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连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留置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连接接头,接头为一个管状物,管状物的一端设有圆柱形的输入端,另一端设有圆锥形的输出端,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为一个圆锥形的连接部。圆锥形输出端的底端对应于连接部的顶端,圆锥形输出端的底端直径小于连接部的顶端直径,圆锥形连接部的底端直径小于圆柱形输入端的直径。通过接头将氧气管与金属套管连接,确保了连接的紧密性,避免了氧气外漏,提高了连接的灵活性和拆装的方便性,使留置金属套管的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疗效明显提高,同时,连接接头经过消毒处理后可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专利说明】留置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连接接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针对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的留置金属套管连接接头,属于医疗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高压氧作为一种独特的、解决全身缺氧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脑组织“缺血半暗区”的血氧供应,还能增加脑内毛细血管的再生,改善微循环,加速侧枝循环的建立,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和加速神经纤维的生长速度,对脑细胞的复活及生理功能的恢复极为有利。另外,高压氧可以激活中枢网状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人体的觉醒状态,对于已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意识醒转有很大作用,特别是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缺氧、脑水肿等患者的治疗有非常好的疗效。
[0003]高压氧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保持高浓度氧气吸入。目前,国内高压氧治疗主要在空气加压舱内进行,普通患者使用面罩直接与氧气三通连接后就可进行吸氧治疗,而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缺氧患者在进行气管切开术后,无法戴面罩进行吸氧。这些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的气管套管分金属和塑料两种,塑料套管可与标准接头连接,从而保证患者完成治疗,而金属套管由于外口的长度和形状无法与标准接头连接,使得治疗时吸入氧浓度容易过低,影响治疗效果,同时,氧气外漏导致舱内氧浓度很容易超过23%的国家标准,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必须接受治疗的患者,只好采取单人单舱导管吸氧,加强舱内通风换气,降低舱内氧浓度的方式进行控制,增加了治疗成本和患者治疗费用的支出,导致许多病情进展较好的患者无法通过高压氧治疗巩固并促进疾病恢复。
[0004]针对气管切开术中留置金属套管结构的特殊性,设计一种可直接与金属套管进行有效连接的连接装置,完成吸氧过程,就成为本实用新型想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鉴于上述现有情况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连接方便、操作简单的留置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连接接头,以满足气管切开患者的治疗需要,保证治疗质量。
[000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一种留置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连接接头,接头为一个管状物,管状物的一端设有圆柱形的输入端,另一端设有圆锥形的输出端。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为一个圆锥形的连接部。圆锥形输出端的底端对应于连接部的顶端,圆锥形输出端的底端直径小于连接部的顶端直径。圆锥形连接部的底端直径小于圆柱形输入端的直径。
[0008]与输入端对应的管状物的内孔直径大于与输出端对应的内孔直径。
[000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留置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连接接头,通过将连接接头连接在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时的氧气管与喉部金属套管之间,确保了使用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的吸氧疗效,提高了治疗效率,赢得了早期抢救和治疗的时间。其中,连接接头与氧气管及金属套管连接紧密,避免了氧气外漏,保证了舱内氧浓度在正常范围内,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同时,圆锥形的输出端方便了与不同直径金属套管的连接和固定,保证了使用和拆装的方便性,便于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而连接接头经过消毒处理后可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治疗成本,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001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留置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连接接头,其整体为一个管状物4,为方便加工和保证使用质量,此管状物4采用塑料一次注塑成型。
[0013]其中,管状物4的一端设有圆柱形的输入端1,另一端设有圆锥形的输出端3,输入端I与输出端3之间为一个圆锥形的连接部2。
[0014]圆锥形输出端3用于与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时的金属套管连接。为便于与不同直径的金属套管连接并且能够紧固到位,圆锥形输出端3的顶端直径较小,其底端直径也小于连接部2的顶端直径,这样,在输出端3与连接部2之间会形成一个凸台,当金属套管套在输出端3上时,金属套管不会滑入到连接部2的上方,限制了输出端3的插入深度,同时,圆锥形输出端3能与不同直径金属套管保持紧密连接,提高了接头的适用性。
[0015]圆锥形连接部2主要起到过渡作用,圆锥形连接部2的底端直径小于圆柱形输入端I的直径。接头在插入金属套管时,连接部2可作为手持位置进行插入操作,方便了操作过程。
[0016]当然,为保证氧气能够顺畅、高效地送人患者体内,与输入端I对应的管状物4的内孔直径要大于与输出端3对应的内孔直径,这样,氧气才会形成聚流,使患者完成高效吸氧过程。
[0017]具体使用时,首先,将氧气管套在接头的输入端I上;然后,握持连接部2的位置,将患者喉部的金属套管套在接头的输出端3上,利用输出端3的锥形结构表面使不同直径的金属套管与输出端3都能紧固连接,从而使患者可以高效完成氧气的吸入治疗,同时,不会产生氧气外漏现象,提高了吸氧过程的安全性。
[0018]自本接头制作完成,我们选取了3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第一疗程采用传统导管吸氧治疗,第二疗程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接头连接吸氧。观察发现:采用新型接头确保了使用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的吸氧疗效,提高了治疗效率,赢得了早期抢救和治疗的时间;连接接头与氧气管及金属套管连接紧密,避免氧气外漏,保证了舱内氧浓度在正常范围。
[0019]抽取的30例气管切开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2-69岁,包括:脑出血患者10例,颅脑损伤16例,急性缺氧性脑病4例。第一疗程采用直吹的方式进行高压氧治疗,第二疗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接头进行高压氧治疗;两次疗程间隔7天。
[0020]1、治疗方法
[0021]患者治疗方案相同:高压氧治疗压力2.0ΑΤΑ,升压15min,稳压后采用间歇吸氧,吸氧30min后间歇吸舱内空气5min,再吸氧30min后减压20min后出舱。每日I次,10次为I个疗程。每10名患者同时进行高压氧治疗。治疗过程中监测舱内氧浓度变化,吸氧30min时在患者左侧内踝部采用经皮氧分压测定仪(PERMED,TC550-TC555-TC560)测定患者经皮氧分压值,从而评判吸氧有效程度。
[0022]2、疗效判定
[0023]根据患者吸氧30min后经皮测定氧分压值判定吸氧疗效;根据舱内氧浓度监测达到临界值(> 23% )时,需通风换气的次数判定降低舱内氧浓度是否有效。
[0024]3、治疗结果
[0025]30名患者先后经过2个疗程治疗,第一疗程采用直吹方式高压氧治疗,患者吸氧30min时,经皮测定氧分压值为490-530mmHg ;第二疗程采用连接接头的方式高压氧治疗,患者吸氧30min时,经皮测定氧分压值为710-770mmHg,两组行t检验,p < 0.05。在开舱治疗中,实验组舱内氧浓度达临界值(> 23% )计2次(6.67% ),对照组舱内氧浓度达临界值23% )计13次(43.33% ),需操舱人员手动调节通风换气,两组行x2检验,p< 0.05。
【权利要求】
1.留置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为一个管状物,所述管状物的一端设有圆柱形的输入端,另一端设有圆锥形的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为一个圆锥形的连接部;所述圆锥形输出端的底端对应于连接部的顶端;所述圆锥形输出端的底端直径小于连接部的顶端直径;所述圆锥形连接部的底端直径小于圆柱形输入端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金属套管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与输入端对应的管状物的内孔直径大于与输出端对应的内孔直径。
【文档编号】A61M39/12GK203915771SQ201420170642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4日
【发明者】肖宏 申请人:肖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