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9757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消化科目前开展的内镜下的各项专科技术操作繁多,其中一部分患者术后需要放置体外引流管,以期保证治疗的效果。目前,常见的引流方式有鼻胰管引流、鼻胆管引流、PTCD引流等,通常情形下这部分患者在术后需要放置一根体外引流管并连接至引流袋,以便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医生再根据患者实际的引流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管道冲洗、管内注药等。在本实用新型发明之前,正在使用的普通引流袋结构简单,接头过大,不能与引流 管直接连接,中间需要有个消毒过的橡胶管I将三通管2和引流袋接头4连接,然后三通管2的一端与(体内)引流管接头3连接后方能使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很不方便。这表现在橡胶管I的两端接头处存在滑脱的安全隐患,同时增加了操作程序,成本也增加,附加的三通管2需要单独请领,额外收费;三通管2连接处需要无菌纱布包裹,护士要观察管道是否通畅,必须打开纱布进行查看,既增加感染的机会,又浪费时间,导致临床观察不方便。如图I所示。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设计、研制一种引流袋。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引流装置,引流袋连接引流管,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引流袋连接引流管一端,在引流管靠近引流袋的引流管上安装一个输液调节器,在输液调节器与引流管另一端之间的引流管上连通一个“Y”型接头,在引流管另一端连接螺旋钮,以螺纹旋转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在于临床操作简便、保证患者安全和节约成本,具有如下优点I.直接连接引流管,操作简单,接口处密封,避免管道滑脱,防止感染,符合患者安全的原则。2.节约成本,不要额外连接三通管和无菌橡胶管,既减少科室成本,有减少患者的负担,达到双赢。3.便于观察,可以直接看到管道是否通畅,还方便医生冲管、注药,节省时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优点和效果将在下面继续说明。

图I—现有引流袋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表示对应的部件如下[0015]橡胶管I、三通管2、(体内)引流管接头3、引流袋接头4、引流袋5、输液调节器6、“Y”型接头7、螺旋钮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弓丨流袋5连接螺旋钮8一端,当然是相通的;在螺旋钮8和引流袋5之间的引流管管道上,在引流管靠近引流袋5的引流管上安装一个输液调节器6,在输液调节器6与引流管另一端之间的引流管上连通一个“Y”型接头7,在引流管另一端上连接螺旋钮8,以螺纹旋转连接,或外接或内接,本例中是螺纹外接,引流管在内,螺旋钮8在外。本实用新型应用过程说明将引流袋一端的螺旋钮8与患者体内引流管连通,形成一个密闭的体外引流装 置。引流袋5通过引流管与螺旋钮8直接连通,去除老式引流袋5连接体内引流管时需要的橡胶管I和三通管2等部件,从而保证接头处不脱落,且起到密封效果,防止外溢和感染;“Y”型接头7代替原来的三通管2的功能,主要作用是向体内引流管注射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或者在体内引流管堵塞时冲洗管道;输液调节器6的作用是向管内注药或冲洗时,关闭引流袋5的入口,使药液直接进入体内,达到治疗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将原先使用的一套引流装置所有的环节用一支引流袋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引流袋的接头处加以改进,以螺旋口连接体内引流管,外加螺旋钮8扣紧管口,既密封,又牢固。接头下方的IOcm处有一“Y”型接头7,便于冲洗管道或向管内注射药物达到治疗目的。引流袋的近端装有一个输液调节器6,关闭时,可以往管内注药或冲洗,防止药液流进弓丨流袋内,开启时,则可以达到引流目的。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可以很方便地操作,简化了操作步骤和程序,清晰地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使医生能够根据患者实际的引流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管道冲洗、管内注药等。
权利要求1.引流装置,引流袋连接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引流袋连接引流管一端,在引流管靠近引流袋的引流管上安装一个输液调节器,在输液调节器与引流管另一端之间的引流管上连通一个“Y”型接头,在引流管另一端连接螺旋钮,以螺纹旋转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管另一端外接或内接螺旋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流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是引流袋连接引流管一端,在引流管靠近引流袋的引流管上安装一个输液调节器,在输液调节器与引流管另一端之间的引流管上连通一个“Y”型接头,在引流管另一端连接螺旋钮,以螺纹旋转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以往普通引流袋结构简单,接头过大,不能与引流管直接连接,不方便、成本增加,需要无菌纱布包裹,既增加感染的机会,又浪费时间等缺陷。本实用新型临床操作简便、保证患者安全和节约成本。
文档编号A61M1/00GK202497509SQ201220115150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3日
发明者俞玲, 傅荣, 张玲, 李雯, 王倩 申请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