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猩红热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032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猩红热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猩红热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中医认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邪入营血可进一步加重病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技术上的不足,提供一种疗效好、疗程短、 治愈率高,且无毒副作用的一种治疗猩红热的中药制剂。为实现以上目的,一种治疗治疗猩红热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重量组成内服药黄芩8 10g、苦参6 8g、白藓皮6 8g、蛇床子6 8g、紫花地丁 6 8g、紫草4 6g、黄芪6 8g、生首乌3 4g、当归4 6g、丹皮6 8g、 太子参8 10g、麦冬3 4g、芦根4 6g,白芍4 6g、茯苓4 6g、淡竹叶4 6g。外用洗液炉甘石10g、苦参10g、紫花地丁 Sg、黄芩10g。该发明中药的有益效果是以清热凉血、除湿止痒、养血和营为治则,临床常根据不同症型辨证施治。脾胃虚弱者忌用苦参。本发明中药中的黄芩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凉血止血。 苦参性寒,有清热燥湿,杀虫的功效,可清除下焦湿热,并且杀虫止痒,对皮肤瘙痒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现代医药研究可清除皮肤内毒素杂质,丰富的本草营养,促进受损血管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恢复皮下毛细血管细胞活力。《珍珠囊》:祛湿。白藓皮为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藓的皮,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的功效。蛇床子性温,味辛、苦。功能主治温肾壮阳, 燥湿,祛风,杀虫。紫草味甘咸、性寒。功能主治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热毒盛、斑
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
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芪,功能主治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紫花地丁寒味微苦,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生首乌味甘,苦,性平。功能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常用于治疗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当归为多年生草本,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丹皮清热凉血类中成药具有轻盈头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入营血所致身热。 《本草纲目》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凉血热之要药也。白芍味苦酸,性凉。功能主治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太子参是补虚药,补气药,功能主治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麦冬甘,微苦,微寒。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芦根味甘,性寒。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淡竹叶味甘淡渗利,性寒清降,善导心与小肠之火下行而利尿通淋。炉甘石味微涩。功能主治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用于目赤肿痛,眼缘赤烂,翳膜胬肉,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皮肤瘙痒。以上药物搭配,对该病的治疗,相得益彰。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经过多年临床应用验证,有效率为100%,治愈率90%以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病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 一种治疗猩红热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配比的重量组成内服药黄芩8 10g、苦参6 8g、白藓皮6 8g、蛇床子6 8g、紫花地丁 6 8g、紫草4 6g、黄芪6 8g、生首乌3 4g、当归4 6g、丹皮6 8g、太子参8 10g、麦冬3 4g、芦根4 6g,白芍4 6g、茯苓4 6g、淡竹叶4 6g。外用洗液炉甘石10g、苦参10g、紫花地丁 Sg、黄芩10g。实施例2 —种治疗猩红热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药物黄芩8、苦参6g、白藓皮6g、蛇床子6g、紫花地丁 6g、紫草4g、黄芪Sg、生首乌3g、当归4g、丹皮6g、太子参Sg、麦冬4g、芦根6g,白芍6g、茯苓6g、淡竹叶4g。外用洗液炉甘石10g、苦参10g、紫花地丁 Sg、黄芩10g。外用洗液同实施例1。临床疗效总结一、一般资料本发明的中药,多年来临床上应用,治疗病人上百例,效果频佳。二、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病前1周有猩红热、“咽峡炎”患者接触史。临床特点 骤起发病,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咽峡炎等局部感染症状及中毒症状。次日出现充血性粟粒样红疫,口周苍白圈,I^stia氏线,草莓舌,颈部淋巴结肿痛,皮肤瘙痒感,疹退片状脱皮等。 脓毒型症状体征如前,具有多处化脓感染灶。中毒型症状体征如前,具有显著的精神疲备, 表情冷漠或烦躁不安,全身皮肤晦暗,皮疹呈紫红色,血压下降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细胞增高;咽拭子培养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中医认为是邪入肺卫、邪入营血和疹后阴伤。三、服药方法内服药,加水浓煎100ml,分早、晚两次内服,5 10岁每剂按配比 1/2量称取原料药物;10 15岁每日1剂。外用洗液水煎200ml,每日1次,用无菌纱布沾洗患处。四、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疹回热退、症状消失、血象恢复正常。好转疹回热退,临床症状得到好转。无效病情未能控制或出现并发症。五、治疗效果多年临床应用,经统计有效率100%,治愈率90%以上。六、典型病例1、孙X,女,15岁。学生。2009年春天就诊,患者和母亲叙述,1周前出现咽痛,昨晚开始发热、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经用青霉素、退热片,症状改善不明显,皮疹逐步增加。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家长要求内服、外用本发明中药7剂,皮疹消退,血象恢复正常,至今未再复发。2、姜XX,男,12岁,学生。2010年6月就诊,3天来,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因期末考试,没能输液,在我院门诊拿罗红霉素服药2天。效果不佳。实验室白细胞和中性细胞增高;咽拭子培养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患者要求内服、外用本发明中药10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未再复发。3、李X,女,6岁,幼儿班。患者全身不适2天,发热、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于2010 年4月就诊,患者肥胖,因血管不清,拒绝静点青霉素。患儿母亲要求内服、外用本发明中医 6剂后,内服药每剂按原料药物配比的1/2重量组成,外用洗液量未变。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未再复发。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猩红热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配比的药物内服药黄芩8 10g、苦参6 8g、白藓皮6 8g、蛇床子6 8g、紫花地丁 6 8g、紫草4 6g、黄芪6 8g、生首乌3 4g、当归4 6g、丹皮6 8g、太子参8 10g、麦冬3 4g、 芦根4 6g,白芍4 6g、茯苓4 6g、淡竹叶4 6g。外用洗液炉甘石10g、苦参10g、 紫花地丁 Sg、黄芩10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猩红热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配比的药物内服药黄芩8~10g、苦参6~8g、白藓皮6~8g、蛇床子6~8g、紫花地丁6~8g、紫草4~6g、黄芪6~8g、生首乌3~4g、当归4~6g、丹皮6~8g、太子参8~10g、麦冬3~4g、芦根4~6g,白芍4~6g、茯苓4~6g、淡竹叶4~6g。外用洗液炉甘石10g、苦参10g、紫花地丁8g、黄芩10g。该发明中药的有益效果是以清热凉血、除湿止痒、养血和营为治则,临床常根据不同症型辨证施治。该药疗效快,治愈率高,脾胃虚弱者忌用苦参。
文档编号A61K36/899GK102526527SQ20121002894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5日
发明者王天松, 邢庆华 申请人:邢庆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