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759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引流管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流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外科手术引流管置管成功后,常规会对其进行固定,以防止出现移位、滑脱、扭结、缠绕等现象,导致引流失效引起并发症等风险。一直以来较为典型的固定方法是采用外科缝线钩挂引流孔四周的人体皮肤进行绑定,或以胶布缠绕粘贴,这类型方法令病人十分痛苦,且效果不确定。为此,一种已知的技术方案为公开号为CN201643355U的一种引流管固定装置,其通过引流管固定主体、基体和粘胶层构成一种在体表固定引流管的方案,其中基体与粘胶 层相连,而引流管固定主体与基体可通过旋接或扣接的方式相连或分离。这种方式的益处是无需将引流管缝禁在皮肤上,但由于其引流管固定主体需要采用旋接或扣接的方式与基体相连,这种旋或扣的方式均需施加一个垂直压迫的力才能实现,柔软的肌体在压迫时会产生移位,固定引流管后又会因此发生拉扯,从而导致因为固定反倒产生引流管移位的问题;另一个缺陷则是该装置抬高了引流管弯折位置,而新的弯折位置在引流管固定主体的外端并无支撑,反而加剧了引流管折死堵塞的几率。而另一个已知的技术方案为公开号为CN20219157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与上述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643355U方案的区别在于其对引流管的固定装置弹性固定座、弹性连接座和可调夹具是一体式的,不可分离,并自上而下开设有置入引流管的开口,较为新颖的是其中一实施例设置了支撑臂,其益处是有利于引流管的置管,也避免了垂直方向施加压迫肌体的力,防止拉扯移位和折死引流管。然而,其一体化设计无法有效观察和施行对引流管插管口外周的伤口护理,增加了不确定的风险,一旦发生感染无法预知或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易于置管、避免垂直挤压肌体、既可防止引流管折曲又便于观察和作伤口护理的引流管固定装置。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种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引流管固定组件I、体表固定组件2接合组成,所述引流管固定组件I包含夹持器11、上连接扣12及中空管13,中空管13的一端连接夹持器11,另一端连接上连接扣12,所述体表固定组件2包含基座21、基座孔211、下连接扣22和粘接层23,所述基座孔211可容置与其开孔形状相匹配的敷料,所述夹持器11设置有旋紧环
111和锁管栅112,所述粘接层23 —侧与基座21底部相连另一侧用于粘贴在患者皮肤上,所述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体表固定组件2设置有容置引流管贯穿的通孔,其特征在于,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体表固定组件2相连且其整体或局部可翻盖式打开和锁合。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
在本发明的引流管固定装置中,所述体表固定组件2在中空管13左或右一侧方向设置有容许引流管置入的置管口 24。所述中空管13由与体表固定组件2的基座21固定相连的下半管213和与体表固定组件2的基座21相连且可翻盖的上半管131锁合时构成。所述上半管213外端设有上外螺纹1311,下半管213外端设有下外螺纹2131,上半管131与下半管213锁合构成中空管13时,上外螺纹1311和下外螺纹2131咬合形成外螺纹15。所述中空管13下端与上连接扣12之间形成一呈弧形的弯头14,弯头14下端连接基座孔211,所述中空管和/或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基座21形成<90°的夹角。所述旋紧环111外壁完整无缺口,容置引流管贯通的内腔上端设置有用于箍紧收缩锁管栅112的内圆锥,下端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1111 所述锁管栅112套装在旋紧环111内腔或一体连接在旋紧环111内腔或由中空管13靠近夹持器11的一端延伸形成,旋紧环111旋紧时,所述锁管栅112伸入中空管13的内腔。所述基座软片212开设有一基座置管口 2121,所述粘接层23与基座置管口 2121在同一放射方向开设有一粘接层置管口 232,两置管口接合构成所述置管口 24。作为优选,所述体表固定组件I的基座21外沿四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基座软片212,其上开有自中心向外放射的缺口,此方式使基座21扩大体表接触面而增加牢固性,也使其更易于贴合并非绝对平面的体表。作为优选,所述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体表固定组件2相连是由上连接扣12与下连接扣22合页式扣合相连。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本装置使用时,先将引流管穿进夹持器11中,套装在旋紧环111内腔的锁管栅112向引流管外端。打开上半管131,将置管口 24对准引流管管身,推入本装置使引流管置于基座21的基座孔211中,理顺引流管使其倾侧于下半管213上,引流管管身外伸于下半管213的下外螺纹2131的外端,这时推合上半管131与下半管213,使之合并成中空管13,且上外螺纹1311和下外螺纹2131咬合成外螺纹15,移动夹持器11,将锁管栅112外端伸入中空管13的内腔,转动旋紧环111,使其内螺纹1111与外螺纹13相互旋紧,锁合中空管13。锁合后,剥离粘贴层23的保护膜,使其粘贴于置管口四周的皮肤外周,之后继续转动旋紧环111,压迫锁管栅112往中空管13的内腔深入,接触中空管13内腔下端的内圆锥2132时,锁管栅112末端收窄并抓紧引流管,即可完成引流管的固定。观察或进行伤口护理时,反向旋开旋紧环111至其脱离外螺纹15,即可重新打开上半管131,进行观察或护理,护理毕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再次锁合和固定引流管。操作时,得益于弯头14和中空管13的设置,使引流管自体表向上的弯曲延伸顺畅而不会发生折曲、缠绕,无因为导管折死而堵塞的风险,此为优点一;夹持引流管使其固定的夹持器11位于中空管13延欧伸的尾端,转动旋紧环111时,无施加于置管伤口外周的力,避免拉扯移位,此优点二 ;夹持器11对引流管的夹持固定由环形的锁管栅112变形收缩所夹紧,其变形率大,引流管管径适应性大,一个规格足以适应临床所需的全部引流管应用要求,此优点三;得益于翻盖式设计,构成中空管13的上半管131和下半管213中的上半管131可打开和锁合,既使置管便利无拉扯,又可随时观察伤口和实施护理,提高应用安全性,此为优点四。本发明所提出技术方案的原理是这样的利用支撑和固定引流管的引流管固定组件I和体表固定组件2相连并可打开和锁合的翻盖式构造,配合一体化置管口 24及旋紧环111的设计,实现容易置入引流管,避免压迫伤口外周肌体,防止引流管折曲缠绕,并可随时观察伤口和实施护理的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型式简洁,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可见,能克服背景技术所述缺陷,并实现固定引流管无损肌体、防止折曲堵塞,置管方便以及易于观察和护理等多重性能,是一种理想的引流管固定的技术方案。



图I为本发明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I的组装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I的上半管翻盖时的组装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上半管翻盖时的组装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上半管翻盖时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实施例I图I、图2和图3所示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引流管固定组件I、体表固定组件2接合组成,所述引流管固定组件I包含夹持器11、上连接扣12及中空管13,中空管13的一端连接夹持器11,另一端连接上连接扣12,所述体表固定组件2包含基座21、基座孔211、下连接扣22和粘接层23,所述基座孔211可容置与其开孔形状相匹配的敷料,所述夹持器11设置有旋紧环111和锁管栅112,所述中空管13的内腔下端设置有用于箍紧收缩锁管栅
112的内圆锥,所述旋紧环111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1111,所述锁管栅112套装在旋紧环111内腔,旋紧环111旋紧时,所述锁管栅112伸入中空管13的内腔;所述粘接层23 —侧与基座21底部相连另一侧用于粘贴在患者皮肤上,所述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体表固定组件2设置有容置引流管贯穿的通孔,所述上连接扣12与下连接扣22相连,优选采用合页式连接,使得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体表固定组件2相连且其整体或局部可翻盖式打开和锁合。其中,本引流管固定装置所述基座软片212开设有一基座置管口 2121,所述粘接层23与基座置管口 2121在同一放射方向开设有一粘接层置管口 232,两者重叠接合构成所述置管口 24,该置管口 24设置在体表固定组件2相对于中空管13的左或右一侧方向,优选设置在与中空管13垂直的方向。其中,所述中空管13由与体表固定组件2的基座21固定相连的下半管213和与体表固定组件2的基座21相连且可翻盖的上半管131锁合时构成,上半管213外端设有上外螺纹1311,下半管213外端设有下外螺纹2131,上半管131与下半管213锁合构成中空管13时,上外螺纹1311和下外螺纹2131咬合形成外螺纹15。其中,所述中空管13下端与上连接扣12之间形成一呈弧形的弯头14,弯头14下端连接基座孔211,所述中空管和/或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基座21形成< 90°的夹角,优选为25° 35°,所述弯头4下端连接基座孔211。所述体表固定组件I的基座21外沿四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基座软片212,其上开有自中心向外放射的缺口。作为便利选择,所述粘贴层23在使用前一般均覆盖有隔离纸,以保护粘贴层23所涂覆的粘胶,并在使用时撕开隔离纸,这些隔离纸根据所保护的粘贴层23的形状而定,本装置使用沿粘贴层23中线切开的两张隔离纸接合成完整粘贴层23形状的隔离纸,该两张隔离纸均沿着中线折回,折回部分略伸出粘贴层23的外周,以方便在不整体移动粘贴层23的情况下对开方式撕开,这是本领域惯常的用法,如普遍使用的各种品牌的创可贴产品。实施例2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案。该方案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所述旋紧环111开设有一个弧长< 1/3旋紧环111 圆周的旋紧环置管口 1112,其弧长优选< 1/4旋紧环111圆周;另一区别在于锁管栅112,采用具有弹性的半刚性材料制作,在任意两栅条之间的连接处断开,形成一个锁管栅置管口 1121,此外,均与实施例I完全一致。使用时掰开锁管栅置管口 1121,使锁管栅112套住引流管后让其回弹复原为一个完整的圆形锁管栅112,再把引流管从旋紧环置管口 1112压进旋紧环111,转动旋紧环111即可固定引流管。其有益之处在于,本装置可以在离开手术台返回病床上再安置固定,也可以适应后端带有其他装置的引流管,如后端连接有引流瓶的闭式引流管系统,本方案拓展了本装置的使用场地范围和人选,也拓宽了引流管的适应范围。实施例3如图5所示,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案。该方案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旋紧环111由左半环1113、右半环1114和插销1115组成,其中插销1115穿过左半环1113和右半环1114的底端使其以合页式相连,左半环1113和右半环1114的上端设置有可卡合或松解的活扣,当两者上端相对合紧时,活扣使其闭合成一个完整的旋紧环111,按动活扣也可以使其松开上端分离。本实施例的目与作用,与实施例2完全一致。尽管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构成限制。参照本发明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都是可以预料的,这种的变化应属于所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引流管固定组件(I)、体表固定组件(2)接合组成,所述引流管固定组件⑴包含夹持器(11)、上连接扣(12)及中空管(13),中空管(13)的一端连接夹持器(11),另一端连接上连接扣(12),所述体表固定组件(2)包含基座(21)、基座孔(211)、下连接扣(22)和粘接层(23),所述基座孔(211)可容置与其开孔形状相匹配的敷料,所述夹持器(11)设置有旋紧环(111)和锁管栅(112),所述粘接层(23) —侧与基座(21)底部相连另ー侧用于粘贴在患者皮肤上,所述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体表固定组件(2)设置有容置引流管贯穿的通孔,其特征在于,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体表固定组件(2)相连且其整体或局部可翻盖式打开和锁合。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体表固定组件(2)在中空管(13)左或右一侧方向设置有容许引流管置入的置管ロ(24)。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13)由与体表固定组件⑵的基座(21)固定相连的下半管(213)和与体表固定组件⑵的基座(21)相连且可翻盖的上半管(131)锁合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管(213)外端设有上外螺纹(1311),下半管(213)外端设有下外螺纹(2131),上半管(131)与下半管(213)锁合构成中空管(13)时,上外螺纹(1311)和下外螺纹(2131)咬合形成外螺纹(15)。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13)下端与上连接扣(12)之间形成ー呈弧形的弯头(14),弯头(14)下端连接基座孔(211),所述中空管和/或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基座(21)形成<90°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13)的内腔下端设置有用于箍紧收缩锁管栅(112)的内圆锥,所述旋紧环(111)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1111)。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管栅(112)套装在旋紧环(111)内腔或一体连接在旋紧环(111)内腔或由中空管(13)靠近夹持器(11)的一端延伸形成,旋紧环(111)旋紧时,所述锁管栅(112)伸入中空管(13)的内腔。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体表固定组件(I)的基座(21)外沿四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基座软片(212),其上开有自中心向外放射的缺ロ。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固定组件(I)与体表固定组件(2)相连是由上连接扣(12)与下连接扣(22)合页式扣合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软片(212)开设有一基座置管ロ(2121),所述粘接层(23)与基座置管ロ(2121)在同一放射方向开设有一粘接层置管ロ(232),两置管口重叠接合构成所述置管ロ(24)。
全文摘要
利用支撑和固定引流管的引流管固定组件和体表固定组件相连并可打开和锁合的翻盖式构造,配合一体化置管口及旋紧环的设计,实现容易置入引流管,避免压迫伤口外周肌体,防止引流管折曲缠绕,并可随时观察伤口和实施护理的本发明的目的。
文档编号A61M25/02GK102813992SQ201210339020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0日
发明者李林风, 陈志强, 王铮 申请人:李林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