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太阳能暖手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太阳能暖手袋。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发明了暖手袋来抵御寒冬,现有的暖手袋包括袋体以及注水内胆,在注水内胆中设置有加热器,暖手带的热效只能维持I至2个小时,然后又要重新插上插头充电,由于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电源,暖手袋的使用受限制较大,十分麻烦,还有一种暖手袋采取直接更换内胆里面的热水,此种方式十分浪费水资源并且操作起来更加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加热的太阳能暖手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暖手袋,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内胆,所述内胆内设置有电热丝,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电源按钮开关、电源接口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内胆与外壳之间设置有蓄电池和太阳能充电控制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电源接口的输出端与所述蓄电池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蓄电池通过电源按钮开关与所述电热丝组成串联回路。使用时,闭合电源按钮开关,蓄电池向所述电热丝供电,充电时,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然后经过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向蓄电池充电,能够在没有市电电源的情况下应急使用,为了提供多种充电方式,以防止太阳能不充足的情况能够继续充电使用,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电源接口,较佳的,所述电源接口为USB接口。为了便于取放内胆,较佳的,所述外壳上还缝有拉链。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种充电方式,通过蓄电池向电热丝供电,在没有市电的情况下可以应急使用,能够不受场地环境的限制使用,十分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太阳能暖手袋,包括外壳I和设置在所述外壳I内的内胆2,所述内胆2内设置有电热丝3,所述外壳I上缝有拉链9,所述外壳I上设置有电源按钮开关4、电源接口 5和太阳能电池板6,所述电源接口 5为USB接口,所述内胆2与外壳I之间设置有蓄电池7和太阳能充电控制器8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太阳能充电控制器8的输入端,所述太阳能充电控制器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蓄电池7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电源接口 5的输出端与所述蓄电池7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蓄电池7通过电源按钮开关4与所述电热丝3组成串联回路。使用时,闭合电源按钮开关,蓄电池向所述电热丝供电,充电时,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然后经过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向蓄电池充电,能够在没有市电电源的情况下应急使用,为了提供多种充电方式,以防止太阳能不充足的情况能够继续充电使用。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太阳能暖手袋,包括外壳(I)和设置在所述外壳(I)内的内胆(2),所述内胆(2)内设置有电热丝(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I)上设置有电源按钮开关(4)、电源接口(5)和太阳能电池板(6),所述内胆(2)与外壳(I)之间设置有蓄电池(7)和太阳能充电控制器(8);所述太阳能电池板(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太阳能充电控制器(8)的输入端,所述太阳能充电控制器(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蓄电池(7)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电源接口(5)的输出端与所述蓄电池(7 )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蓄电池(7 )通过电源按钮开关(4 )与所述电热丝(3)组成串联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暖手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接口(5)为USB接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暖手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I)上缝有拉链(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暖手袋,涉及一种取暖装置,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内胆,所述内胆内设置有电热丝,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电源按钮开关、电源接口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内胆与外壳之间设置有蓄电池和太阳能充电控制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太阳能充电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电源接口的输出端与所述蓄电池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蓄电池通过电源按钮开关与所述电热丝组成串联回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种充电方式,通过蓄电池向电热丝供电,在没有市电的情况下可以应急使用,能够不受场地环境的限制使用,十分方便。
文档编号A61F7/08GK203001214SQ20122071387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1日
发明者周宇涵 申请人:周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