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18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入到内窥镜装置的作业用通道中而使用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本申请是以2009年12月22日在日本国提出申请的特愿2009-291200号作为要求优先权的基础而提出的申请,其内容引入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具有经内窥镜地插入体腔内并通入高频电流来切除粘膜等的针刀等(处理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内窥镜用处理器具构成为在操作线的顶端安装有用于对患部进行处理的针刀等处理部,该操作线贯穿于插入到内窥镜的通道中的绝缘性的护套内。通过操作固定有操作线基端的操作部,使该处理部自护套的顶端突出或退回自如。关于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处理部自护套顶端突出的突出长度一般较短,而不易调整突出长度。此外,由于内窥镜一边复杂地弯曲一边向体腔内插入,因此在插入到该内窥镜中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中,操作部的操作量与顶端构件的突出或退回量也经常不是1 对1对应。因此,现状是处理部的突出长度只能正确地调整成完全突出的状态和容纳于护套内的状态这两个阶段。为了改善该问题,提出有如下内窥镜用切开器具通过在位于护套内的电极或操作部上设置直径大于护套的内径的卡定部,对处理部的进退施加阻力,从而能够对突出长度进行微调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昭61-19101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5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使用专利文献2的切开器具来调整处理部的突出长度的情况下,需要一边观看自斜后方拍摄顶端的内窥镜视频一边进行调整。一般来说,由于以0. 5毫米左右的较小间距调整突出长度,因此存在上述方法下作业者的手法烦杂的问题。此外,为了利用处理部对患部实施适宜的处理,希望不只是以往的两个阶段而能够进一步以多阶段调整处理部自护套突出的突出长度。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以多阶段对处理部自护套突出的突出长度进行调整、保持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特征在于,其包括操作线,其在顶端具有用于对体腔内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部,并能够进行沿轴线方向的进退操作;第1护套,其贯穿有上述操作线;第2护套,其供上述第1护套插入,上述处理部自该第2护套的顶端突出;卡定部,其设置于上述操作线或上述处理部,并伴随上述操作线的进退操作而沿上述轴线方向前进或后退;第1止挡件,其用于限制上述卡定部的前进移动;第2止挡件, 其用于限制上述卡定部的后退移动;以及护套操作部,其用于使上述第2护套在相对于上述第1护套的沿上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彼此不同的第1位置关系和第2位置关系之间进退。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也可以是,上述第1止挡件和上述第2止挡件之间的沿上述轴线方向的距离在上述第2护套位于上述第1位置关系的情况和位于上述第2位置关系的情况之间改变。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也可以是,上述第1止挡件借助自上述第1护套的顶端朝向前方侧延伸的连接部而设置于上述第1护套,上述第2止挡件在比上述第1止挡件靠上述轴线方向后方侧设置于上述第2护套。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面,也可以是,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第3止挡件,该第3 止挡件设置于上述第1护套的顶端,并用于在上述第1位置关系下与上述第2止挡件抵接而限制上述第2护套相对于上述第1护套进行后退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面,也可以是,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第3止挡件,该第3 止挡件设置于上述第1护套的顶端,并用于在上述第1位置关系下与上述第2止挡件抵接而限制上述第2护套相对于上述第1护套进行后退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面,也可以是,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第4止挡件,该第4 止挡件设置于上述连接部,并用于在上述第2位置关系下与上述第2止挡件抵接而限制上述第2护套相对于上述第1护套进行前进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面,也可以是,上述护套操作部包括旋转手柄部,对该旋转手柄部能够进行绕上述轴线的旋转操作,通过旋转操作上述旋转手柄部,使上述第2护套相对于上述第1护套沿上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面,也可以是,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凸轮槽,其形成于呈圆筒状的上述旋转手柄部的内周面,并绕上述轴线扭曲;以及移动构件,其能够沿上述轴线方向移动,并连接于上述第2护套;上述移动构件的一部分插入在上述凸轮槽中。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面,也可以是,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一对弹性构件,该一对弹性构件分别设置于上述移动构件的上述轴线方向两侧,并用于连接上述移动构件和上述第2护套。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由于在设置有用于限制设置在操作线或处理部上的卡定部移动的第1止挡件及第2止挡件,因此若操作线操作部,则能够使操作线沿轴线方向根据第1止挡件及第2止挡件的距离以两个阶段位移。此外,通过操作护套操作部,能够使第2护套以两个阶段位移成第1位置关系和第2位置关系。因而,通过组合进行操作线及第2护套的操作,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以多阶段对处理部自第2护套顶端突出的突出长度进行调整、保持。


图1是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整体剖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立体剖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纵剖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侧视图;图5是处理部的立体图;图6A是第1护套、第3止挡件及导向止挡件16的立体图;图6B是第1护套、第3止挡件及导向止挡件16的剖面立体图;图7是第2护套,第2止挡件及顶端构件的立体图;图8A是第2止挡件的侧视图;图8B是第2止挡件的俯视图;图8C是自顶端侧观看第2止挡件的主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表示操作部中的护套操作部的纵剖视图;图IlA是旋转手柄部主体的侧视图;图IlB是旋转手柄部主体的纵剖视图;图12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各形态的纵剖视图;图12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各形态的纵剖视图;图12C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各形态的纵剖视图;图12D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各形态的纵剖视图;图13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各形态的侧视图;图13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各形态的侧视图;图13C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各形态的侧视图;图13D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的顶端侧的各形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 图13D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以下,简称为“处理器具”。)1包括处理部2,其用于对体腔内组织进行处理;操作线3,其连接于处理部2的基端;第1护套 4,其贯穿有操作线3,第2护套5,其供第1护套4插入,并使处理部2能够自该第2护套5 的顶端突出或退回;以及操作部6,其用于调整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操作部6包括用于操作操作线3的线操作部7、以及能够以使支承第1护套4和第2护套5相对移动的方式支承第1护套4和第2护套5的护套操作部8。如图2 图5所示,处理部2在顶端侧具有以轴线0为中心延伸的金属制的针状刀10。通过对针状刀10通入高频电源,能够对体腔内组织进行切开处理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针状刀10为例如长度3mm左右的针状,但也可以取代该针状而具有刮刀状或钩状。在处理部2的后端侧设置有直径比针状刀10大一圈、并以轴线0为中心延伸的线连结部11。该线连结部11连结于操作线3顶端,由此处理部2 —体地固定于操作线3。在针状刀10和线连结部11之间一体地设置有卡定部12。该卡定部12呈向与轴线0正交的一个方向的两侧突出的凸缘状,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该卡定部12包括朝向顶端侧的卡定部顶端面1 和朝向后端侧的卡定部后端面12b。 这些卡定部顶端面1 及卡定部后端面12b分别呈与轴线0正交的平坦状。卡定部12中的与轴线0正交的一个方向的两个端面为以轴线0为中心的圆弧面 12c、12c。分别与这些圆弧面12c、12c、卡定部顶端面12a、卡定部后端面12b连接的、与轴线0平行的一对面为侧面12d、12d。卡定部顶端面1 能够与后述的第1止挡件17的第1止挡件顶端面17a抵接。卡定部后端面12b能够与后述的第2止挡件20的第2止挡件顶端面20a抵接。如图1 图4所示,操作线3是沿轴线0延伸并由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可弯曲的线,贯穿于第1护套4。该操作线3的顶端连结于处理部2的线连结部11,后端连结于操作部6中的线操作部7。如图1 4及图6A 图6B所示,第1护套4呈以轴线0为中心将金属线材紧密地卷绕成环状而形成的螺旋形状,在第1护套4的螺旋形状的内周侧贯穿有上述操作线3。 该第1护套4的后端连结于操作部6,在顶端侧设置有第3止挡件15及导向止挡件16。具体地说,如图6A及图6B所示,第3止挡件15呈以轴线0为中心的圆筒形状,其外周面具有比第1护套4的外径稍大的外径,内周面15d具有能够供操作线3及线连结部 11贯穿的内径。该第3止挡件15的内周面中的后端开口部为内径扩径一级而成的护套连结部15a,通过使护套连结部15a自外侧与第1护套4的顶端嵌合而使第3止挡件15与第 1护套4连结。第3止挡件15的朝向顶端侧的端面呈环状,而成为作为与轴线0正交的平坦面的第3止挡件顶端面15b。第3止挡件顶端面1 能够与后述的第2止挡件20的第2止挡件后端面20b抵接。而且,在第3止挡件15的外周面顶端部,沿周向留有180°间隔而形成有能够与后述的导向止挡件16的连接部18、18连结的连接部连结槽15c、15c。具体地说,如图6A及图6B所示,导向止挡件16安装于第3止挡件15的顶端侧。 导向止挡件16包括直径与卡定部12的圆弧面12c大致相同并以轴线0为中心的第1止挡件17、以及用于将第1止挡件17连结于第3止挡件15的一对连接部18、18。由于连接部 18,18的存在,第1止挡件17设置在向轴线0方向前方侧离开第3止挡件15的位置。第1止挡件17的朝向顶端侧的面呈以轴线0为中心的环状,并为与轴线0正交的平坦状的第1止挡件顶端面17a。与第1止挡件顶端面17a相同,第1止挡件17的朝向后端侧的面呈以轴线0为中心的环状,并为与轴线0正交的平坦状的第1止挡件后端面17b。 另外,第1止挡件顶端面17a能够与后述的顶端构件25的顶端盖部2 抵接。连接部18自第1止挡件17的第1止挡件后端面17b的隔着轴线0以180°相对的位置朝向后端侧延伸有一对。连接部18的彼此相对的面为与轴线0平行并且彼此平行的连接部相对面18a。该连接部相对面18a之间的间隔为等于或稍大于卡定部12的侧面 12d之间的距离这种程度的长度。这一对连接部18的外周面即连接部18中的与连接部相对面18a相反一侧的面分别为呈直径与卡定部12的圆弧面12c大致相同的圆筒面状的连接部外周面18b。S卩,与连接部相对面18a相反一侧的面为与第1止挡件17的外周面位于同一个面内的曲面。连接部18形成为以轴线0为中心的沿周向的宽度在后方侧部分比前方侧部分窄一级。该前方侧部分与后方侧部分之间的台阶部呈与轴线0正交的平坦状,并为朝向后端侧的第4止挡件19。该第4止挡件19在各连接部18、18中沿周向分离预定间隔(连接部 18的后方侧部分的周向长度)而设置有一对。即,共四个的第4止挡件19设置于轴线0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另外,第4止挡件19能够与第2止挡件20中的第4止挡件抵接面23抵接。如图1 4及图7所示,第2护套5呈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管状,通过覆盖第1 护套4的外表面来确保绝缘性。该第2护套5的后端与后述的护套操作部8连接。此外, 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第2护套5的顶端侧的部分为内周及外周相比其他部分扩径一级而形成的被插入部5a。而且,在第2护套5的内周面中的被插入部如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台阶部设置有第2止挡件20,在被插入部fe的前端(第2护套5的前端)设置有顶端构件25。具体地说,如图8A 图8C所示,该第2止挡件20包括呈以轴线0为中心的大致筒状的第2止挡件主体21、以及以自该第2止挡件主体21的外周面突出的方式形成的一对突起部22、22。第2止挡件主体21的内周面21b的内径为能够供处理部2的线连结部11贯穿的直径,外径为比第2护套5的被插入部fe的内径小一圈的直径。此外,在该第2止挡件20 的外周面中的沿周向以180°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一对T字平坦面21a、21a,该T字平坦面 21a、21a切成在图8A所示的侧视下呈横向T字形而形成。该T字平坦面21a、21a之间的间隔为大致等于或稍小于连接部18、18的连接部相对面18a之间的间隔的程度。T字平坦面21a、21a的前方侧部分的沿周向的宽度与连接部18的前方侧部分大致相同,T字平坦面 21a、21a的后方侧部分的沿周向的宽度与连接部18的后方侧部分大致相同。而且,如上述那样将第2止挡件主体21切成侧视下为横向T字形,从而在轴线0 方向前方侧暴露出的四个面为在图8C示出的主视下呈大致扇形并呈与轴线0正交的平坦状的第4止挡件抵接面23。该第4止挡件抵接面23分别能够与第4止挡件19抵接。此外,这种第2止挡件主体21中的朝向顶端侧的面为第2止挡件顶端面20a,朝向后端侧的面为第2止挡件后端面20b。突起部22、22设置于第2止挡件主体21的沿周向以180°相对并且自T字平坦面 21a、21a沿周向位移了 90°的位置。突起部22、22中的朝向轴线0径向外侧的面形成为外径与被插入部fe的内周面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圆弧面状。通过使该突起部22、22与被插入部5a的内周面贴紧,而使第2止挡件20固定于被插入部fe内。顶端构件25是由树脂、橡胶等构成的具有绝缘性的构件。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 利用自被插入部如的前端(第2护套5的前端)压入等方法来固定。顶端构件25包括位于第2护套5的顶端侧的顶端盖部25a、以及自顶端盖部2 朝向后端侧延伸并固定于第2 护套5的被插入部fe的内周面的圆筒部25b。在顶端盖部2 中形成有沿轴线0贯穿并能够供针状刀10贯穿的贯穿孔25c。而且,顶端构件25中的圆筒部25b的后端被挟持于第2 护套5的被插入部fe内周面和第2止挡件主体21外周面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3止挡件15与第2止挡件20抵接时,同时有顶端构件25中的顶端盖部2 与第1止挡件17抵接。当装配上述各部件时,将第1护套4贯穿到第2护套5内,并且使操作线3贯穿到第1护套4内。而且,如图9所示,在使操作线3的顶端自第1护套4的顶端突出的状态下,使操作线3的顶端依次贯穿第3止挡件15、第2止挡件20。此时,使第3止挡件15的护套连结部15a自外侧与第1护套4的顶端嵌合,而使这些第3止挡件15及第1护套4固定一体化。接着,使处理部2的线连结部11与贯穿了第3止挡件15及第2止挡件20的操作线3的顶端连结。之后,使处理部2的针状刀10的顶端贯穿导向止挡件16的第1止挡件 17,使该导向止挡件16中的一对连接部18、18与第3止挡件15中的连接部连结槽15c、15c 连结从而固定一体化导向止挡件16及第3止挡件15。此时,一对连接部18、18的连接部相对面18a成为与处理部2中的卡定部12的一对侧面12d、12d及第2止挡件20的一对T字平坦面21a、21a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接触或以留有微小间隙的方式相对的状态。通过这样,在第3止挡件15和导向止挡件16之间以沿轴线0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有第2止挡件20和卡定部12。接着,向第2护套5的被插入部fe内通过压入来插入第3止挡件15、第2止挡件 20、处理部2、导向止挡件16。此时,第2止挡件20在第2护套5中的被插入部fe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台阶部上抵接而停止,第2止挡件20的突起部22与被插入部fe的内壁贴紧。 由此,第2止挡件20成为与第1护套4固定一体化的状态。而且,使贯穿第1止挡件17的针状刀10的顶端贯穿顶端构件25中的顶端盖部2 的贯穿穴25c,之后,将顶端构件25的圆筒部2 插入第2护套5的被插入部fe。通过如上那样装配,如图2 4所示,第1止挡件17借助自第1护套4的顶端朝向前方侧延伸的连接部18、18固定于第1护套4,第2止挡件20在比第1止挡件17靠后方的一侧固定于第2护套5。此外,在第1护套4的顶端固定能够与第1止挡件17抵接的第 3止挡件15,在连接部18、18处设置能够与第1止挡件17抵接的第4止挡件19。而且,成为在第2护套的顶端固定有能够与第1止挡件17抵接的顶端构件25的状态。接着,参照图1、图10、图IlA及图IlB说明操作部6的结构。操作部6包括沿轴线0延伸的细长的操作部主体30,在操作部主体30构成有线操作部7及护套操作部8。如图1所示,操作部主体30在其基端(后端)侧具有当进行操作时供手指搭靠的搭指手柄31a。在操作部主体30的比轴线0方向中央靠基端侧的部分处形成有沿轴线0的直径方向贯穿操作部主体30的狭缝部31。在操作部主体30的比轴线0方向中央靠前方侧 (顶端侧)的部分处形成有沿轴线0的半径方向切除操作部主体30而成的切槽部32。在操作部主体30中形成有以连通狭缝部31和切槽部32的方式沿轴线0贯穿设置而能够供操作线3贯穿的线贯穿孔34。该线贯穿孔34具有等于或稍大于操作线3的直径,由此使操作线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贯穿线贯穿孔34。而且,在操作部主体30中形成有护套贯穿孔35,该护套贯穿孔35以连通操作部主体30的顶端和切槽部32的方式沿轴线0贯穿设置,并能够供第1护套4及操作线3所贯穿的第2护套5贯穿。该护套贯穿孔35具有等于或稍大于第2护套5的直径,由此使第2 护套5能够以贯穿于护套贯穿孔35的状态沿轴线0方向与操作部主体30进行相对移动。如图1所示,线操作部7设置于操作部主体30的狭缝部31附近,并包括滑块40 和插塞43。滑块40呈以在沿轴线0方向的预定范围内能够滑动的方式套嵌于操作部主体30的外周侧的大致圆筒状。在滑块40的顶端侧形成有分别朝向轴线0的直径方向两侧延伸的一对顶端搭指部41、41。此外,在滑块40的后端侧形成有分别朝向轴线0的直径方向两侧延伸的一对后端搭指部42、42。在滑块40中的顶端搭指部41、41中一个顶端搭指部41处形成有自轴线0的径向外侧朝向内侧贯穿的插塞容纳孔40c。在插塞容纳孔40c内容纳有插塞43。在插塞43中连接有与未图示的高频电源连接的电源线缆,配置为在容纳于插塞容纳孔40c内的状态下,在一对顶端搭指部41、41之间的区域暴露于操作部主体30的狭缝部31。而且,在该插塞43中的暴露于狭缝部31的部分连接有操作线的后端。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使插塞43能够在狭缝部31内沿轴线0方向移动。若在滑块 40的顶端搭指部41、41及后端搭指部42、42之间搭靠手指而使滑块40沿轴线0方向滑动, 则其动作借助插塞43而传递至操作线3,使操作线3沿轴线0方向移动。另外,如图1所示,第1护套4的后端借助固定构件恥固定于操作部主体30的切槽部32中的线贯穿孔34所开口的壁面。因而,当通过操作线操作部7的滑块40而使操作线3移动时,仅有操作线3移动,而第1护套4成为停止的状态。即,通过操作线操作部7, 使操作线3与第1护套4沿轴线0方向进行相对移动。而且,通过向插塞容纳孔40c插入电源线缆而使其与插塞43连结,能够借助插塞 43向操作线3通入高频电源。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护套操作部8包括第2护套固定构件50、移动构件51、弹性构件52、旋转手柄部53、前侧支承构件58及后侧支承构件59。第2护套固定构件50是呈大致圆筒状的构件,具有沿轴线0贯穿设置而能够供第 1护套4贯穿的第1护套贯穿孔50a。该第1护套贯穿孔50a的内径为大致等于或稍大于第1护套4的外径的程度,由此,第1护套4与第2护套固定构件50能够相对滑动。因而, 能够使第2护套固定构件50和第1护套4不会干扰彼此动作地沿轴线0方向进行相对移动。在该第2护套固定构件50的顶端连结有第2护套5的后端。由此,使第2护套固定构件50和第2护套5固定一体化。而且,在第2护套固定构件50的外周面形成有沿轴线0方向切除而在包含轴线0 的截面下呈大致二字形的移动构件容纳槽50b。移动构件51是在包含轴线0的截面下呈大致T字形的构件,并包括移动构件主体 51a和突出部51b。移动构件主体51a在移动构件容纳槽50b内配置为能够沿轴线0方向移动。移动构件主体51a的沿轴线0径向的厚度与移动构件容纳槽50b的深度大致相同。由此,移动构件主体51a成为整体容纳于移动构件容纳槽50b内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移动构件主体51a 与移动构件容纳槽50b的底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由此移动构件主体51a能够在移动构件容纳槽50b内沿轴线0方向移动。另外,移动构件主体51a在其轴线0的周向两侧与移动构件容纳槽50b接触,移动构件主体51a不会沿周向移动。即,移动构件51仅能够沿轴线0方向移动。突出部51b自上述那种移动构件主体51a向轴线0的径向外侧突出形成为圆柱状,由此,突出部51b为自移动构件容纳槽50b向轴线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结构。
在如此容纳于移动构件容纳槽50b内的移动构件主体51a的轴线0方向前方侧及后方侧配置有一对与轴线0平行地延伸的螺旋弹簧状的弹性构件52、52。这些弹性构件52、 52各自的一端连接于移动构件容纳槽50b的前方侧或后方侧的壁面,另一端侧连接于弹性构件52、52。由此,移动构件51成为借助配置于轴线0方向两侧的一对弹性构件52、52连接于第2护套固定构件50的状态。利用这些弹性构件52,52,向移动构件容纳槽50b的轴线0方向中央的位置偏置移动构件51。旋转手柄部53包括可旋转地嵌合于操作部主体30的外周侧的旋转手柄部主体 54、以及嵌合于旋转手柄部主体M的外周侧的手动部55。旋转手柄部主体讨呈以轴线0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其内径为大致等于或稍大于操作部主体30的尺寸。这种旋转手柄部主体M与操作部主体30嵌合,由此旋转手柄部主体M和操作部主体30能够沿周向进行相对移动。此外,具体地说,如图IlA及图IlB所示,在旋转手柄部主体M中形成有随着靠向轴线O方向前方侧而以轴线0为中心顺时针扭曲的凸轮槽56。该凸轮槽56为当使旋转手柄部主体M嵌合于操作部主体30时供移动构件51的突出部51b插入的槽。在旋转手柄部主体M的后端侧形成有用于自后端向凸轮槽56内导入突出部51b的导入槽57。自该导入槽57导入到凸轮槽56内的突出部51b伴随着旋转手柄部主体M的绕轴线0的旋转动作而在凸轮槽56的形成范围内移动,伴随着这种情况,移动构件51沿轴线0方向移动。在凸轮槽56的两端形成有突出部固定槽56a,该突出部固定槽56a以自凸轮槽56 的两端观看时彼此朝向成为轴线0方向内侧的方向凹陷的方式形成。而且,在这种旋转手柄部主体M的外周侧嵌合有内径与旋转手柄部主体M的外径相同的圆筒形状的手动部55,手动部55和旋转手柄部主体M利用螺栓55a固定。由此, 若使手动部55绕轴线0旋转,则旋转手柄部主体M同样地绕轴线0旋转。另外,优选的是,在手动部55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在使手动部55旋转时防止滑移的凹凸形状。前侧支承构件58是在旋转手柄部53的轴线0方向前方侧与操作部主体30嵌合的呈圆筒状的构件,借助螺栓58a固定于操作部主体30而与操作部主体30 —体化。后侧支承构件59是在旋转手柄部53的轴线0方向后方侧与操作部主体30嵌合的呈圆筒状的构件,借助未图示的螺栓一体化地固定于操作部主体30。这些前侧支承构件58的后端和后侧支承构件59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与旋转手柄部 53的轴线0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即,旋转手柄部53被前侧支承构件58和后侧支承构件 59以自轴线0方向两侧挟持的方式支承固定。在这种护套操作部8中,通过操作旋转手柄部53,能够使第2护套5的沿轴线0方向的位置位移。S卩,若使旋转手柄部53的手动部55绕轴线0旋转,则旋转手柄部主体M也伴随着该旋转而绕轴线0旋转。于是,旋转手柄部主体M的凸轮槽56内的突出部51b沿凸轮槽56移动,从而使移动构件51在移动构件容纳槽50b内沿轴线0向轴线0方向前方侧或后方侧移动。该移动构件51的移动借助弹性构件52、52传递至第2护套固定构件50。由此,连接于第2护套固定构件50的第2护套5沿轴线0方向位移。此外,当旋转手柄部53向绕轴线0的一个方向或另一方向转到头时,移动构件51的突出部51b嵌入形成于凸轮槽56两端的突出部固定槽56a、56a中。此时,移动构件51 被一对弹性构件52、52向轴线0方向中央偏置,从而仅使旋转手柄部53以微小的力旋转, 突出部51b是不会自突出部固定槽56a、56a脱离。由此,能够固定移动构件51的位置。另外,此时,只要以克服弹性构件52、52的偏置力程度的力使旋转手柄部53旋转,就能够容易地解除移动构件51的固定。接着,说明以上那种结构的处理器具1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中,如图12A 图12D及图13A 图13D所示,能够以3个阶段调整处理部2中的针状刀10的突出长度L即针状刀10自顶端构件25突出的突出长度L的长度。这种调整是通过以下操作来进行利用操作部6中的护套操作部8进行的第1护套4的操作、及利用线操作部7进行的操作线3的操作。在这里,由于第1护套4不是利用操作部6进行的操作对象,因此图12A 图12D 及图13A 图13D中的第1护套4的位置固定在轴线0方向上。因而,与第1护套4固定成一体化的第3止挡件15及导向止挡件16的位置也固定在轴线0方向上。因此,若操作线操作部7及护套操作部8,则操作线3及第2护套5以第1护套4、第3止挡件15及导向止挡件16的轴线0方向的位置为基准沿轴线0方向相对移动。而且,如此操作线3及第2 护套5相对移动,由此处理器具1的顶端部呈现下面详述的图12A 图12D及图13A 图 13D的四个形态。首先,说明利用护套操作部8操作的第2护套5的动作。通过使护套操作部8的旋转手柄部53向一个方向旋转而使第2护套5向轴线0 方向后方侧后退。于是,如图12A、图12B或图13A、图1 所示,与第2护套5固定成一体化的第2止挡件20也后退。此时,由于第2止挡件20和第3止挡件15抵接而限制第2护套5的后退移动。设这种第2护套5后退而第2止挡件20和第3止挡件15抵接的位置关系为第1位置关系。在该第1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与第2护套5固定成一体化的第2止挡件20成为后退的状态。因此,第1止挡件17和第2止挡件20成为最大程度分离的状态,这些第1止挡件17和第2止挡件20之间的距离D为最大的D 1 (参照图12A、图12B)。此外,使旋转手柄部53向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一侧的另一方向旋转而使第2护套 5向轴线0前方侧前进。于是,如图12C、图12D或图13C、图13D所示,与第2护套5固定成一体化的第2止挡件20也前进。而且,此时,如图13C、图13D所示,第2止挡件20的第4 止挡件抵接面23与连接部18的第4止挡件19抵接而被限制前进移动。即,第1护套4前进到第2止挡件20的第4止挡件抵接面23与第4止挡件19抵接的位置。设如此第2护套5前进而第2止挡件20和第4止挡件19抵接的位置关系为第2位置关系。在该第2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与第2护套5固定成一体化的第2止挡件20成为前进的状态。因此,第1止挡件17和第2止挡件20成为最靠近的状态,这些第1止挡件17 和第2止挡件20之间的距离D为最小的D 2 (参照图12C、图12D)。通过这样,第2护套5能够在被第3止挡件15及第4止挡件19限制的第1位置关系和第2位置关系之间沿轴线0方向进退移动。而且,由于该第2护套5的进退移动导致固定于第2护套5的顶端构件25位移,因此能够利用第2护套5的进退移动使处理部2 的突出长度L变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护套5在第1位置关系和第2位置关系下沿轴线0方向的位移宽度为1. 0mm。因而,通过操作护套操作部8能够使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根据第2护套5的位移宽度而变化1. 0mm。此外,伴随着这种情况,第1止挡件17和第 2止挡件20之间的距离D1、D2之差也成为1. 0mm。另外,移动构件51在旋转手柄部53的操作下沿轴线0方向的移动幅度大于第2护套5在第1位置关系和第2位置关系下的位移幅度即1. 0mm。由此,当操作旋转手柄部53 时,能够使第2护套5可靠地位移成第1位置关系及第2位置关系。另外,由于通过弹性构件52的压缩或拉伸来吸收移动构件51的超过第2护套5的位移幅度的移动量部分,因此不会给旋转手柄部53的操作带来障碍。接着,说明利用线操作部7操作的操作线3的动作。若使该线操作部7的滑块40向轴线0方向后方侧移动,则如图12A、图12B、图13A、 图13B所示,操作线3后退至与该操作线3连结的处理部2的卡定部12与第2止挡件20抵接的位置。设如此卡定部12后退而与第2止挡件20抵接的状态为操作线3的后退状态。此外,若使线操作部7的滑块40向轴线0方向前方侧移动,则如图12B、图12C、图 13B、图13C所示,操作线3前进至与操作线3连结的处理部2的卡定部12与第1止挡件17 抵接的位置。设如此卡定部12前进而与第1止挡件17抵接的状态为操作线3的前进状态。S卩,操作线3的沿轴线0方向的进退移动被第1止挡件17及第2止挡件20限制, 第1止挡件17及第2止挡件20的沿轴线0方向的距离D导致操作线3的可动区域改变。S卩,在第2护套5处于第1位置关系的情况下,操作线3以距离D 1作为可动区域进行进退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线0方向能够进退2. Omm程度。另一方面,在第2护套 5处于第2位置关系的情况下,操作线3以距离D2作为可动区域进行进退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退移动1. Omm程度。接着,说明图12A 图12D及图13A 图13D的处理器具1顶端的各形态。图12A、图13A示出处理器具1顶端的第1形态。在该第1形态下,第2护套5位于第1位置关系,操作线3处于后退状态。由此,针状刀10的突出长度L = O. 5mm而最小。若在该第1形态的状态下利用线操作部7的操作使操作线3成为前进状态,则处理部2顶端转换成第2形态。S卩,如图12B、图1 所示,在第2形态下,由于第2护套5位于第1位置关系,因此第1止挡件17和第2止挡件20之间的距离D = D1,操作线3能够沿轴线0方向位移2. 0mm。由此,若使操作线3前进,则针状刀10前进2. Omm程度。因而,针状刀10在第2形态下的突出长度L是在第1形态下的0. 5mm上加上2. Omm程度,而成为突出长度L = 2. 5mm。如此,在利用护套操作部8的操作使第2护套5处于第1位置关系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线操作部7的操作将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调整成0. 5mm和2. 5mm,即能够以2. Omm的
幅度进行调整。S卩,在第2护套5处于第1位置关系的情况下,能够以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为 0. 5mm的状态对患部进行标记,通过使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突出2. Omm,而能够对患部实施相对较大的切入。接着,在第2形态的状态下,若利用护套操作部8的操作使第2护套5前进而位移成第2位置关系,则处理器具1的顶端转换成第3形态。即,若使第2护套5自第1位置关系移动到第2位置关系,则如上述那样第2护套5向前方移动1. Omm程度,伴随着这种情况,设置于第2护套5前端的顶端构件25也向前方移动。于是,由于成为针状刀10的突出长度L的基准的顶端构件25顶端也前进1. Omm程度,因此突出长度L缩小1. Omm程度。因而,针状刀10在第3形态下的突出长度L是自第2形态下的2. 5mm缩小1. Omm程度,成为突出长度L=L 5mm。接着,在第3形态的状态下,若通过操作线操作部7而使操作线3自前进状态移动到后退状态,则转换成第4形态。此时,由于如上述那样第2护套5位于第2位置关系, 因此第1止挡件17和第2止挡件20之间的距离D = D2,操作线3能够沿轴线0方向位移 1.0mm。由此,若使操作线3后退,则针状刀10后退1.0mm程度。因而,针状刀10在第4形态下的突出长度L是自第3形态下的1.5mm缩小1. Omm程度,成为突出长度L = 0. 5mm。如此,在利用护套操作部8的操作使第2护套5位于第2位置关系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线操作部7的操作将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调整成0. 5mm和1. 5mm, S卩,能够以1. Omm 的幅度进行调整。S卩,在第2护套5处于第2位置关系的情况下,能够以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为 0. 5mm的状态对患部进行标记,通过使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突出1. 5mm,而能够对患部实施相对较小的切入。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由于设置有用于对一体地设置于操作线3上的卡定部12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1止挡件17及第2止挡件20,因此若操作线操作部7,则能够使操作线3根据第1止挡件17及第2止挡件20的距离D以两个阶段沿轴线0方向位移。此外,利用护套操作部8的操作能够使第2护套5位移成第1位置关系和第2位置关系这两个阶段。因而,通过组合进行操作线3及第2护套5的操作,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以多阶段调整、保持处理部2自第2护套5顶端(顶端构件2 突出的突出长度L。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护套5处于第1位置关系和第2位置关系的情况下, 第1止挡件17和第2止挡件20之间的沿轴线0方向的距离D改变。由此,能够利用第1 位置关系和第2位置关系,改变利用线操作部7进行操作的操作线3的突出长度L的调整幅度。因而,例如,在需要加宽突出长度L的调整幅度的处理中,使第2护套5成为第1位置关系的状态,在需要缩小突出长度L的调整幅度的处理中,使第2护套5成为第2位置关系的状态,从而能够灵活地对应各种处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护套4的顶端设置有在第1位置关系下与第2止挡件20抵接而限制第2护套5的后退移动的第3止挡件15。因此,当利用护套操作部8的操作使第2护套5后退了时,能够容易地将第2护套5定位在第1位置关系的位置,并且能够保持第1位置关系的状态。此外,在如此第2护套5处于第1位置关系的情况下,由于顶端构件25与第1止挡件17抵接而限制第2护套5的后退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第1位置关系的定位及保持。而且,在连接部18、18中形成有在第2位置关系下与第2止挡件20抵接而限制第 2护套5的前进移动的第4止挡件19。因此,当利用护套操作部8的操作使第2护套5前进了时,能够容易地将第2护套5定位在第2位置关系的位置,并且能够保持第2位置关系的状态。
通过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无需利用作业者的手法进行细微的调整,就能够可靠并且容易地以多阶段调整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而且,由于能够通过使旋转手柄部53绕轴线0旋转而进行护套操作部8的操作, 因此能够更容易并且简单地进行第2护套5的移动。此外,上述护套操作部8的操作可通过如下结构来实现在旋转手柄部53中的旋转手柄部主体M中形成凸轮槽56,在该凸轮槽56内插入有与第2护套5连接的移动构件 51的突出部51b。在这里,第2护套5呈长尺寸的管状,当使用处理器具1进行处理时,第2护套5 成为弯曲状态或呈环状的状态。此时,即使使移动构件51沿轴线0方向移动预定距离,第 2护套5受到弯曲或环的影响而导致第2护套5有时不能沿轴线0方向移动希望的量。在该情况下,移动构件51和第2护套5之间的移动量产生差异,成为导致第2护套5的松弛、 处理器具1自身故障的原因。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中,即使在当使移动构件51移动时弯曲或呈环状的第2护套5未移动所希望的量的情况下,通过使弹性构件52、52压缩或拉伸,能够吸收移动构件51和第2护套5之间的移动量之差。因而,不会如上述那样使第2护套5 产生松弛或发生故障。此外,若第2护套5弯曲、环状恢复,则被压缩或拉伸的弹性构件52、 52的偏置力使第2护套5移动。由此,能够消除第2护套5的弯曲、环状所带来的影响。因而,能够提供可用性优异的处理器具1。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在不脱离其发明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进行适宜的变更。例如,实施方式是如下结构通过使第3止挡件15与第2止挡件20抵接并且使顶端构件25与第1止挡件17抵接,将第2护套5定位及保持于第1位置关系;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是进行至少第3止挡件15与第2止挡件20抵接、或顶端构件25与第1止挡件 17抵接的任意一者的结构即可。由此也能够可靠地将第2护套5定位及保持于第1位置关系。此外,实施方式是在处理部2中设置有卡定部12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卡定部12设置于操作线3的结构。由此也通过使卡定部12抵接于第1止挡件17、第2止挡件20,当操作线操作部7时能够以两个阶段调整一体地设置于操作线3的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第1止挡件17和第2止挡件20之间的距离D1、D2的尺寸可以根据这些第1止挡件17及第2止挡件20的配置位置的设计而任意设定。由此,能够自由地设定处理部2在第2护套5处于第1位置关系及第2位置关系的情况下的突出长度L的调整幅度。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在第2护套5处于第1位置关系的情况下能够将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设定为0. 5mm和2. 5mm,并且在第2护套5处于第2位置关系的情况下能够将处理部2的突出长度L设定为0. 5mm和1. 5mm,能够调整成0. 5mm、1. 5mm,2. 5mm共三个突出长度L,但也可以通过将第2护套5在第1位置关系及第2位置关系下的突出长度L的最小值设为彼此不同,调整成最多共四个突出长度L。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适宜地设计各部件而将突出长度L设定成任意的四个值。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以多阶段对处理部自护套突出
15的突出长度进行调整、保持。由此,无需利用作业者的手法进行细微的调整,就能够可靠并且容易地以多阶段调整处理部的突出长度。附图标记的说明1处理器具;2处理部;3操作线;4第1护套;5第2护套被插入部;5b固定构件;6操作部;7线操作部;8护套操作部;10针状刀;11线连结部;12卡定部;1 卡定部顶端面;12b卡定部后端面;12c圆弧面;12d侧面;15第3止挡件;1 护套连结部;1 第3 止挡件顶端面;15c连接部连结槽;15d内周面;16导向止挡件;17第1止挡件;17a第1止挡件顶端面;17b第1止挡件后端面;18连接部;18a连接部相对面;18b连接部外周面;19 第4止挡件;20第2止挡件;20a第2止挡件顶端面;20b第2止挡件后端面;21第2止挡件主体;21a T字平坦面;21b内周面;22突起部;23第4止挡件抵接面;25顶端构件;2 顶端盖部;2 圆筒部;25c贯穿穴;30操作部主体;31狭缝部;31a搭指手柄;32切槽部; 34线贯穿孔;35护套贯穿孔;40滑块;40c插塞容纳孔;41顶端搭指部;42后端搭指部;43 插塞;50第2护套固定构件;50b移动构件容纳槽;51移动构件;51a移动构件主体;51b突出部;53旋转手柄部力4旋转手柄部主体;55手动部;5 螺栓;56凸轮槽;56a突出部固定槽;58前侧支承构件;58a螺栓;59后侧支承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操作线,其在顶端具有用于对体腔内组织进行处理的处理部,并能够进行沿轴线方向的进退操作;第1护套,其贯穿有上述操作线;第2护套,其供上述第1护套插入,上述处理部自该第2护套的顶端突出; 卡定部,其设置于上述操作线或上述处理部,并伴随上述操作线的进退操作而沿上述轴线方向前进或后退;第1止挡件,其用于限制上述卡定部的前进移动; 第2止挡件,其用于限制上述卡定部的后退移动;以及护套操作部,其用于使上述第2护套在相对于上述第1护套的沿上述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彼此不同的第1位置关系和第2位置关系之间进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上述第1止挡件和上述第2止挡件之间的沿上述轴线方向的距离在上述第2护套位于上述第1位置关系的情况和上述第2护套位于上述第2位置关系的情况之间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上述第1止挡件借助自上述第1护套的顶端朝向前方侧延伸的连接部而设置于上述第 1护套,上述第2止挡件在比上述第1止挡件靠上述轴线方向后方侧设置于上述第2护套。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第3止挡件,该第3止挡件设置于上述第1护套的顶端,并用于在上述第1位置关系下与上述第2止挡件抵接而限制上述第2护套相对于上述第1护套进行后退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顶端构件,该顶端构件设置于上述第2护套的顶端,并用于在上述第1位置关系下与上述第1止挡件抵接而限制上述第2护套相对于上述第1护套进行后退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第4止挡件,该第4止挡件设置于上述连接部,并用于在上述第2位置关系下与上述第2止挡件抵接而限制上述第2护套相对于上述第1护套进行前进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上述护套操作部包括旋转手柄部,对该旋转手柄部能够进行绕上述轴线的旋转操作, 通过旋转操作上述旋转手柄部,使上述第2护套相对于上述第1护套沿上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 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凸轮槽,其形成于呈圆筒状的上述旋转手柄部的内周面,并绕上述轴线扭曲;以及移动构件,其能够沿上述轴线方向移动,并连接于上述第2护套; 上述移动构件的一部分插入在上述凸轮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其中,上述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包括一对弹性构件,该一对弹性构件分别设置于上述移动构件的上述轴线方向两侧,并用于连接上述移动构件和上述第2护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处理器具。该内窥镜用处理器具(1)包括操作线(3),其在顶端具有处理部(2),并能够进行进退操作;第1护套(4),其贯穿有操作线(3);第2护套(5),其供第1护套(4)插入,处理部(2)自该第2护套(5)的顶端突出;卡定部(12),其设置于处理部(2),并伴随操作线(3)的进退操作而进退;第1止挡件(17),其用于限制卡定部(12)的前进移动;第2止挡件(20),其用于限制卡定部(12)的后退移动;以及护套操作部,其用于使第2护套(5)在相对于第1护套(4)的沿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彼此不同的第1位置关系和第2位置关系之间进退。
文档编号A61B18/14GK102427771SQ20108002181
公开日2012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2日
发明者铃木启太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