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993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辅助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治疗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运用机械力协助改变患者的身体姿势的辅助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良性阵发性头位眩晕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俗称耳石异位症,其致病机理是,患侧内耳中负责感受姿势改变的耳石(Otolith),从球囊或椭圆囊脱落,并飘流进半规管(以后半规管居多)内的淋巴液中,当头部姿势改变时,如弯腰、后仰、翻身或转头,半规管便会受到刺激,因而诱发眩晕、恶心、冒冷汗、心悸、步态不稳
等症状。以往,是通过药物来治疗BPPV,但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Epley所提出的耳石复位 法(Particle Repositioning Maneuver, PRM),借由改变患者的头部姿势与重力牵引作用下,促使脱落的耳石从半规管重新归位至球囊或椭圆囊中,操作上相当简单,且成功率高达80%以上。而医生在为患者施行耳石复位治疗时,其步骤大致如下一、使患者平躺且头部稍微后仰;二、手扶患者的头部,使其往患侧转动45° ;三、再使患者的头部往健侧转动90° ;四、接着使患者的头部继续往健侧转动45°,并把患者的身体翻向健侧呈侧躺姿势;五、最后,使患者侧身坐起。可知,耳石复位法必须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全程亲自徒手操作,除了头转动作外,还有协助翻身侧躺与起身坐起等较费力的动作,不但医疗人力成本较高,且较为耗时费力,医
疗效率较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机械力来协助改变患者的身体姿势或头部偏转角度,以能节省医疗人力成本,并提高治疗效率的辅助治疗装置。本实用新型辅助治疗装置,包含一个乘坐基座、一个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后侧处的背部支撑单元、一个设置在该背板的后侧处的头部支撑单元,以及一个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前侧处的腿部支撑单元;该背部支撑单元具有一个连接该乘坐基座的后侧的背板、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或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背板上的右支撑块、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或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背板上的左支撑块、一个能朝左移动地设置在该背板的右侧旁的右侧推身块,以及一个能朝右移动地设置在该背板的左侧旁的左侧推身块;该腿部支撑单元具有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前方处的脚踏板、一个能朝上移动地设置在该脚踏板的右侧旁的右上推腿块、一个能朝上移动地设置在该脚踏板的左侧旁的左上推腿块、一个能朝左移动地设置在该右上推腿块的右侧处的右侧推腿块,以及一个能朝右移动地设置在该左上推腿块的左侧处的左侧推腿块。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该背板是能相对上下倾摆地枢接该乘坐基座的后侧,并具有两个呈左右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滑轨部,该右支撑块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地结合在所述两个滑轨部上的右框架部,以及一个能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右框架部中的右支撑块部,该左支撑块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地结合在所述两个滑轨部上的左框架 部,以及一个能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左框架部中的左支撑块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该背部支撑单元还具有三个第一驱动件,以及两个第二驱动件,所述三个第一驱动件是分别连接该背板的底面、该右支撑块部的底面与该左支撑块部的底面,所述两个第二驱动件是分别连接该右侧推身块的右侧面与该左侧推身块的左侧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该腿部支撑单元还具有一个第三驱动件、两个第四驱动件,以及两个第五驱动件,该第三驱动件是连接该脚踏板的底面,所述两个第四驱动件是分别连接该右上推腿块的底面与该左上推腿块的底面,所述两个第五驱动件是分别连接该右侧推腿块的右侧面与该左侧推腿块的左侧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所述三个第一驱动件与所述两个第四驱动件皆是直立式气压缸,所述两个第二驱动件、该第三驱动件与所述两个第五驱动件皆是水平式气压缸。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该腿部支撑单元还具有一个设置在该脚踏板的前方处的挡板,该脚踏板具有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前方处的平板部、一个枢接在该平板部的前侧且能呈直立状态或平放状态的踏板部,以及两个左右对称的摆杆部,该平板部的底面是连接该第三驱动件,其中一个摆杆部的前后相反两端是分别枢接该挡板的左侧与该踏板部的远离该平板部的一个边缘的左侧,另一个摆杆部的前后相反两端是分别枢接该挡板的右侧与该踏板部的该边缘的右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该头部支撑单元是能相对左右旋转地设置在该背板的后侧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该头部支撑单元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旋转地设置在该背板的后侧的底面的转动件、一个局部插接在该转动件中的连接板,以及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连接板上的头罩。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治疗装置,包含一个乘坐基座、一个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后侧处的背部支撑单元、一个头部支撑单元,以及一个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前侧处的腿部支撑单元。该头部支撑单元能相对转动地设置在该背部支撑单元的后侧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该头部支撑单元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旋转地设置在该背部支撑单元的后侧的底面的转动件、一个局部插接在该转动件中的连接板,以及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连接板上的头罩。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背部支撑单元能驱使患者的上半身呈斜躺、平躺或侧翻,该腿部支撑单元能驱使患者的下半身呈平放、屈膝或屈膝侧翻,或该头部支撑单元能驱使患者的头部左右偏转,借此,在进行疗程时,是通过机械力来改变患者的身体姿势,整体能产生有效节省医疗人力成本,并提高治疗效率等功效。
图I是一立体结构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治疗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图2是一侧视结构示意图,说明一患者坐在该较佳实施例上的姿态;图3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右支撑块与一左支撑块能左右向移动以相互分开;图4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背板是向下倾躺,让患者呈平躺状态;图5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头罩是右转45° ;图6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该头罩是左转45° ;图7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该头罩是左转90° ;图8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脚踏板后移,并从L形状变成平板状;图9是图8的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患者的头部左转90°,且腿部向上弯曲呈屈膝状;图10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右侧推腿块朝左移动;图11是图10的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患者的下半身呈屈膝朝左侧躺状态;图12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右支撑块部向上移动;图13是图12的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患者的上半身呈朝左侧躺状态;图14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该头罩右转90°回正,且其一左侧推身块朝右移动;图15是图14的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患者的头部右转回正,且上半身右翻呈仰躺状;图16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左上推腿块向上移动;图17是图16的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患者的下半身右翻回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I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治疗装置的该较佳实施例,是供罹患良性阵发性头位眩晕症的患者(见图2的假想线所示)躺卧于其上,并通过设于该辅助治疗装置上的微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加以自动化控制,协助改变患者的头部转动角度与身体姿势,以进行耳石复位治疗。该辅助治疗装置包含一个乘坐基座I、一个设置在该乘坐基座I后侧处的背部支撑单元2、一个设置在该背部支撑单元2后侧处的头部支撑单元3,以及一个设置在该乘坐基座I前侧处的腿部支撑单元4。该背部支撑单元2具有一个能相对上下倾摆地枢接该乘坐基座I的该后侧的背板21、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或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背板21上的右支撑块22、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或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背板21上的左支撑块23、一个能朝左移动地设置在该背板21右侧旁的右侧推身块24,以及一个能朝右移动地设置在该背板21左侧旁的左侧推身块25。该背板21具有两个呈左右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滑轨部211。该右支撑块22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地结合在所述两个滑轨部211上且为L形状的右框架部221,以及一个能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右框架部221中且为L形状的右支撑块部222 ;而该左支撑块23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地结合在所述两个滑轨部211上且为倒L形状的左框架部231,以及一个能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左框架部231中且为倒L形状的左支撑块部232 ;经由该右框架部221、该左框架部231能相对所述两个滑轨部211左右移动的方式,使该右支撑块22与该左支撑块23 二者得以相向移动以并靠在一起,或是得以反向移动以相互分离,在本实施例,是以手动方式来进行该右支撑块22与该左支撑块23的左右位移调整,另外,有关该右支撑块22与该左支撑块23的形状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该背部支撑单元2还具有三个电连接该微控制器的第一驱动件26、27、28,以及两个电连接该微控制器的第二驱动件29、20。所述三个第一驱动件26、27、28是直立式气压缸,并分别连接该背板21的底面、该右支撑块部222的底面与该左支撑块部232的底面;而 所述两个第二驱动件29、20是水平式气压缸,并分别连接该右侧推身块24的右侧面与该左侧推身块25的左侧面。该头部支撑单元3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旋转地设置在该背板21的底面且电连接该微控制器的转动件31、一个局部插接在该转动件31中的连接板32,以及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连接板32上的头罩33。该腿部支撑单元4具有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乘坐基座I的前方处的脚踏板41、一个能朝上移动地设置在该脚踏板41右侧旁的右上推腿块42、一个能朝上移动地设置在该脚踏板41左侧旁的左上推腿块43、一个能朝左移动地设置在该右上推腿块42右侧处的右侧推腿块44、一个能朝右移动地设置在该左上推腿块43左侧处的左侧推腿块45,以及一个直立设置在该脚踏板41前侧处且相对位在该左侧推腿块45前侧与该右侧推腿块44前侧之间的挡板5。该脚踏板41具有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乘坐基座I的前方处的平板部411、一个其一个边缘枢接在该平板部411前侧的踏板部412,以及两个左右对称的摆杆部413、414,其中,该摆杆部413的相反两端是分别枢接该挡板5左侧与该踏板部412的左侧边缘,而该摆杆部414的相反两端则是分别枢接该挡板5右侧与该踏板部412的右侧边缘。原本,该平板部411是与该乘坐基座I相分离,且该踏板部412为直立状态,该脚踏板41整体呈L形状,但在该平板部411朝后移且并接该乘坐基座I的前侧时(另见图8),原直立的该踏板部412的底边缘被往后拉而逐渐伏趴呈平放状态,同时所述两摆杆部413、414下摆呈平躺状,而在该平板部411前移复位时,所述两摆杆部413、414上摆呈直立状,该踏板部412在该平板部411的前推作用,以及所述两摆杆部413、414的上拉作用下,得以复位呈直立状态,并贴合该挡板5。该腿部支撑单元4还具有一个电连接该微控制器的第三驱动件46、两个电连接该微控制器的第四驱动件47、48,以及两个电连接该微控制器的第五驱动件49、40。该第三驱动件46是水平式气压缸,并连接该脚踏板41的平板部411的底面;所述两个第四驱动件47,48是直立式气压缸,并分别连接该右上推腿块42的底面与该左上推腿块43的底面;而所述两个第五驱动件49、40也是水平式气压缸,并分别连接该右侧推腿块44的右侧面与该左侧推腿块45的左侧面。在本实施例,是假设患者的患部是右耳为例进行说明,其原本附着在椭圆囊内的耳石脱落并飘流在后半规管的淋巴液中,所以,借由耳石复位法,使耳石能重新归位至椭圆囊中,以下便就整个耳石复位治疗过程中,该辅助治疗装置的作动控制以及其所造成患者的姿势变化作具体说明。如图3与图4所示,当患者坐躺在该辅助治疗装置上后,调整该头罩33的前后位置,使其安稳地罩戴在患者的头部上,并调整该右支撑块22与该左支撑块23的相对位置,以分别局限住患者的右肩臂、左肩臂部位,同时分别支撑住患者的右背部与左背部,另外, 让患者的双腿伸直且其脚部放在呈L形状的脚踏板41上,这时,患者的脚板部位是朝向前地踩踏在呈直立状态的踏板部412上,接着控制该第一驱动件26,驱使该背板21从图3的倾斜状态下摆呈图4的平放状态,让患者全身呈平躺状。起初,对患者施以头部角度改变。如图5所示,先控制该转动件31右转45°,以驱使该头罩33带动患者的头部从面朝上状态(见图中的假想线所示)偏转至右转45°状态,此动作维持约15分钟;接着,如图6所示,再控制该转动件31带动该头罩33左转90°,让患者的头部从右转45°状态(见图中的假想线所示)偏转至左转45°状态,此动作维持约15分钟;最后,如图7所示,再控制该转动件31带动该头罩33继续左转45°,让患者的头部从左转45°状态(见图中的假想线所示)偏转至左转90°状态,此动作维持约15分钟。接下来,在患者的头部持续维持在左转90°状态下,使患者的身体部位朝左翻呈侧躺状。如图8与图9所示,控制该第三驱动件46作动,驱使该脚踏板41整体朝后滑移,同时造成该踏板部412从直立状态变成平放状态,从而使患者的脚板部位朝下地踩踏在该踏板部412上,由于患者的脚部会随该脚踏板41朝后移动,配合加以示意,因而得以造成患者的双腿向上弯曲呈屈膝状态;接着如图10与图11所示,控制该第五驱动件49作动,驱使该右侧推腿块44朝左移动并推抵患者的小腿部位,使得患者的呈屈膝状态的双腿顺势朝左翻倾,此时患者的膝盖部位会压靠在该左上推腿块43上,至此,患者的下半身已朝左侧翻,患者的上半身依然为仰躺状态;然后如图12与图13所示,进一步控制该第一驱动件27,驱使该右支撑块部222上移并顶推患者的右背部,如此便能轻易地让患者的上半身顺势朝左翻倾,使得患者的身体部位完全呈左侧躺状,此动作维持约15分钟。最后,要使从头到脚完全呈左侧躺状的患者,右翻恢复呈仰躺状态,再坐起就可以了。如图14与图15所示,该转动件31驱使该头罩33右转90°,患者的头部便能从左转90°状态转回呈面向上状态;另控制该第二驱动件20带动该左侧推身块25右移,并推抵患者的右肩部位,以让患者的上半身顺势右翻恢复呈仰躺状态,此时患者的下半身仍维持屈膝侧躺状态。接着如图16与图17所示,控制该第四驱动件48驱使该左上推腿块43上移,以顶推患者的膝盖部位,如此便能让患者的下半身顺势右翻回正,此时患者的双腿依然呈屈膝状态。再来,只要控制该第三驱动件46驱使该脚踏板41前移复位至图3所示状态,以带动患者的双腿朝前伸直,再控制该第一驱动件26驱使该背板21上抬呈倾斜状态,使患者坐起(如图2所示姿势),至此即完成整个耳石复位疗程。因此,在耳石复位疗程中,只要经由微控制器的设计与控制,该头部支撑单元3能驱使患者的头部左右偏转,该腿部支撑单元4能驱使患者的下半身呈屈膝、屈膝侧翻或平放等姿势,该背部支撑单元2能驱使患者的上半身呈平躺、侧翻或斜躺等姿势,借以达到通过机械力来改变患者的身体姿势的目的,所以,本实用新型整体确实能有效节省医疗人力成本、提高治疗效率,且本实用新型于操控上也相当简易,使用安全性又高。在本实施例中,该辅助治疗装置的头部支撑单元、背部支撑单元与腿部支撑单元 是相配合动作,以进行耳石复位疗程,当然,也可以运用在协助如瘫痪患者进行例行性翻身,或是针对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复健治疗,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记载。
权利要求1.一种辅助治疗装置,包含一个乘坐基座、一个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后侧处的背部支撑单元、一个设置在该背板的后侧处的头部支撑单元,以及一个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前侧处的腿部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背部支撑单元,具有一个连接该乘坐基座的后侧的背板、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或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背板上的右支撑块、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或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背板上的左支撑块、一个能朝左移动地设置在该背板的右侧旁的右侧推身块,以及一个能朝右移动地设置在该背板的左侧旁的左侧推身块,该腿部支撑单元具有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前方处的脚踏板、一个能朝上移动地设置在该脚踏板的右侧旁的右上推腿块、一个能朝上移动地设置在该脚踏板的左侧旁的左上推腿块、一个能朝左移动地设置在该右上推腿块的右侧处的右侧推腿块,以及一个能朝右移动地设置在该左上推腿块的左侧处的左侧推腿块。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板是能相对上下倾摆地枢接该乘坐基座的后侧,并具有两个呈左右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滑轨部,该右支撑块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地结合在所述两个滑轨部上的右框架部,以及一个能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右框架部中的右支撑块部,该左支撑块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移动地结合在所述两个滑轨部上的左框架部,以及一个能上移脱离地设置在该左框架部中的左支撑块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部支撑单元还具有三个第一驱动件,以及两个第二驱动件,所述三个第一驱动件是分别连接于该背板的底面、该右支撑块部的底面与该左支撑块部的底面,所述两个第二驱动件是分别连接该右侧推身块的右侧面与该左侧推身块的左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腿部支撑单元还具有一个第三驱动件、两个第四驱动件,以及两个第五驱动件,该第三驱动件是连接该脚踏板的底面,所述两个第四驱动件是分别连接该右上推腿块的底面与该左上推腿块的底面,所述两个第五驱动件是分别连接该右侧推腿块的右侧面与该左侧推腿块的左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第一驱动件与所述两个第四驱动件皆是直立式气压缸,所述两个第二驱动件、该第三驱动件与所述两个第五驱动件皆是水平式气压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腿部支撑单元还具有一个设置在该脚踏板的前方处的挡板,该脚踏板具有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前方处的平板部、一个枢接在该平板部的前侧且能呈直立状态或平放状态的踏板部,以及两个左右对称的摆杆部,该平板部的底面是连接该第三驱动件,其中一个摆杆部的前后相反两端是分别枢接该挡板的左侧与该踏板部远离该平板部的一个边缘的左侧,另一个摆杆部的前后相反两端是分别枢接该挡板的右侧与该踏板部的该边缘的右侧。
7.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头部支撑单元是能相对左右旋转地设置在该背板的后侧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头部支撑单元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旋转地设置在该背板的后侧的底面的转动件、一个局部插接在该转动件中的连接板,以及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连接板上的头罩。
9.一种辅助治疗装置,包含一个乘坐基座、一个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后侧处的背部支撑单元、一个头部支撑单元,以及一个设置在该乘坐基座的前侧处的腿部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头部支撑单元是能相对转动地设置在该背部支撑单元的后侧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头部支撑单元具有一个能相对左右旋转地设置在该背部支撑单元的后侧的底面的转动件、一个局部插接在该转动件中的连接板,以及一个能相对前后移动地设置在该连接板上的头罩。
专利摘要一种辅助治疗装置,包含一个乘坐基座、一个背部支撑单元、一个头部支撑单元,及一个腿部支撑单元。该背部支撑单元具有一个背板、一个设在该背板上的右支撑块、一个设在该背板上的左支撑块、一个设在该背板旁的右侧推身块,及一个设置在该背板旁的左侧推身块。该腿部支撑单元具有一个脚踏板、一个设在该脚踏板旁的右上推腿块、一个设在该脚踏板旁的左上推腿块、一个设在该右上推腿块旁的右侧推腿块,及一个设在该左上推腿块旁的左侧推腿块。借以,整体是通过机械力来改变患者的身体姿势,以能有效节省医疗人力成本,并提高治疗效率。
文档编号A61F5/00GK202376265SQ20112048506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9日
发明者杨善国 申请人:杨善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