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逆流静脉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814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防逆流静脉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新型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包括:内针,由硬质材料制成,并具有回血槽,其尾部连接有穿刺针座;外针管,其由软质材料制成,贴附在内针外并可与内针分离;延长软管,其一端连接注液接头组件;止水夹,位于延长软管外部,用于控制延长软管的通断;外针座,其第一端包括通孔;外针座第二端连接延长软管的另一端;外针座第三端包括密封部,密封部内包括隔离组合件;其中,隔离组合件包括至少两个组件。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防逆流静脉留置针,由于使用采用硅胶材料制做的隔离塞,避免了撑裂外针后座的风险;内针拔出后可以通过隔离塞再次刺入静脉,实现除静脉滴注之外,还方便抽血、测压等多种操作。
【专利说明】防逆流静脉留置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留置针,具体涉及一种防逆流静脉留置针。

【背景技术】
[0002]静脉滴注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每次静脉滴注都需要皮肤穿刺,对于需要长期滴注的患者,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还会引发更大的感染风险。
[0003]为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临床上对于需要长期滴注的患者、危重病人等多使用留置针,穿刺一次后可进行多次滴注。现有的静脉留置针或防逆流静脉留置针结构如附图1所示,其大致包括内针1,外针管2,护套3,Y形的外针座4,穿刺针座6,隔离塞7,止水夹9,输液三通管10,其中穿刺针座6固定在内针I的尾部。外针座4第一端具有通孔,用于容纳内针I和外针管2,外针管2与通孔能固定连接;第二端连接延长软管8 ;第三端包括密封部5。隔离塞7位于密封部5内。内针I由硬质材料(比如金属)制成,并且具有回血槽。夕卜针管2为软性材料制成,其贴附在内针I上,但能够与内针I相分离。
[0004]使用时先将护套3拨去,手持穿刺针座6,将内针I穿刺进患者皮肤并将外针管2一起带入静脉,然后再手持穿刺针座6向后拔出内针1,而将外针管2留置在静脉中。隔离塞7在内针I拔出后自动回弹密封住内针I留下的针孔,防止静脉血回流,同时也防止了外部细菌、病毒等进入静脉。而外针管2与延长管8形成输液通路,当患者需要输液(静脉滴注)时,只需要将三通管10连接吊液瓶即可,无需重复穿刺。
[0005]由上述操作过程可以看出,隔离塞7的主要作用是当内针I拔出静脉后,密封住针孔,防止静脉血回流,同时防止外界病菌、病毒等进入静脉。其在内针I拔出后自动回弹密封住针孔的性能非常关键。现有的隔离塞7材质为异戊胶。为使异戊胶起到回弹且防漏液目的,必须增加其硬度,通常达到(劭氏70-80度),使之压缩在密封部5内增加弹性而起到防漏液之目的。由于硬度大,在制作时,无法将其预先安装在密封部5内,只能预先将其打孔或切片后压入密封部5,再用胶水粘合。这个操作过程本身会增加不安全因数,因为外针后座多使用PC树脂制造,对隔离塞硬度压缩而言,能造成密封部5开裂。
[0006]使用高硬度隔离塞7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一旦内针I被拔出,就无法再次插回静脉。这导致现有留置针的功能非常单一:仅仅能用于静脉滴注。患者使用了留置针后,碰到抽血等操作时,无法利用静脉中的外针管2,仍然需要另外做静脉穿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0007]鉴于以上所述现有留置针的种种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用于解决现有现有留置针外针后座容易开裂、功能单一、延长管易破损、易弓I起皮肤过敏等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新型的本实用新型提供新型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针,由硬质材料制成,并具有回血槽,其尾部连接有穿刺针座;外针管,其由软质材料制成,贴附在内针外并可与内针分离;延长软管,其一端连接注液接头组件;止水夹,位于延长软管外部,用于控制延长软管的通断;外针座,其第一端包括通孔;外针座第二端连接延长软管的另一端;外针座第三端包括密封部,密封部内包括隔离组合件;其中,隔离组合件包括至少两个组件。
[0009]优选地,上述防逆流静脉留置针中,隔离组合件包括三个组件;更优选地,隔离组合件可以由硅胶制成;更优选地,三个组件中,至少一个组件为包括空腔。
[0010]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防逆流静脉留置针,由于使用采用硅胶材料制做的隔离塞,避免了撑裂外针后座的风险;内针拔出后可以通过隔离塞再次刺入静脉,实现除静脉滴注之外,还方便抽血、测压等多种操作;并且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由于采用单向阀瓣,摒弃了延长软管,避免了由延长软管产生的种种问题。
[0011]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通过以下部分的说明和附图,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其产生的上述优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所示为现有留置针的结构图;
[0013]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防逆流静脉留置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0014]图3所示为隔离组合件的放大视图;
[0015]图4所示为隔离组件空腔开口截面图;
[0016]图5所示为图3所示隔离组合件中的组件71、72或73的可选结构图;
[0017]图6所示为图3所示隔离组合件中的组件71、72或73的又一可选结构图;
[0018]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防逆流静脉留置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0019]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防逆流静脉留置针用到的一种单向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方式仅为说明目的,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以下实施方式作出多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修饰或改变。
[0021]以下实施例对应的图示仅为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摒弃了现有的一体化的隔离塞,而采用隔离组合件。并且隔离组合件采用硬度较小的材料,例如医用硅胶,或者硬度较小的异戊胶(比如邵氏30度左右),取代现有的异戊胶,这样可以在需要时(例如采血)用采血针再度刺穿隔离组合件进入静脉,从而避免重复穿刺。
[0023]但由于硬度较小的材料使用中通常容易产生“疲劳”,使得材料回弹能力变差,从而无法完全密封内针I的针孔,造成漏液。所以本实用新型的隔离组合件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隔离组件。相比于一体的隔离塞,使用多个隔离组件组合成隔离组合件的好处在于:如果隔离塞制成一体的,则完全依靠材料的回弹能力来密封内针I拔出后留下的针孔。采用多部分组合成隔离组合件,由于各部分在使用中产生的“疲劳”程度会有差异,并且随着内针I的插入、拔出,各部分的形变不同,且各部分会产生微小的错位,这样各部分的针孔相互错位,加上各部分的形变相互弥补,从而达到防止漏液的目的。
[0024]实施例1
[0025]下面首先参阅图2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为简化说明,图2中与图1中现有留置针功能或结构相同或相应的部分使用了相同的标记。
[00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图2示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隔离组合件7采用了硬度较小的硅胶,并进一步包括了组件71、72和73三部分(见图3的放大视图)。更优选地,本例中的组件71、72和73均被制成碗状——具有一个空腔,并且被按照图2 (及图3)所示的方式排列:组件71的“碗口”(即空腔开口端)朝向内针I的尾部,“碗底”(即空腔闭合端)朝向内针的针尖方向;组件72的空腔开口端与组件71的空腔开口端相对;组件73的空腔开口端朝向组件72的空腔闭合端。
[0027]组件71、72和73的这种形状设计及排布方式具有额外的好处:第一,与三个组件在使用中产生的“疲劳”程度相差更大,当内针I插入或拔出时产生的形变和错位更明显,从而更好地密封内针I的针孔;第二,当内针I插入(图2中为由上至下)时,组件72、73的空腔闭合部分受到向左的力,导致组件72、73的空腔开口部分扩张,从而增强组件72、73与密封部5之间的密封效果;而当内针I拔出时(图2中为由下至上),由于组件71的空腔闭合端受到向右的力,导致组件71的空腔开口端扩张,增加组件71与密封部5之间的密封效果。这样,在内针I的插入、拔出过程中,都进能增强隔离组合件7与密封部5间的密封效果。
[0028]更优选地,可以在组件71、72和73的空腔壁上附支撑肋74,如图4所示。图4是组件71的空腔开口处截面图,其展示了三条均匀分布的支撑肋74。这样,当内针I刺入隔离组合件时,支撑胁74能帮助吸收组件71、72和73受到的挤压力;而在内针I拔出时,支撑肋74加强了恢复力,能弥补内针I穿刺造成的针孔,加强了防漏液效果。
[0029]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组件71、72和73的形状、排列方式、支撑肋的数量的分布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的实施方式,例如,组件的数量可以更多或者更少;组件的任何一个可以采用圆柱形,可以有不同形状的空腔,如图5-6所示,空腔的数量也不局限于一个;可以在部分组件上安装支撑肋,也可以所有组件都安装支撑肋;组件71、72和73的开口可以相对、相背等等。
[0030]实施例2
[0031]下面参阅图7介绍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图7的实施例中,隔离组合件7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不再赘述。图7的实施例2中,外针座4包括弹性针座41和三通管42,并在弹性针座41与三通管42之间设置了单向阀12。单向阀12仅能沿图中从上至下方向导通,这样,一方面当内针I连同外针管2进入静脉后,静脉回血被阻止在回血腔(单向阀开口处)14,防止过度回血;另一方面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回血腔14观察静脉回血情况从而判断内针I及外针管2是否已经进入静脉,而不必像使用现有留置针时那样必须通过观察延长管8内的回血情况来判断内针I及外针管2是否已经进入静脉。这样的好处之一是可以降低因软管破损引起失血的概率。
[0032]由于采用单向阀12,实施例2就无需延长管8,如图7所示,三通管42的侧端直接连接加药装置,这就避免了因延长管8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现有的延长管8多为聚氯乙烯(简称PVC)制成,本身较柔软,容易破损,一旦破损,患者除了有感染的风险之外,还有失血的危险。而且延长管8总长度通常达12公分,使医务工作者在操作中为将其固定,还需额外多用胶布,这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0033]另外,为了配合内针I反复插入静脉的操作,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针座41上还设置了单向阀打开装置13。当需要将内针I重复刺入静脉时,只需要挤压单向阀打开装置13,则单向阀12会完全打开,方便内针I的刺入并防止内针I刺破单向阀12。单向阀12及单向阀打开装置13可以根据内针I的尺寸、留置针需要使用的时间等等实际情况而采用多种不同的结构。下文中将给出其中一种结构的详细介绍。
[003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外针座4采用了弹性针座41和三通管42的分体设计,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实践中也可以将外针座制成如实施例1中那样一体的Y形结构,并将单向阀12安装于Y形结构的前端。
[0035]本实施方式中,单向阀12结构如图8所示。本例的单向阀12也由医用硅胶材料制成,阀口部位为长方形截面,两长方形的一长边对合为直线形成阀口,另一边为略微内凹的弧线形成增闭作用。其包括圆筒123,阀嘴125,压脚128,压脚128是安装在圆筒123的底端,在装入留置针时起密封圈的作用,使液体不会渗漏。在圆筒123的上端由两对称的楔形区构成阀嘴125。在本实施例中圆筒123为圆柱形,圆筒123的高度与阀嘴125的高度是在同一平面。在圆筒123与阀嘴125的两侧交界处分别安装有受力圈121和受力圈127,两者尺寸大小相同且是按圆筒123的尺寸大小而定。由于圆筒123是圆柱形的,故利用圆柱形变形所产生的内外拱力由受力圈121,127来控制阀嘴125的闭合,受力圈121,127能增加回弹力,弥补防回血单向阀因材料老化,塑性变形等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渗漏。为进一步增加回弹力,在阀嘴125的两侧可以分别安装调整肋122,两侧的调整肋尺寸大小相同且依据注射用钢针规格而定的,用来控制阀嘴125的闭合,如钢针规格为24G以上就可不安装调整肋122 ;三通管的两个柱状支架76将单向阀12平衡的支撑在弹性针座41中间,三通管的两个V型定位导向柱44与单向阀的V型定位导向槽124对应装配,全部通过弹性针座41后端的四个均匀分布的引导槽(未示出)装入弹性针座41后端的四个通向方孔(未示出),三通管42与弹性针座41两者有一段紧密连接的连接段,并且在厚度方向也有一定的压缩,故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
[0036]上述的两个对称平行的柱状支架76在三通管42与单向阀12相连接部位上形成第一增闭结构,两柱状支架76伸入单向阀的圆筒部123内侧相应部位,优选地,两柱状支架76之间的距离略大于圆筒部123的内径,使圆筒部123内侧该相应部位能被撑大,能被撑大的两对边交线恰是阀口 125处,从而带动阀口 125的两长边向外扩张,使阀口 125闭合得很紧,增加了线性开缝阀口 125的闭合力量。
[0037]在弹性针座41上还设置有第二增闭结构,在弹性针座41中部内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凸台,两个凸台分别位于单向阀12的圆筒部外壁两侧受力圈121、127,使得两个凸台对所述圆筒部外壁两侧受力圈121、127相应部位施加对等压力,并通过单向阀的调整肋122将其压力传导至阀口 125上,使阀口 125闭合得很紧,增加了线性开缝阀口 125的闭合力量。
[0038]单向阀12自身还设置有第三增闭结构,见图8,即所述阀嘴125外侧的两个斜面126,且两个斜面126中靠近圆筒部的斜面的角度大于靠近阀嘴125前端斜面的角度,在接近阀嘴部125前端外侧的角度比内腔的角度稍大,在靠近圆筒部的斜面126段的厚度比靠近阀嘴部125前端斜面段的厚度大,这种双斜面结构能够加强阀口闭合力量。
[0039]另外,图7中弹性针座41由前端的护套3和后端的三通管42通过卡扣结构连为一体。护套3外部前后各有一个环形凸台,以便操作;中部有两个供清洗用途的工艺小孔32 (未示出);后端内侧有倒扣31连接在弹性针座41前端,其圆锥状的结构与弹性针座41前端的圆锥形状完全贴合,使其与弹性针座41完全在同一水平面,以安全的保护内针和外针不受任何的损伤;外针管2为软针,它可以长时间的留置在人体,外针管2的后部与不锈钢的固定铆钉45的小端过盈连接,固定铆钉45成漏斗状,其整体过盈嵌入在弹性针座41的前端,并由弹性针座41的倒扣21卡住固定铆钉45,使其完全固定在此处;因弹性针座41为弹性材料,其中部有人手指状的单向阀打开装置13,可用于控制单向阀12的开闭;弹性针座41后端与三通管42前端连接,通过弹性针座41后端的四个均匀分布的引导槽装入弹性针座41后端的四个通向方孔,使弹性针座41与三通管42紧紧的连接成为一体;三通管42尾端具有密封部5,侧端连接加药装置,其尾端的密封部5内部即为隔离组合件7,并由密封部5后端的端帽16通过三通管后端的两个对称的引导槽装入三通管后端的两个通向方孔,密封部5为圆筒状腔体结构;侧面的加药装置装有防菌帽15,防菌帽15为国家标准,其配合均为国标的鲁尔锥度,完全互换使用。
[0040]经过实验测试,按上述两种优选实施方式制成的防逆流留置针,在温度为60摄氏度的环境下烘烤7天后,对密封部5施加35PSI的压力差进行测试,隔离组合件7的密封效果仍然能够达到国家卫生部及美国FDA组织所要求的密封标准;并且内针I反复穿刺30次时,隔离组合件7仍然未产生漏液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完美解决了现有留置针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00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例如:对于隔离组合件7的材料选择,可以使用诸如医用硅胶或邵氏30度左右的异戊胶等其它硬度较小的材料;隔离组合件7所包括的组件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而不必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3个组件;各部分的形状也可以制成圆柱、嵌套的圆锥等等。对于内针I尺寸较小的场合(例如婴儿用针),单向阀12也可以采用简化的结构,例如不需要调整肋;对于内针I的尺寸较大或者静脉压力较高的场合,可以适当增加调整肋的数量和强度。对于内针1,也可以采用其它适用的硬质材料。
[0042]也即,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针,由硬质材料制成,并具有回血槽,其尾部连接有穿刺针座; 外针管,其由软质材料制成,贴附在所述内针外并可与所述内针分离; 延长软管,其一端连接注液接头组件; 止水夹,位于所述延长软管外部,用于控制所述延长软管的通断; 外针座,其第一端包括通孔;所述外针座第二端连接所述延长软管的另一端;所述外针座第三端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内包括隔离组合件; 其中,所述隔离组合件包括至少两个组件。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组件中,至少一个组件包括空腔。
3.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组件包括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均包括空腔,并且所述第一组件的空腔开口端朝向所述内针的尾部,所述第二组件的空腔开口端与所述第一组件的空腔开口端相对或相背。
4.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组件还包括第三组件,所述第三组件包括空腔,并且所述第三组件的空腔开口端朝向所述内针的头部。
5.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壁部设置有若干支撑肋。
6.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合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组件由硅胶制成。
7.一种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针,由硬质材料制成,并具有回血槽,其尾部连接有穿刺针座; 外针管,其由软质材料制成,贴附在所述内针外并可与所述内针分离; 外针座,其第一端包括通孔和腔室,所述腔室内包括单向阀;所述外针座的第二端连接加药装置;所述外针座的第三端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内包括隔离组合件;其中,所述隔离组合件包括至少两个组件。
8.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组件中,至少一个组件包括空腔。
9.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组件包括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包括空腔,并且所述第一组件的空腔开口端朝向所述内针的尾部,所述第二组件的空腔开口端与所述第一组件的空腔开口端相对或相背。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组件还包括第三组件,所述第三组件包括空腔,并且所述第三组件的空腔开口端朝向所述内针的头部。
11.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壁部设置有若干支撑肋。
12.权利要求7-11任意一项所述的防逆流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组合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组件由硅胶制成。
【文档编号】A61M5/158GK204121524SQ201420306791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0日
【发明者】丁培琪, 邓智光 申请人:丁培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