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药物,尤其涉及一种以植物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药按下述重量份为:炙甘草8-12克、炒柏仁子8-12克、夜交藤8-12克、地龙8-12克、白芍8-12克。本发明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组方简单,易于取材,造价低,疗效高,无任何毒副作用。由于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等功效,患者均有疗效,具有广谱的实用性,能有效的治疗了椎动脉型颈椎病。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 所属【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一种中药,具体地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 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 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 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 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多伴有交感症状,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 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 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其主要临床表现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 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堵、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束感,有的甚至出现 胃肠胀气等症状目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一般是目前靠西药,副作用大,依赖性强,导致药 量越来越大,造成恶性循环。
[0003] 现在大多使用西医方法治疗,不能去根,容易反复,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西 医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根治。因此本发明特进一步优选采用了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 椎病的中药。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之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由以下重量份的组份组成;炙 甘草8-12克、炒柏仁子8-12克、夜交藤8-12克、地龙8-12克、白芍8-12克。
[0005] 本发明优选由以下重量份的组份组成:炙甘草10克、炒柏仁子10克、夜交藤10 克、地龙10克、白芍10克。
[0006] 本发明所选组分之一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 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0007] 炒柏仁子: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治惊悸,失眠,遗精,盗汗,便秘。
[0008] 夜交藤:治失眠,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夜交藤还可以养心, 安神,通络,祛风。
[0009] 地龙: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归肝、胃、肺、膀胱经。功能清热 平肝、熄风止痉、平喘、利尿、通络除痹。
[0010] 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 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0011] 将精选好的上药洗净晒干,研制成细粉调匀即可。
[0012] 本发明使用方法:将细粉调匀温开水冲服即可。
[0013] 本发明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组方简单,易于取材,造价低,疗效高,无任何毒副作 用。由于具有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等功效,患者均有疗效,具有广谱的实用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将精选好的上药洗净加水煎服,直接将煎好的中药一日一剂,5天一个疗程,1-2 个疗程即可痊愈。
[0015] 应用本发明临床试验:
[0016] 1、病例资料
[0017] 患者病例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
[0018] 2、诊断标准
[0019] 椎动脉型颈椎病: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0020] 3、治疗方法
[0021] 将精选好的上药洗净加水煎服,直接将煎好的中药一日一剂,5天一个疗程,1-2 个疗程即可痊愈。
[0022] 4.疗效判定标准
[0023] 有效: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缓解。
[0024] 治愈: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
[0025] 5.结果
[0026] 患者使用本发明5-10天,有效100例,治愈95例,治愈率95%,有效率100%。
【权利要求】
1. 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的组份组成:炙甘草 8-12克、炒柏仁子8-12克、夜交藤8-12克、地龙8-12克、白芍8-12克。
2. 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 量份的组份组成:炙甘草10克、炒柏仁子10克、夜交藤10克、地龙10克、白芍10克。
【文档编号】A61K35/64GK104138426SQ201310183072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7日
【发明者】孙玉建 申请人:孙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