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吊颈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吊颈设备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颈设备,它是用来锻炼颈部,增强颈部健康的设备,有病的可以促其减轻,无病防病。技术背景[0002]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 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 脊髓、椎动脉及颈部。劳损、头颈部外伤、不良姿势、慢性感染、风寒湿因素、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是颈椎病的主要产生原因,大多数患者如能及时治疗预防,就很难出现颈椎病症状。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加强及锻炼颈部的设备,减少颈椎病的发生。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吊颈设备,它既不消耗能源,又能对颈椎起锻炼和保健作用。[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0005]一种吊颈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支点吊绳(1)和杠杆( 相连,杠杆的一端,设有阻力臂吊钩O),阻力臂吊钩下挂有三角形吊颈带(3),三角形吊颈带的一端连接处设有挂扣(9),另外还备有环形吊颈带G),杠杆的另一端设有拉伸弹簧(6),拉伸弹簧上与杠杆相连下通过挂环(7)和沙袋(8)相连。上述材料中,三角形吊颈带用纺织品制作,它的宽度要达到2-4厘米,厚度要达到1. 5-4毫米;环形吊颈带用皮革或人造皮革制作,它的宽度要达到3-6厘米,厚度要达到2-4毫米;拉伸弹簧用钢制弹簧制作。[000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吊颈设备时。首先将三角形吊颈带套住颈部,并调节挂扣的松紧,转动吊颈带使之吊在颈部舒适部位;也可以使用环形吊颈带,一端在颈后部,另一端通过脸部两侧挂在阻力臂吊钩上。然后提动沙袋,由于连接物是拉伸弹簧,所以沙袋形成多次上下运动,通过杠杆原理沙袋的运动对颈部形成多次提升力。 吊颈设备反复给颈椎提升力,它对于产生多项好处,第一改变颈椎因头的重力压造成气血流通缓慢,第二使颈椎的韧带、软骨、肌肉减轻疲劳感。第三使颈椎的韧带、软骨、肌肉得到了锻炼,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能减少颈椎病的发生,还能使颈椎病的症状减轻。[000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制备简单,实用效果好,它既可以锻炼颈椎的健康,又可以预防和减轻颈椎病的发生。[0008]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直观图[0010]图2是图1三角形吊颈带(3)的挂扣局部放大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吊颈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支点吊绳(1)和杠杆(5)相连,杠杆的一端,设有阻力臂吊钩O),阻力臂吊钩下挂有三角形吊颈带 (3),三角形吊颈带的一端连接处由挂扣(9)组成,另外还备有环形吊颈带;杠杆的另一端设有拉伸弹簧(6),拉伸弹簧上与杠杆相连,下通过挂环(7)和沙袋(8)相连。上述材料中,三角形吊颈带的宽度要达到2-4厘米,厚度要达到1.5-4毫米,用纺织品制作;环形吊颈带的宽度要达到3-6厘米,厚度要达到2-4毫米,用皮革或人造皮革制作;拉伸弹簧用钢制弹簧制作。在使用过程中,三角形吊颈带的松紧通过挂扣可以进行调节,沙袋也可以增减重量,已达到更适合的锻炼颈部。对吊颈带的使用应采用对颈部舒适的吊法,减少不舒适感。
权利要求1.一种吊颈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支点吊绳⑴和杠杆(5)相连,杠杆的一端, 设有阻力臂吊钩O),阻力臂吊钩下挂有三角形吊颈带(3),三角形吊颈带的一端连接处设有挂扣(9),另外还备有环形吊颈带G),杠杆的另一端设有拉伸弹簧(6),拉伸弹簧上与杠杆相连下通过挂环(7)和沙袋(8)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颈设备,其特征在于三角形吊颈带用纺织品制作,它的宽度要达到2-4厘米,厚度要达到1. 5-4毫米;环形吊颈带用皮革或人造皮革制作,它的宽度要达到3-6厘米,厚度要达到2-4毫米;拉伸弹簧用钢制弹簧制作。
专利摘要一种吊颈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支点吊绳(1)和杠杆(5)相连,杠杆的一端,设有阻力臂吊钩(2),阻力臂吊钩下挂有三角形吊颈带(3),三角形吊颈带的一端连接处设有挂扣(9),另外还备有环形吊颈带(4),杠杆的另一端设有拉伸弹簧(6),拉伸弹簧上与杠杆相连下通过挂环(7)和沙袋(8)相连。使用吊颈设备时。首先将三角形吊颈带套住颈部或使用环形吊颈带,然后提动沙袋,由于连接物是拉伸弹簧,所以沙袋形成多次上下运动,通过杠杆原理沙袋的运动对颈部形成多次提升力。吊颈设备反复给颈椎提升力,减少颈椎病的发生,还能使颈椎病的症状减轻。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它既可以锻炼颈椎的健康,又可以预防和减轻颈椎病的发生。
文档编号A61H1/02GK202288739SQ201120424330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李三猛 申请人:李三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