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热毒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25483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热毒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讲是一种治疗热毒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热毒型胁痛,一般采用:1、盐酸吗啡: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心悸、便秘、出汗、排尿困难、呼吸抑制,连续用易成瘾,与成瘾戒断有直接联系的是兰斑核。吗啡中毒主要表现为昏迷、呼吸深度抑制,呼吸频率可减至每分钟数次;瞳孔针尖样,血压下降。肝功严重减退者、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患者、颅内高压病人、婴儿及哺乳期妇女禁用;2、奈福泮:严重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或惊厥患者禁用。肝、肾不良者慎用;3、维生素B1:毒性低,有注射维生素BI引起休克者;4、丙烯吗啡:毒性小,大剂量引起发音困难、缩瞳、倦睡、发汗等;5、乙酰水杨酸:①消化道反应:用量较大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严重时可致消化道出血,并能诱发和加重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患者禁用。②水杨酸反应:用量过大可产生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等,称为水杨酸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③变态反应:如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等。④凝血障碍: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增加出血倾向;6、双氯芬酸:可有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皮疹等。肝肾功能不全、溃疡病史患者慎用。妊娠初3个月内忌用;7、吲哚美辛:常见有上腹部不适、恶心、腹泻、诱发或加重胃溃疡、胃肠道出血等。中枢症状也较多见,如头痛、眩晕、幻觉、精神抑郁、精神错乱等。较少见的反应有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和再生障硬性贫血,还可有角膜混浊、变态反应等,还可促使潜在性感染灶复发。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治疗热毒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痛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本证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肝胆病变。如《`灵枢 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 藏气法时论篇》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缪刺论篇》也说:“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病因病机:由于平素嗜食辛辣原味,热蕴于内,“热之极为火” “火之极为毒”,肝经络脉郁阻,而发本病。临床表现:胁肋胀痛剧烈,走窜不定,目赤,口干,大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它的技术方案为:取银柴胡6重量份、酢浆草6重量份、鼠李6重量份、腹水草6重量份、辟汗草3重量份、望江南6重量份、象皮木6重量份、淡竹叶12重量份、绿豆18重量份、蒲公英18重量份、景天3重量份、硬水黄连6重量份、黑面叶9重量份、碎米柴6重量份、酸浆3重量份、鲜黄连6重量份、漏芦9重量份、橄榄9重量份、螺厣草6重量份、爵床9重量份、藤黄I重量份、翻白草6重量份、夏枯草9重量份、青葙子6重量份、密蒙花3重量份、谷精草3重量份、木贼草6重量份、菊花12重量份、薄荷12重量份、蝉蜕9重量份、大黄6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将以上32味中药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共煎药液39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热毒型胁痛的中药。该发明的优点是:本方32味中药,在药店均能买到,制作简单,制成的中药液毒副作用小,疗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处。应用中药的同时,避免了西药磺胺药、抗菌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银柴胡、酢浆草、鼠李、腹水草、辟汗草、望江南、象皮木、淡竹叶、绿豆、蒲公英、景天、硬水黄连、黑面叶、碎米柴、酸浆、鲜黄连、漏芦、橄榄、螺厣草、爵床、藤黄、翻白草,以上22味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清热利湿、散瘀止痛之功效。在治疗热毒型胁痛的过程中,起主要治疗作用,故为君药。夏枯草、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木贼草、菊花、薄荷、蝉蜕以上8味药具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退翳、降血压、清热养肝、疏散风热、宣散风热,清头目、散风除热、利咽之功效。在治疗热毒型胁痛的过程中,能辅助主药发挥治疗作用,故为臣药。大黄:苦,寒。入脾、胃、肝、心包、大肠五经。攻积导滞、凉血解毒、活血祛瘀。能率诸药直达病灶,故为佐药。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既能纠诸药之偏性,又能缓解诸药之毒性,故为使药。银柴胡、酢浆草、鼠李、腹水草、辟汗草、望江南、象皮木、淡竹叶、绿豆、蒲公英、景天、硬水黄连、黑面叶、碎米柴、酸浆、鲜黄连、漏芦、橄榄、螺厣草、爵床、藤黄、翻白草、夏枯草、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木贼草、菊花、薄荷、蝉蜕、大黄、甘草,这32味药配伍应用,共同起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清热利湿、散瘀止痛、清火明目、散结消肿、退翳,降血压、清热养肝、疏散风热、宣散风热之功效。君臣佐使,配伍得当,是治疗热毒型胁痛的最佳配方。银柴胡:甘、苦,微寒。入肝、胃经。退虚热、虚劳,清疳热。酢浆草:酸、微涩,寒。入肺、胃经。清热利湿、消肿解毒、凉血止血。鼠李:甘、苦,凉。入肝、肾、脾三经。清热利湿、健脾化痰。腹水草:辛、苦,寒。入肝、肺、肾三经。清热解毒、利湿行水、散瘀止痛。辟汗草:辛、苦,凉,无毒。入肝、脾、胃经。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利尿通淋。望江南:苦,寒。入肺、肝、胃经。止咳平喘、清肝明目、和胃消食、消肿解毒、利尿通淋、泻下通便。象皮木:苦、淡,寒。入肺、肝经。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淡竹叶:甘,淡,寒。入心、胃、肾、小肠经。清心除烦、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清化热痰。绿豆:甘,寒。入心、脾、胃、肺经。清热解毒、消暑止渴、利水消肿、益气润肤、清胃厚肠。蒲公英:苦、甘,寒。入肝、胃经。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利小便。景天:苦、酸,寒。入心、肝、肾、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硬水黄连:苦,寒,无毒。入肺、心、脾、大肠经。清湿热,清热解毒、降气平喘。黑面叶:苦,寒。入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化瘀止血。碎米柴:甘、苦,凉。入脾、胃、心、肾经。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清热利湿。酸浆:酸、苦,寒。入肺、脾经。清热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治疗水肿。鲜黄连: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疗湿热泄泻。漏芦:苦、咸,寒。入胃、大肠二经。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治疗乳汁不行、通筋脉、凉血止血。橄榄:甘、涩、酸,平。入肺、胃二经。清肺止咳、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渴、解毒止痢、平肝镇惊、解鳖毒。螺厣草:辛、甘、微苦,凉。入肺、脾、胃、肾四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肺止咳、祛风胜湿、清热利湿,治疗尿路结石、风火牙痛、疫毒痢。爵床:咸、微辛、微苦,寒。入肝、胆、脾三经。清热解毒、利湿消滞、活血止痛。藤黄:酸、涩,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肠三经。解毒消肿、收敛止血、杀虫疗疮。翻白草:甘、微苦,平( 偏凉)。入肝、胃、大肠三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夏枯草:苦;寒;辛;入肝、胆、脾经。清肝泄火、清热散结。青葙子:苦,凉。入肝经。清肝、镇肝,清肝明目、清热燥湿、祛风热。密蒙花:甘,寒。入肝经。清肝退翳,养肝明目,疏风凉血清热。谷精草:辛、甘,凉。入肝、胃经。祛风散热,明目退翳,治疗血热出血。木贼草:甘、苦,平。入肺、肝、胆经。疏风清热,明目退翳,凉血止血。菊花:微寒;甘、苦;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薄荷:辛;凉;无毒,归肺、肝经。清热解表、清利头目、治疗肝气郁滞、透疹。蝉蜕:甘,寒,凉。入肺、肝经。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祛风止痉。大黄:苦,寒。入脾、胃、肝、心包、大肠五经。攻积导滞、凉血解毒、活血祛瘀。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
:取银柴胡6g、酢浆草6g、鼠李6g、腹水草6g、辟汗草3g、望江南6g、象皮木6g、淡竹叶12g、绿豆18g、蒲公英18g、景天3g、硬水黄连6g、黑面叶9g、碎米柴6g、酸衆3g、鲜黄连6g、漏芦9g、橄榄9g、螺庵草6g、爵床9g、藤黄lg、翻白草6g、夏枯草9g、青葙子6g、密蒙花3g、谷精草3g、木贼草6g、菊花12g、薄荷12g、蝉蜕9g、大黄6g和甘草9g,以上32味药一起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热毒型胁痛的中药。共煎药液390毫升,当热毒型胁痛的病人需要治疗时,使药液温度为36V,每次130毫升,口服,每日三次,二日为一疗程,若症状仍存,再服第二疗程,以至痊愈。398例热毒型胁痛患者中,男性215例,占54.02% ;女性183例,占45.98%。男性多于女性。表一、398例热毒型胁痛患者的年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热毒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取银柴胡6克、酢浆草6克、鼠李6克、腹水草6克、辟汗草3克、望江南6克、象皮木6克、淡竹叶12克、绿豆18克、蒲公英18克、景天3克、硬水黄连6克、黑面叶9克、碎米柴6克、酸浆3克、鲜黄连6克、漏芦9克、橄榄9克、螺厣草6克、爵床9克、藤黄I克、翻白草6克、夏枯草9克、青葙子6克、密蒙花3克、谷精草3克、木贼草6克、菊花12克、薄荷12克、蝉蜕9克、大黄6克和甘草9克,将以上32味中药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共煎药液39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 为治疗热毒型胁痛的中药。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热毒型胁痛的中药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目前治疗热毒型胁痛一般采用盐酸吗啡,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心悸、便秘、出汗、排尿困难、呼吸抑制,连续用易成瘾。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取银柴胡、酢浆草、鼠李、腹水草、辟汗草、望江南、象皮木、淡竹叶、绿豆、蒲公英、景天、硬水黄连、黑面叶、碎米柴、酸浆、鲜黄连、漏芦、橄榄、螺厣草、爵床、藤黄、翻白草、夏枯草、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木贼草、菊花、薄荷、蝉蜕、大黄和甘草,将以上32味中药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热毒型胁痛的中药。它的优点是疗程短,治愈率高。避免了西药磺胺药、抗菌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文档编号A61K36/899GK103110839SQ201310050470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4日
发明者张华 申请人:张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