的标识部件 的第二粘接面与皮肤粘接。在该状态下,通过微细孔形成装置使微细针头以通过形成在引 导部件上的通道的方式向皮肤移动。在皮肤上的与引导部件的通道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微细 孔。由于标识部件的第二粘接面相对于皮肤的粘接力比第一粘接面相对于引导部件的粘接 力大,因此,若使微细孔形成装置从皮肤离开,则标识部件残留在皮肤上。由此,能够由标识 部件明确皮肤上的微细孔的位置。因此,相对于由标识部件明确的微细孔的位置,能够容易 地定位收集部件。而且,通过在标识部件中设置能够与皮肤粘接的第二粘接面,能够容易地 使标识部件与皮肤粘接,因此,不使用带等的安装器具就能够将标识部件安装在胳膊上。由 此,能够减轻使用者的负担。因此,在该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中,相对于形成在皮肤上的 微细孔(处理区域)能够容易地定位收集部件,并且能够减轻使用者的负担。根据⑵及(9),起到如下效果。由于第一标识部件及第二标识 件以夹持引导部件的通道的方式配置,因此,通 过标识部件能够进一步明确微细孔的位置。
根据(3)及(10),起到如下效果。由于标识部件以包围与引导部件的通道相对应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因此通过标识 部件,能够进一步明确微细孔的位置。根据(4)及(12),起到如下效果。仅通过相对于标识部件对保持部的收集部件定位部进行定位,就能够容易地使收 集部附着在形成有微细孔的区域。根据(5)及(13),起到如下效果。即使在使用难以把持的凝胶之类的部件作为收集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保持 凝胶的薄膜状的保持部来把持凝胶,因此能够容易使收集部附着在皮肤上。根据(6)及(14),起到如下效果。在使收集部附着在皮肤上的状态下,通过利用保持部来覆盖收集部,能够对附着 在皮肤上的收集部干燥的情况进行抑制。根据(7)及(15),起到如下效果。在使标识部件残留在皮肤上时,由于标识部件为片状且厚度小,因此,能够进一步 减轻使用者的负担。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立体 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穿刺用具的结构 的剖面图。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测定装置的结构 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测定装置的结构 的框图。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皮肤引导件的底 面部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定位带的俯视 图。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定位带的未使用 时的状态的剖面图。图8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定位带的结 构的剖面图。图9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收集部件的俯视 图。图10是示出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收集部件的剖 面图。图11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使用方法 的剖面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使用方法 的立体图。图1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使用方法 的剖面图。图1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使用方法 的俯视图。图1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使用方法 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定位带的结构的 立体图。图17是示出图1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定位带的俯视 图。图18是示出图1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收集部件的俯 视图。图19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收集部件 的附着方法的俯视图。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定位带的未使用 时的状态的剖面图。图21是用于说明使图20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的定位带 与皮肤引导件粘接的粘接方法的剖面图。图2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2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 图1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1的结构。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1具备穿刺用具 100、测定装置200、定位带300、包含收集部400a的收集部件400。穿刺用具100是如下的装置,即,该装置安装有进行了灭菌处理的微细针头 101 (参照图2),通过使该微细针头101的微细针与生物体的皮肤500接触,从而在皮肤500 上形成体液的抽取孔(微细孔)。并且,通过收集部400a收集从利用穿刺用具100形成的 生物体的皮肤500的微细孔渗出的体液(组织液),并通过测定装置200测定收集到的组织
液,由此获得葡萄糖浓度。穿刺用具100贯通皮肤500的角质层,并到达表皮内部与真皮的边界附近,形成多 个深度未到达真皮深部的微细孔。如图1及图2所示,该穿刺用具100具备壳体110、皮 肤引导件120、阵列夹头(τ· X f ~ 7々)130 (参照图2)、弹簧止动件140 (参照图2)、释 放机构150、顶出装置160、主弹簧170 (参照图2)、弹簧180a及180b (参照图2)。此外,除 弹簧(主弹簧170、弹簧180a及180b)之外的六个部件(壳体110、皮肤引导件120、阵列夹头130、弹簧止动件140、释放机构150以及顶出装置160)分别由树脂形成。如图2所示,壳体110能够在内部收容阵列夹头130、弹簧止动件140、释放机构 150、顶出装置160、主弹簧170及弹簧180a、180b。并且,在壳体110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安 装皮肤引导件120的安装部111。另外,在壳体110的上部设有用于使顶出装置160的按钮 部161露出的开口部112。而且,在壳体110的侧面设有用于使释放机构150的按钮部151 露出的开口部113。如图2所示,皮肤引导件120配置在安装于穿刺用具100的安装部120a侧。皮肤 引导件120包括用于插入壳体110的安装部111的插入孔121 ;底面部122,该底面部122 在利用穿刺用具100穿刺时,配置在使用者(患者)的胳膊600的皮肤500 (参照图12)上, 作为相对于皮肤500来定位穿刺用具100的定位部而起作用;贯通孔123,该贯通孔123以 使皮肤引导件120从安装部120a贯通到底面部122的方式形成。该贯通孔123具有容许 阵列夹头130及下述的微细针头101双方通过的尺寸的孔径,该阵列夹头130设置在壳体 110的内部,该微细针头101安装于阵列夹头130上并在皮肤500上形成微细孔。由此,在 穿刺时,伴随着阵列夹头130向Zl方向的移动,能够使安装在阵列夹头130上的微细针头 101通过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而与皮肤500接触。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皮肤引导件120能够在底面部122的表面上保持定位带 300。具体来说,底面部122平坦地形成,利用定位带300的下述的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 (参照图2)的粘附力,来粘接定位带300与底面部122。而且,对底面部122实施硅系的涂 敷。由此,如下所述,底面部122与定位带300的器具侧粘接面311(321)的粘接力,比皮肤 500与定位带300的下述皮肤侧粘接面312(322)(参照图2)的粘接力小。如图2所示,阵列夹头130能够沿上下方向(Zl及Z2方向)移动。而且,阵列夹 头130在下端部能够保持微细针头101。而且,如下所述,阵列夹头130由主弹簧170向下 方(Zl方向)按压。而且,阵列夹头130在上端部附近具有能够与释放机构150的下述的 固定部154卡合的卡合部131。阵列夹头13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通过克服主弹簧170的 按压力而向上方(Z2方向)移动,从而使卡合部131与释放机构150的固定部154卡合。弹簧止动件140用于对主弹簧170进行支承而设置,该主弹簧170将阵列夹头130 向下方(Z1方向)按压。释放机构150具有按钮部151 ;能够以支承轴152为中心旋转的主体部153 ;与 主体部153 —体旋转的固定部154。固定部154具有对阵列夹头130进行固定的功能,该阵 列夹头130克服主弹簧170的向下方(Zl方向)的按压力而向上方(Z2方向)移动。具体 来说,固定部154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通过与阵列夹头130的卡合部131卡合,从而固定承 受由主弹簧170产生的按压力的状态下的阵列夹头130。并且,释放机构150以如下方式构 成,即,通过按下按钮部151,使主体部153沿Pl方向旋转,从而解除由固定部154进行的与 卡合部131的卡合。由此,阵列夹头130通过主弹簧170的按压力而向下方(Zl方向)移 动。另外,顶出装置160具有将针头收容用具(未图示)从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 123排出的功能,该针头收容用具在将微细针头101安装于阵列夹头130时使用。具体来 说,顶出装置16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通过按下按钮部161,将针头收容用具向下方(Zl方 向)推出,该针头收容用具在安装微细针头101时插入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
主弹簧170用于将阵列夹头130向下方(Zl方向)推压。弹簧180a具有将被向上方(Z2方向)推起的顶出装置160向下方(Zl方向)按 压的功能。而且,弹簧180b用于使以支承轴152为支点向Pl方向旋转的释放机构150的 主体部153向P2方向旋转。而且,在壳体110内部设有两个弹簧(未图示),该两个弹簧用 于将由于主弹簧170的按压力而向下方(Zl方向)移动的阵列夹头130向上方(Z2方向) 压回。由此,能够抑制向下方(Zl方向)移动的阵列夹头130超过规定的位置而向下方(Zl 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微细针头101的微细针较深地穿刺到胳膊600内。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测定装置200具备显示部201、记录部202 (参照图3及 图4)、分析部203 (参照图3及图4)、电源204 (参照图3)、用于设置传感器片210 (参照图 1)及收集部400a (参照图1)的设置部205、与设置于设置部205的传感器片210连接的电 回路206 (参照图3及图4)、使用者(患者)用于操作测定装置200的操作按钮207 (参照 图3)、定时器部208 (参照图4)。显示部201具有显示由分析部203分析的测定结果及存储于记录部202的数据等 的功能。记录部202用于保存以前的数据。分析部203具有基于电回路206的输出值而算 出葡萄糖浓度及电解质(NaCl)浓度的功能。设置部205具有凹形状且能够设置传感器片 210及收集部400a。如图3所示,电回路206包括葡萄糖测定用回路206a和电解质测定用 回路206b。葡萄糖测定用回路206a具有向设置部205内露出的端子206c及206d,电解质 测定用回路206b具有向设置部205内露出的端子206e及206f。而且,电回路206具有用 于切换葡萄糖测定用回路206a与电解质测定用回路206b的开关206g。使用者(患者)通 过操作操作按钮207来操作开关206g,能够切换葡萄糖测定用回路206a与电解质测定用回 路206b。操作按钮207用于进行开关206g的切换、显示部201的显示的切换及定时器部 208的设定等的操作。定时器部208具有如下功能,S卩,为了从开始抽取葡萄糖起在规定时 间内结束抽取,向使用者(患者)通知抽取的结束时间。如图1所示,传感器片210包括塑料制的基板211 ;设置在基板211的上表面上 的一对葡萄糖测定用电极212 ;设置在基板211的上表面上的一对电解质测定用电极213。 葡萄糖测定用电极212包括在钼电极上形成有GOD酶膜(GOD: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电极 212a和由钼电极构成的对电极212b,电解质测定用电极213包括由银/氯化银构成的作用 电极213a和由银/氯化银构成的对电极213b。在将传感器片210设置于测定装置200的 设置部205的状态下,葡萄糖测定用电极212的作用电极212a及对电极212b分别与葡萄 糖测定用回路206a的端子206c及206d接触。同样地,在将传感器片210设置于测定装置 200的设置部205的状态下,电解质测定用电极213的作用电极213a及对电极213b分别与 电解质测定用回路206b的端子206e及206f接触。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6所示,定位带300由形成为片状的一对双 面带片310及320构成。如此,通过使定位带300构成为片状,容易使定位带300伴随使用 者(患者)的皮肤500的运动而变形,因此能减轻使用者(患者)的负担。而且,定位带300 在与皮肤500粘接的状态下能够目视观察。而且,如图5及图7所示,一对双面带片310及 320粘在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的表面上。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一对双面带片310 及320分别具有器具侧粘接面311及321、皮肤侧粘接面312及322,器具侧粘接面311及 321以与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接触的方式粘接。而且,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及皮肤侧粘接面312(322)分别具有粘附性。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对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 部122实施硅系的涂敷,因此,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与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通 过比较小的粘接力粘接。而且,皮肤侧粘接面312(322)能够与使用者(患者)的皮肤500 粘接,并且,皮肤侧粘接面312 (322)与皮肤500的粘接力比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与皮肤 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的粘接力大。如图5所示,一对双面带片310及320在X方向上相互仅隔开距离D1 (约30mm) 地与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粘接。而且,一对双面带片310及320以使微细针头101 的微细针移动到包围区域的大致中央的方式粘结于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换言之, 双面带片310及320在底面部122的表面上以夹持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的开口 的方式配置。即,双面带片310及320以表示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的位置的方式 保持于皮肤引导件120。由此,如下所述,在将定位带300粘接在皮肤500上时,在由定位 带300夹持的区域的大 致中央形成有由穿刺用具100穿刺的处理区域(形成有微细孔的区 域)510 (参照图6)。如图6所示,一对双面带片310及320分别形成为具有约2mm的X方向的长度A1 和约32mm的Y方向的长度B1的大致矩形形状。一对双面带片310及320在相互相对侧的 侧边形成有三角形状的切口 313及323。两个切口 313及323以相互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各 侧边的大致中央。如图7所示,定位带300在未使用时,与粘结有定位带300的皮肤引导件120 —起 作为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用具而由薄膜330包装。具体来说,在定位带300的器具侧粘 接面311 (321)与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粘接且皮肤侧粘接面312 (322)的表面整体 由剥离纸340覆盖的状态下,皮肤引导件120及定位带300被薄膜330包入。对剥离纸340的与皮肤侧粘接面312(322)接触侧的表面整体实施用于使剥离变 得容易的硅系的涂敷。由此,能够以比较小的粘接力粘接剥离纸340与定位带300的皮肤 侧粘接面312(322)。剥离纸340的与定位带接触的面的背面固定于薄膜330的内侧表面。 由此,如图8所示,若在将皮肤引导件120及定位带300从薄膜330内取出时剥离薄膜330, 则剥离纸340与薄膜330 —起移动,定位带300的皮肤侧粘接面312 (322)露出。此外,虽然 对剥离纸340及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分别实施硅系的涂敷,但是,由于剥离纸340 与皮肤引导件120相比容易变形,因此,剥离纸340容易剥离。因此,通过剥离薄膜330,定 位带300在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粘接在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的状态下,使具有 粘接性的皮肤侧粘接面312 (322)露出。收集部件400包括收集部400a和保持部410。收集部400a由凝胶部件构成,收集 从利用穿刺用具100形成的微细孔渗出的组织液。如图9所示,在俯视时,收集部400a形 成为具有约12mm的X方向的长度A2和约7mm的Y方向的长度B2的大致矩形形状。而且, 收集部400a具有比由穿刺用具100穿刺的处理区域(形成有微细孔的区域)510(参照图 6)略大的平面形状。而且,如图9及图10所示,收集部400a的上面(与皮肤粘接的面的背 面)整体附着在保持部410的大致中央。保持部410形成为薄膜状,并且具有能够与皮肤500粘接的粘接面411。保持部 410在粘接面411的表面上保持收集部400a。保持部410通过使粘接面411与皮肤500粘 接,在覆盖收集部400a的状态下能够使收集部400a附着在皮肤500上。保持部410具有能够覆盖收集部400a的尺寸,形成为具有约28mm的X方向的长度A3和约28mm的Y方向 的长度B3的大致矩形形状。即,保持部410的Y方向长度B3(约28mm)形成为比一对双面 带片310及320之间的X方向的距离Dl (约30mm)(参照图6)略小。保持部410具有三角 形状的突起部412、413,如下所述,所述突起部412、413作为收集部件400的定位部而起作 用,且在一对侧边的大致中央分别向外侧突出。两个突起部412及413分别形成为与定位 带300的两个切口 313及323对应的形状。保持部410具有不透湿性。如此,由于保持部 410具有不透湿性,因此能够对由凝胶部件构成的收集部400a干燥的情况进行抑制。在保持部410的外周缘配置有框架状且平板状的例如由PET树脂构成的加强部件 420。如图9及图10所示,加强部件420沿保持部410的外周缘,粘结于保持部410的粘接 面411的表面。加强部件420用于加强薄膜状的保持部410。具体来说,加强部件420以如 下方式构成,即,将容易歪扭的薄膜状的保持部410扩展成大致平坦状。加强部件420以如 下方式构成,即,与保持部410粘结侧的相反侧的表面具有粘接性,且能够与皮肤500粘接。接下来,参照图1、图6 图8及图10 15,说明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1的使用 方法。首先,如图7所示,将由薄膜330包装的皮肤引导件120及粘结于皮肤引导件120 的定位带300从薄膜330取出。具体来说,剥落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的相反侧的 上面部侧的薄膜330。此后,如图8所示,通过将穿刺用具 100的壳体110的安装部111插 入皮肤引导件120的插入孔121,将皮肤引导件120安装于穿刺用具100。然后,剥落皮肤 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侧(配置有定位带300的一侧)的薄膜330。由此,将固定在薄膜 330上的剥离纸340从定位带300的皮肤侧粘接面312(322)剥离,露出具有粘接性的皮肤 侧粘接面312 (322)。接下来,如图11所示,从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 (参照图2)插入微细针头 101,将微细针头101安装在穿刺用具100的阵列夹头130 (参照图2)上。然后,如图11及 图12所示,以使定位带300的皮肤侧粘接面312(322)与使用者(患者)的胳膊600的皮 肤500粘接的方式,将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配置在使用者(患者)的胳膊600的 皮肤500上。在该状态下,通过压下穿刺用具100的按钮部151,使微细针头101超过定位 带300而向皮肤500侧(Zl方向侧)突出。由此,在使用者(患者)的胳膊600的皮肤500 上形成有微细孔。此后,如图13所示,使穿刺用具100及皮肤引导件120从皮肤500离开。由于皮 肤侧粘接面312 (322)与皮肤500的粘接力比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与皮肤引导件120的 底面部122的粘接力大,因此,在保持定位带300与皮肤500粘接的状态下,从皮肤引导件 120剥离该定位带300。如此,如图6及图13所示,定位带300残留在皮肤500上。S卩,在 由穿刺用具100进行处理时(形成微细孔时),使定位带300与皮肤500粘接,在由穿刺用 具100进行处理后,使定位带300从皮肤引导件120脱离而残留在皮肤500上。此时,定位 带300的一对双面带片310及320以在包围区域的大致中央配置由穿刺用具100穿刺的处 理区域(形成有微细孔的区域)510的方式粘接在皮肤500的表面上。然后,如图14所示,以使粘接面411 (参照图10)与皮肤500接触的方式使保持收 集部400a的保持部410与皮肤500粘接。具体来说,以使保持部410的突起部412及413 分别与定位带300的切口 313及323相对的方式,将保持部410配置在皮肤500上。由此,以使保持在保持部410的大致中央的收集部400a覆盖由穿刺用具100穿刺的处理区域(形 成有微细孔的区域)510的方式附着在皮肤500上。即,定位带300及保持部410分别作为 用于使收集部400a附着在处理区域(形成有微细孔的区域)510的、收集部件400 (收集部 400a及保持部410)的定位部件而使用。通过使保持部410与皮肤500粘接,使收集部400a附着在处理区域(形成有微细 孔的区域)510,然后,如图15所示,从皮肤500剥离定位带300 (310,320)。由此,在利用收 集部400a收集组织液期间(约一小时),由于在皮肤500上仅残留有收集部400a和保持部 410,因此与使定位带300 (310,320)原封不动地残留在皮肤500上的情况相比,能减轻使用 者(患者)的负担。在利用收集部400a收集完组织液后(从使收集部400a附着在处理区域510开始 经过约一小时后),在传感器片210的上面上设置收集完组织液的收集部400a,该传感器片 210设置于测定装置200的设置部205。由此,通过测定装置200的葡萄糖测定用回路206a、 传感器片210的葡萄糖测定用电极212及由凝胶部件构成的收集部400a来构成第一回路。 同时,通过测定装置200的电解质测定用回路206b、传感器片210的电解质测定用电极213 及由凝胶部件构成的收集部400a来构成第二回路。在对抽取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测定的情况下,通过操作按钮207将开关206g切换至 葡萄糖测定用回路206a,并且指示测定开始。由此,对第一回路施加规定值的恒定电压,并 将由电流计检测出的电流值输入分析部203。在此,检测出的电流值与包含在收集部400a 中的葡萄糖浓度成比例。在分析部203中,存储有基于电流值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的函数, 通过分析部203,基于存储的函数和输入的电流值,算出收集部400a内的葡萄糖浓度。再者,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测定装置200能够测定收集部400a中所含有的电 解质浓度。在该情况下,使用者(患者)通过操作按钮207将开关206g切换至电解质测定 用回路206b,并且指示测定开始。由此,对第二回路施加规定值的恒定电压,通过电压计检 测出第二回路内产生的由电解质引起的电动势,并将检测出的电压值输入分析部203。检测 出的电压值与收集部400a内含有的电解质浓度成比例。在分析部203中存储有基于电压 值与电解质浓度的关系的函数,通过分析部203,基于存储的函数和输入的电压值,算出收 集部400a内的电解质浓度。此后,通过分析部203,基于算出的电解质浓度来修正葡萄糖浓度,并将修正后的 葡萄糖浓度存储于记录部202。然后,在显示部201上显示由记录部202所记录的测定结果。在此,说明基于电解质浓度来修正葡萄糖浓度的意义。葡萄糖在包含在组织液中 的状态下蓄积在收集部400a内,但是,由于渗出到体外的组织液的量根据微细孔的形成状 态而变动,因此,需要加进微细孔的形成状态来定量葡萄糖。另一方面,由于考虑到电解质 在体内实质上以一定浓度存在,因此在经过规定的抽取时间后,蓄积在收集部400a内的电 解质的浓度在微细孔越大时越高,在微细孔越小时越低。即,电解质的浓度可以考虑为反映 微细孔的形成状态。因此,通过基于包含在收集部400a中的电解质浓度来修正葡萄糖浓 度,能够求出反映微细孔的形成状态的更正确的葡萄糖浓度。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设置皮肤引导件120和定位带300,在将皮肤 引导件120安装于穿刺用具100后,在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上,在使由皮肤引导件120保持的定位带300的皮肤侧粘接面312(322)与皮肤500粘接的状态下,若使穿刺用具100的微细针头101以通过形成在皮肤引导件120上的贯通孔123的方式向皮肤500 移动,则能够在皮肤500上的与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对应的位置形成微细孔,所 述皮肤引导件120包含作为相对于皮肤500来定位穿刺用具100的定位部而起作用的底面 部122,并形成有从安装部120a贯通底面部122的贯通孔123,从而,在利用穿刺用具100 使微细针头101向皮肤500移动时,容许微细针头101通过;所述定位带300具有器具侧 粘接面311(321)和皮肤侧粘接面312 (322),并在底面部122上以表示贯通孔123的位置 的方式由皮肤引导件120保持,该器具侧粘接面311(321)与底面部122粘接,该皮肤侧粘 接面312(322)在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的背面能够以比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相对于 底面部122的粘接力大的粘接力与皮肤500粘接。并且,由于定位带300的皮肤侧粘接面 312(322)相对于皮肤500的粘接力比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相对于皮肤引导件120的底 面部122的粘接力大,因此,若使安装于穿刺用具100的皮肤引导件120离开皮肤500,则定 位带300将残留在皮肤500上。此时,在底面部122上,以表示贯通孔123的位置的方式由 皮肤引导件120保持的定位带300,以表示皮肤500上的与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对 应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皮肤500上。由此,能够通过定位带300来明确在皮肤500上的与 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微细孔的位置。而且,通过附着在由定 位带300表示的皮肤500上的位置来设置从皮肤500收集组织液的收集部件400,由此,相 对于由定位带300明确的微细孔的位置,能够容易地定位收集部件400。而且,通过在定位 带300上设置能够与皮肤500粘接的皮肤侧粘接面312 (322),能够容易地使定位带300与 皮肤500粘接,因此,能够不使用带等安装器具而将定位带300安装在胳膊600上。由此, 能够减轻使用者的负担。因此,相对于形成在皮肤500上的微细孔(处理区域),能够容易 地定位收集部件400,并且能够减轻使用者的负担。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定位带300,设置双面带片310和双面带片320,由 此,在皮肤500上残留有定位带300时,由于双面带片310及320以夹持皮肤500上的与皮 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相对应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因此,利用定位带300,能够明确形成 在皮肤500上的与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相对应的位置处的微细孔的位置,所述双 面带片310配置在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上,所述双面带片320在底面部122上隔 着贯通孔123的开口配置在与双面带片310相反的位置。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收集部件400中设有收集组织液的收集部400a和保 持收集部400a且能够与皮肤500粘接的保持部410,在保持部410上形成有三角形状的 突起部412 (413),通过相对于与皮肤500粘接的定位带300的切口 313 (323)定位突起部 412 (413)并粘接保持部410,能够以使收集部400a附着在形成有微细孔的区域的方式构 成收集部件400,由此,只需相对于定位带300的切口 313 (323)定位保持部410的突起部 412(413),就能够容易地使收集部400a附着在形成有微细孔的区域。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定位带300(310、320)的皮肤侧粘接面312 (322)与皮 肤500的粘接力比定位带300(310、320)的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与皮肤引导件120的底 面部122的粘接力大,由此通过在使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与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 122粘接的状态下,使皮肤侧粘接面312(322)与皮肤500粘接,然后,使皮肤引导件120离 开皮肤500,能够容易地在由穿刺用具100进行处理后使定位带300(310、320)残留在皮肤500 上。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定位带300(310、320)上设有三角形状的切口 313 (323),以如下方式配置保持部410,即,使对收集部件400的收集部400a进行保持的保 持部410的突起部412 (413)与三角形状的切口 313(323)相对,由此,能够容易地定位保持 部410,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由保持部410保持的收集部400a附着于处理区域510。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由一对双面带片310及320构成 的定位带300, 与使用形成为框架形状的定位带的场合相比,能够进一步缩小粘贴定位带300的区域,因 此能够进一步减轻将定位带300与皮肤500粘接时的使用者(患者)的负担。(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图16 图1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 实施方式不同,对使用由一张框架形状的双面带片构成的定位带70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6及图17所示,定位带700由形成为片状的一张 双面带片构成。而且,如图17所示,定位带700的外形形成为由约32mm的X方向的长度A4 和约32mm的Y方向的长度B4构成的大致矩形形状。而且,定位带700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 中空部701,该中空部701具有约30mm的X方向的长度A5和约30mm的Y方向的长度B5。 即,定位带700形成为由约1mm的宽度构成的框架形状。而且,如图16所示,框架形状的定 位带700以使微细针头101的微细针移动到包围区域的大致中央的方式粘贴在皮肤引导件 120的底面部122。换言之,定位带700具有在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的表面上大致 包围贯通孔123开口的形状。由此,如图17所示,在使定位带700与皮肤500粘接时,在由 定位带700包围的区域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由穿刺用具100穿刺的处理区域(形成有微细孔 的区域)510。收集部件400包括收集部400a和保持部710。如图18所示,保持部710以如下方 式构成,即,在俯视时,在大致中央保持收集部400a。保持部710形成为薄膜状。而且,保持 部710具有能够覆盖收集部400a的尺寸,形成为具有约28mm的X方向的长度A6和约28mm 的Y方向的长度B6的大致矩形形状。即,大致矩形形状的保持部710 (X方向的长度A6 (约 28mm)及Y方向的长度B6 (约28mm))形成为比定位带700的大致矩形形状的中空部701 (X 方向的长度A5(约30mm)及Y方向的长度B5 (约30mm))略小。而且,在保持部710的外周 缘配置有加强部件720。如图18所示,加强部件720沿保持部710的外周缘设置。接下来,参照图17及图1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收集部件400向皮肤500附着的 方法。如图17所示,在将定位带700与皮肤500粘接后,如图19所示,使保持收集部400a 的保持部710与皮肤500粘接。具体来说,以使保持部710的四个外侧边分别沿着框架形 状的定位带700的四个内侧边的方式配置保持部710。即,将保持部710配置在定位带700 的中空部701内,该中空部701具有比保持部710的外形略大的平面形状。由此,使保持在 保持部710的大致中央的收集部400a以覆盖由穿刺用具100穿刺的处理区域(形成有微 细孔的区域)510的方式附着在皮肤500上。并且,通过使保持部710与皮肤500粘接,在使收集部400a附着在处理区域(形 成有微细孔的区域)510后,从皮肤500剥离定位带700。由此,在利用收集部400a收集组 织液期间(约一小时),由于在皮肤500上仅残留有收集部400a和保持部710,因此,与使定位带700原封不动地残留在皮肤500上的情况相比,能减轻使用者(患者)的负担。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将定位带700形成为在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 部122上大致包围贯通孔123开口的形状,在定位带700残留在皮肤500上时,由于以大致 包围皮肤500上的与皮肤引导件120的贯通孔123对应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定位带700,因 此,通过定位带700能够明确微细孔的位置,该微细孔形成在皮肤500上的与皮肤引导件 120的贯通孔123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由一张框架形状的双面带片构成的定位带 700,在使保持部710与皮肤500粘接后,当从皮肤500剥离定位带700时,能够通过一次的 剥离动作而剥离定位带700整体,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减轻使用者(患 者)的负担。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的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第三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图20及图21,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与上述 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即,在未使用定位带300时,在与皮肤引导件120分离的状态下 由薄膜330包装的结构。在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定位带300在未使用时,与保持定位带300 的凹形状的保持件800 —起由薄膜330包装。具体来说,在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的表面 整体由剥离纸810覆盖且皮肤侧粘接面312(322)的表面整体由剥离纸820覆盖的状态下, 定位带300被薄膜330包入。另外,保持件800在凹形状的内部的规定位置保持定位带300。而且,如下所述,保 持件800能够以覆盖安装于穿刺用具100的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的方式从皮肤引 导件120的下方侧(底面部122侧)嵌入皮肤引导件120。对剥离纸810的与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接触侧的表面整体实施硅系的涂敷。 而且,对剥离纸820的与皮肤侧粘接面312 (322)接触侧的表面整体也实施硅系的涂敷。由 此,剥离纸810及820与定位带300通过能容易剥离的粘接力粘接。而且,剥离纸810的与 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接触的面的背面固定于薄膜330的内侧表面。另外,剥离纸820的 与皮肤侧粘接面312(322)的接触侧的相反侧的表面固定于保持件800的内侧表面。接下来,参照图5、图20及图21,说明使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定位带300与皮肤引导 件120的底面部122粘接的粘接方法。首先,从图20所示的状态开始,若为了从薄膜330内取出保持件800及定位带 300而剥落薄膜330,则剥离纸810与薄膜330 —起移动,从定位带300的器具侧粘接面 311(321)被剥离。其结果是,定位带300在原封不动地保持在保持件800上的状态下,使具 有粘接性的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露出。然后,如图21所示,在从薄膜330内取出保持件 800及定位带300后,将原封不动地收容有定位带300的保持件800从安装于穿刺用具100 的皮肤引导件120的下方侧(底面部122侧)嵌入到皮肤引导件120上。此时,使收容于 保持件800中的定位带300的器具侧粘接面311 (321)与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粘 接。而且,由于相对于皮肤引导件120来定位保持件800,因此,定位带300粘接在皮肤引 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的规定的位置。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定位带300的一对双面带片310及320相互隔开距离Dl (约30mm),并以在包围区域的大致中央配置由穿刺用具100穿 刺的处理区域(形成有微细孔的区域)510的方式与皮肤引导件120的底面部122粘接。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在未使用时在与皮肤引导件120分离的状态 下利用薄膜330包装定位带300,能够再利用而反复使用一个皮肤引导件120。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其它的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应该认为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方式都是例子,而不是限制性的。本 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限定的,并进一步包含与权利要 求书相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测定装置的一例,虽然示出有 对葡萄糖浓度及电解质进行测定的测定装置,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测定包含 在组织液中的生物体内成分的测定装置,也可以是对葡萄糖浓度及电解质进行测定的测定 装置以外的测定装置。而且,也可以将葡萄糖浓度置换为其它值而间接测定葡萄糖浓度。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下结构的例子,即,在作 为标识部件的定位带上设有三角形状的切口,并且在收集部件的保持部设有三角形状的突 起部,通过对合切口与突起部,使收集部件的收集部附着在处理区域,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 于此,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即,如图22所示,在作为标识部件的定位带900的表面上预先 标识记号901 (例如三角形状的记号),并且在保持部910的表面上也预先标识记号911 (例 如三角形状的记号),通过对合记号901与记号911,使收集部400a附着于处理区域510。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下结构的例子,即,在使 收集部件的保持部与皮肤粘接后,从皮肤剥离作为标识部件的定位带,但是本发明并不局 限于此,如图23所示,也可以是以覆盖作为标识部件的定位带920的方式使保持部930与 皮肤粘接的结构。具体来说,使定位带920的外形形成为由约16mm的X方向的长度A7和约Ilmm的 Y方向的长度B7构成的大致矩形形状。而且,在定位带920上形成具有约14mm的X方向的 长度A8和约9mm的Y方向的长度B8的大致矩形形状的中空部。即,使定位带920形成为 由约Imm的宽度构成的框架形状。而且,以在框架形状的定位带920所包围的区域的大致 中央配置由穿刺用具100穿刺的处理区域(形成有微细孔的区域)510的方式配置定位带 920。而且,使收集部件400的收集部400a形成为比中空部(约14mm的X方向的长度A8, 约9mm的Y方向的长度B8)略小的外形(约12mm的X方向的长度A2,约7mm的Y方向的长 度B2)。而且,在收集部件400的保持部930的表面上的与收集部400a对应的位置预先标 识记号931 (例如星形状的记号)。并且,以在定位带920的中空部内配置记号931的方式使保持部930与皮肤粘接, 该定位带920以包围处理区域(形成有微细孔的区域)510的方式与皮肤粘接。由此,能够 使配置在与记号931对应的位置的收集部400a可靠地附着在处理区域(形成有微细孔的 区域)51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定位带920由保持部930覆盖,因此,无法将定位带920从皮 肤剥离。但是,如图23所示,在俯视时,以形成为使收集部400a配置在中空部内所需的最 小限度的尺寸的方式,使定位带920形成为极小形状。如此,定位带920的形状小,因此能够减轻使用者(患者)的负担。
另外,也可以不采用利用保持部覆盖定位带整体的结构,而是采用以下结构,即, 以与定位带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使保持收集部的保持部与皮肤粘接。在这种情况下,若在 定位带上预先标识记号,并在保持部上也预先标识记号,则能够使用各个记号进行保持部 的定位。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下结构的例子,S卩,在由 穿刺用具进行处理时(形成微细孔时),使作为标识部件的定位带与皮肤粘接而表示处理 区域的位置,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预先使标识部件与皮肤粘 接,在由标识部件表示的区域进行由微细孔形成装置进行的处理。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保持部的一例,示出了形成为 薄膜状的保持部,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具有比薄膜状的保持部大的厚度的 立体形状的保持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立体形状的保持部与薄膜状的保持部相比机械强 度大,因此无需设置加强部件。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下结构的例子,S卩,通过 对皮肤引导件的底面部实施硅系的涂敷,使定位带与皮肤引导件之间的粘接力比定位带与 皮肤之间的粘接力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通过使定位带与 皮肤引导件的粘接面积比定位带与皮肤的粘接面积小,使定位带与皮肤引导件的粘接力比 定位带与皮肤的粘接力小。而且,也可以是通过使定位带与皮肤引导件之间的粘接面上的 粘接剂的量比定位带与皮肤之间的粘接面上的粘接剂的量少,而使定位带与皮肤引导件之 间的粘接力比定位带与皮肤之间的粘接力小的结构。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下结构的例子,S卩,通过 相对于作为标识部件的定位带来定位保持部,从而使收集部附着在处理区域,但是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通过相对于定位带来直接定位收集部,使收集部附 着于处理区域。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下结构的例子,S卩,以通 过包围处理区域整体而表示处理区域的位置的方式构成作为标识部件的定位带,但是本发 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以通过仅包围处理区域的一部分而表示处理区域的位置的方式构成 标识部件,还可以以不包围处理区域而表示处理区域的位置的方式构成标识部件。在这种 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将标识部件形成为箭头形状,以箭头的前端表示处理区域的位置的 方式构成标识部件。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以下结构的例子,S卩,将保 持收集部的保持部设置于收集部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结 构,即,不在收集部件上设置保持部,而是通过在收集部上设置能够与皮肤粘接的粘接面并 使粘接面与皮肤粘接,使收集部附着在处理区域。
权利要求
一种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包括微细孔形成装置,其通过使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而形成微细孔;引导部件,其包括安装在所述微细孔形成装置的一端的安装部和相对于皮肤对所述微细孔形成装置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其中,在所述引导部件中形成有通道,该通道在使所述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时容许所述微细针头通过;标识部件,其用于表示形成微细孔的皮肤上的位置,包括第一粘接面和第二粘接面,该第一粘接面与所述定位部粘接,该第二粘接面是所述第一粘接面的背面,能够以比所述第一粘接面相对于所述定位部的粘接力大的粘接力与皮肤粘接;收集部件,其设置在由所述标识部件表示的皮肤上的位置,从皮肤收集组织液;测定装置,其测定由所述收集部件收集的组织液中含有的生物体内成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识部件包括配置在所述定位部的第一标识部件;第二标识部件,该第二标识部件在所述定位部中隔着所述通道的开口配置在与所述第 一标识部件相反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标识部件及所述第二标识部件分别具备所述第一粘接面及所述第二粘 接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部件具有包 围所述通道开口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部件包括收集组织液的收集部和保持所述收集部且能够与皮肤粘接的保持部,所述标识部件具有规定的形状,所述保持部具有与所述标识部件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部是凝胶,所 述保持部是薄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不使液体 透过,并且具有能够覆盖设置在皮肤上的所述收集部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部件形成为 片状。
8.一种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用于微细孔形成装置,该微细孔形成装置通过 使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而形成微细孔,该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包括引导部件,其包括安装在所述微细孔形成装置的一端的安装部和相对于皮肤对所述微 细孔形成装置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其中,在所述引导部件中形成有通道,该通道在所述微细 针头向皮肤移动时容许所述微细针头通过;标识部件,其表示形成有微细孔的皮肤上的位置,包括第一粘接面和第二粘接面,该第 一粘接面与所述定位部粘接,该第二粘接面是所述第一粘接面的背面,能够以比所述第一 粘接面相对于所述定位部的粘接力大的粘接力与皮肤粘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部件包括第一标识部件和第二标识部件,该第一标识部件配置于所述定位部,该第二标识部件在 所述定位部中隔着所述通道的开口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标识部件相反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标识部件及所述第二标识部件分别具备所述第一粘接面及第二粘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部件具 有包围所述通道开口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集部 件,该收集部件通过设置在形成有所述微细孔的区域而从皮肤收集组织液。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部件包括收集组织液的收集部和保持所述收集部且能够与皮肤粘接的保持部,所述标识部件具有规定的形状,所述保持部具有与所述标识部件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部是 凝胶,所述保持部是薄膜。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不 使液体透过,并且具有能够覆盖设置在皮肤上的所述收集部的尺寸。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部件形 成为片状。
16.一种标识部件,其表示形成有微细孔的皮肤上的位置,且粘接到引导部件,所述引 导部件包括安装在微细孔形成装置的一端的安装部和相对于皮肤对所述微细孔形成装置 进行定位的定位部,所述微细孔形成装置通过使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而形成微细孔,其中, 在所述引导部件中形成有通道,该通道在所述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时容许所述微细针头通 过,所述标识部件包括与所述定位部粘接的第一粘接面;作为所述第一粘接面的背面且能够与皮肤粘接的第二粘接面; 所述标识部件具有包围所述定位部的所述通道的开口的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从皮肤收集组织液并对包含在收集到的组织液中的生物体内成分进行测定的生物体内成分测定系统。该系统包括通过使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来形成微细孔的微细孔形成装置、引导部件、标识部件、收集部件及测定装置。引导部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微细孔形成装置的一端的安装部和相对于皮肤对所述微细孔形成装置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在所述引导部件中,形成有通道,该通道在使所述微细针头向皮肤移动时容许所述微细针头通过。标识部件包括第一粘接面和第二粘接面,该第一粘接面与所述定位部粘接,该第二粘接面是所述第一粘接面的背面,能够以比所述第一粘接面相对于所述定位部的粘接力大的粘接力与皮肤粘接。本发明还公开了微细孔形成装置用成套用具及标识部件。
文档编号A61B5/145GK101828922SQ20101011321
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3日
发明者朝仓义裕 申请人: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