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莓枝黄酮及其提取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蓝莓枝黄酮及其提取方法。该蓝莓提取物,其活性成分为蓝莓枝的乙醇提取物。所述蓝莓枝的乙醇提取物为将粉碎后的蓝莓枝与乙醇的水溶液混合进行闪式提取,离心收集上清液而得。所述粉碎步骤中,所用筛孔的目数为50~100目;所述乙醇的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40%~80%;所述粉碎后的蓝莓枝与乙醇的水溶液的用量比为1g:20-60mL。所述闪式提取步骤中,闪式提取器的电压为30v~110v,提取时间为30s~150s,具体为120s;所述离心步骤中,转速为3000r/min~8000r/min;离心半径为5cm-15cm;离心时间为5min~20min。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专利说明】一种蓝莓枝黄酮及其提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食品领域,涉及一种蓝莓枝黄酮及其提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蓝莓(SemenTrigonellae)意为蓝色的楽果之意,别称:蓝梅,笃斯,笃柿,嘟嗜, 都柿,甸果,笃斯越桔,属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果树,呈灌木,果实为浆果。从蓝莓的果实 和叶片中分离出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果实提取物包括花色素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糖类、 胶质等;叶片中提取物包括槲皮素类黄酮、儿茶素类黄酮、单宁、菇类、有机酸等。研究显示 蓝莓富含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压力、抗氧化、抗发炎、抗血管新生以及杀菌作用,可改善或 防治癌症、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神经退化、肥胖、骨质疏松等慢性病,具有相当大的食用 和药用价值。
[0003] 对于蓝莓的研究,目前大多限于对其果实营养成分、药用成分的测定,而对蓝莓枝 的应用和研究少有报道。蓝莓枝也含有相当量的黄酮,但在实际生产中一般被当做废物弃 掉造成大量浪费。目前,对于黄酮的提取方法一般提取效率不高,步骤繁琐,不适合大生产 要求。闪式提取法被视为最有效,最便利、最环保的提取方法。其提取过程是由破壁和提取 组合而成的,原理是高速电机带动内刀高速旋转,内外刀之间产生强大的剪切作用,同时外 刀腔内产生强大负压,形成真空直流,连续的对组织进行破碎,使一次提取只需数秒至数十 秒间即可将有效成分快速转移到溶剂内,提取效率是传统方法的百倍以上。与常规提取方 法相比,不但避免了不耐热成分的破坏,且收率高、操作简便、绿色环保,显著调高了有效成 分的转移率。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蓝莓枝黄酮及其提取方法。
[0005] 本发明提供的蓝莓提取物,其活性成分为蓝莓枝的乙醇提取物。
[0006] 上述蓝莓提取物具体为蓝莓枝黄酮。
[0007] 所述蓝莓枝的乙醇提取物为将粉碎后的蓝莓枝与乙醇的水溶液混合进行闪式提 取,离心收集上清液而得。
[0008] 所述粉碎步骤中,所用筛孔的目数为50?100目;
[0009] 所述乙醇的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40%?80%,具体为50% ;
[0010] 所述粉碎后的蓝莓枝与乙醇的水溶液的用量比为lg:20mL-60mL。
[0011] 所述闪式提取步骤中,闪式提取器的电压为30v-110v,具体为60v;提取时间为 30s?150s,具体为 120s;
[0012] 所述离心步骤中,转速为3000r/min?8000r/min;离心半径为5cm-15cm,具体为 13. 5cm;
[0013] 离心时间为5min?20min,具体为15min〇
[0014]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蓝莓提取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5] 将蓝莓枝粉碎后与乙醇的水溶液混合后进行闪式提取,离心收集上清液而得。
[0016] 上述方法的粉碎步骤中,所用筛孔的目数为50?100目;
[0017] 所述乙醇的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40%?80%,具体为70%;
[0018] 所述粉碎后的蓝莓枝与乙醇的水溶液的用量比为Ig :20mL-60mL ;
[0019] 所述闪式提取步骤中,闪式提取器的电压为30v?110v,提取时间为30s?150s, 具体为 30s、60s、90s、120s、150s;
[0020] 所述离心步骤中,转速为3000r/min?8000r/min;离心半径为5cm_15cm;
[0021] 离心时间为5min?20min,具体为15min。
[0022] 本发明提供的蓝莓枝黄酮闪式提取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蓝莓枝黄酮在不同料液比下的提取率图。
[0024] 图2为蓝莓枝黄酮在不同乙醇浓度下的提取率图。
[0025] 图3为蓝莓枝黄酮在不同闪式提取时间下的提取率图。
[0026] 图4为蓝莓枝黄酮在不同闪式电压下的提取率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所 述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原材料如无特别说明均能从公开商业途径获得。 下述实施例中对蓝莓枝黄酮提取物中,黄酮的含量均参照Ch.P-2005 -部附录中黄酮的测 定方法进行测定。
[0028] 实施例1、闪式提取蓝莓枝黄酮
[0029]1)将烘干的蓝莓枝粉碎,过50目筛;
[0030] 2)按照步骤1)所得粉碎后的蓝莓枝与乙醇的水溶液的用量比为Ig:60mL,称取 IOg经1)处理的蓝莓枝置于烧杯,加入600mL质量百分浓度为50%的乙醇水溶液。
[0031] 3)设置闪式提取器,打开开关,将刀头升起;
[0032] 4)将蓝莓枝溶液放置在操作台上,降下刀头;刀头降置液面内距离烧杯底1cm, (刀头不能与烧杯底接触)。
[0033] 5)进行闪提前需注意不能猛然调节档位,需缓慢调节档位待刀头旋转后再调节至 需要的档位,闪式提取器的电压为60v,提取时间为120s。
[0034] 6)将经5)处理的提取液以8000r/min、离心半径为15cm离心15min,取上清液,得 到本发明提供的蓝莓提取物蓝莓枝黄酮,其中,蓝莓枝黄酮的提取率为33. 46%。
[0035] 实施例2
[0036]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仅将步骤2)中由步骤1)所得粉碎后的蓝莓枝与乙醇的水 溶液的用量比由Ig:20mL替换为Ig:30mL、lg:40mL、lg:50mL、lg:60mL,所得蓝莓提取物 中,蓝莓枝黄酮的提取率如图1所示,依次为7. 76 %、7. 82 %、8.48 %、10. 85 %。
[0037] 实施例3
[0038]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仅将步骤2)中所用乙醇的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由50%替 换为40 %、60 %、70 %、80 %,所得蓝莓提取物中,蓝莓枝黄酮的提取率如图2所示,依次为 10. 44%、7. 55%、7. 53%、6. 85%。
[0039]实施例4
[0040]按照实施例I的步骤,仅将步骤5)中的提取时间由120s替换为30s、60s、90s、 150s,所得蓝莓提取物中,蓝莓枝黄酮的提取率如图3所示,依次为27. 5 %、27. 3 %、 30. 7%、32. 6%。
[0041] 实施例5
[0042] 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仅将步骤5)中闪式提取器的电压由60v替换为30v、 80v、110v,所得蓝莓提取物中,蓝莓枝黄酮的提取率如图4所示,依次为2. 33 %、2. 85 %、 2. 77%。
[0043] 实施例6、闪式提取蓝莓枝黄酮与回流方法提取蓝莓枝黄酮比较
[0044] 按照回流方法提取蓝莓枝黄酮,具体步骤如下:
[0045] 将蓝莓枝干燥后破壁超微粉碎,溶剂为50%乙醇,按照料液比为1:60投入圆底烧 瓶中。加热回流2h,离心过滤后去沉淀,保留上清液,测试上清液中的黄酮浓度。
[0046] 表1、闪式提取与传统回流提取蓝莓枝黄酮的条件及结果
[0047]
【权利要求】
1. 一种蓝莓提取物,其活性成分为蓝莓枝的乙醇提取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莓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蓝莓提取物为蓝莓枝黄酮。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蓝莓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蓝莓枝的乙醇提取物为 将粉碎后的蓝莓枝与乙醇的水溶液混合进行闪式提取,离心收集上清液而得。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蓝莓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步骤中,所用筛孔的目数 为50?100目; 所述乙醇的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40 %?80 %,具体为50% ; 所述粉碎后的蓝莓枝与乙醇的水溶液的用量比为lg :20mL-60mL。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蓝莓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式提取步骤中,闪式提 取器的电压为30v?110v,具体为60v ;提取时间为30s?150s,具体为120s ; 所述离心步骤中,转速为3000r/min?8000r/min ;离心半径为5cm_15cm ; 离心时间为5min?20min,具体为15min。
6. -种制备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蓝莓提取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蓝莓枝粉碎后与乙醇的水溶液混合后进行闪式提取,离心收集上清液而得。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步骤中,所用筛孔的目数为 50?100目; 所述乙醇的水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为40%?80%,具体为50% ; 所述粉碎后的蓝莓枝与乙醇的水溶液的用量比为lg :20mL-60mL ; 所述闪式提取步骤中,闪式提取器的电压为30v?110v,提取时间为30s?150s,具体 为 120s ; 所述离心步骤中,转速为3000r/min?8000r/min ;离心半径为5cm_15cm ; 离心时间为5min?20min,具体为15min。
【文档编号】A61K36/45GK104351777SQ201410599344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30日
【发明者】苏宁, 徐歌, 郑洪艳, 霍彤, 杨丽, 刘娟, 赵丹, 王昌涛 申请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