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掌静脉识别装置、身份识别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包括,两端开口的圆柱形底座,成型在所述底座外侧面上的两侧面开口的用于手掌定位的C形定位器,所述定位器的一端为手指定位部,另一端为手腕定位部,所述底座下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可拆卸连接结构,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为沿底座侧壁周向布置的若干个凸起。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采用可拆卸的方式,使得在携带运输时可将支撑架拆下,降低了掌静脉识别装置整体装置的高度、并且使得掌静脉识别装置的携带运输更为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掌静脉识别装置及身份识别设备。
【专利说明】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掌静脉识别装置、身份识别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掌静脉识别装置、身份识别设备,属于身份识别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掌静脉识别装置是一种利用手掌静脉识别技术原理进行工作的设备,可用作门禁系统的身份识别认证装置。掌静脉识别装置通过利用近红外线感应器取得手掌静脉的分布图,再将获得的手掌静脉分布图储存到样板中,进而建立每个人独特的手掌静脉资料库,通过对比使用者的手掌静脉与资料库中的手掌静脉来完成身份识别。
[0003]在使用时,使用者在进行识别时无需与其接触,手掌轻轻一放即可完成识别,这种识别方式与需要用手进行接触的设备相比不会有使用不卫生的问题,也不会有手指表面特征可以被复制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因而越来越广泛地为人们所用。然而,现有的手掌静脉识别装置的支撑架与手掌静脉识别装置往往为一体结构以便于人们使用,这种手掌静脉识别装置由于支撑架的存在增加了整体高度,携带和运输十分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掌静脉识别装置中手掌支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连为一体而导致的手掌静脉识别装置整体高度过高、携带运输不方便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可拆卸的、并且还能让使用者能够更好读取识别状态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包括,两端开口的圆柱形底座,成型在所述底座外侧面上的两侧面开口的用于手掌定位的形定位器,所述定位器的一端为手指定位部,另一端为手腕定位部,所述底座下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可拆卸连接结构,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为沿底座侧壁周向布置的若干个凸起。
[0006]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所述凸起为2个,位于所述底座的同一条直径上。
[0007]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所述手腕定位部包括向着形定位器的外侧突出的用于与手腕配合的圆弧面。
[0008]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所述底座上端面上沿着周向设置有用于使支撑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定位的凹下部。
[0009]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所述凹下部为4个,并均匀分布在所述底座上端面的周向上。
[0010]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所述底座和定位器均为透明材料制成。
[0011]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掌静脉识别装置,包括,外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部的掌静脉传感器、与掌静脉传感器相连接的控制单元、与掌静脉传感器相连接的控制单元、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为上述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外壳体前端设置有用于供支撑架的底座安装的容纳槽,容纳槽的槽壁上设置有供凸起通过的竖槽。
[00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梯控制身份识别设备,采用上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作为身份识别装置。
[00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门禁身份识别设备,采用上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作为身份识别装置。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5](1)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结构,使掌静脉识别装置在不使用时支撑架可以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上拆卸下来,从而可以降低手掌静脉识别装置整体高度、方便携带和运输。另外支撑架安装在掌静脉识别装置上时作为突出部,在携带运输容易磕磕碰碰而造成损坏,而将其拆卸下来进行单独运输也保证了支撑架的安全。通过设置手指定位部和手腕定位部可以准确地使使用者的手掌对准掌静脉识别传感器,提高识别效果和精度。
[0016](2)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通过将凸起卡入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的内部,从而使支撑架在安装到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上后不至于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上掉落下来,保证了支撑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的连接。
[0017](3)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所述底座上端面上沿着周向设置有若干个向着底座高度方向下陷的用于使支撑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定位的凹下部。在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与凹下部配合的凸出部,当支撑架在安装时旋转到安装完成位置时,凸出部正好滑入凹下部内,通过凸出部与凹下部的配合,可防止支撑架在低作用力下发生转动,进一步提高支撑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连接的稳定性。
[0018](4)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所述底座和定位器均为透明材料制成。通过使用无色透明材料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掌静脉识别装置时,能够透过透明材料观察到从掌静脉识别装置内部发出的用于显示识别状态的光线,方便使用者了解掌静脉识别装置的识别状态。
[0019](5)本实用新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因采用上述支撑架,因此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优点。
[0020](6)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控制身份识别设备以及门禁身份识别设备,因采用具有上述支撑架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整体高度降低,因此节省安装空间。并且,其还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的立体图;
[00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底座的立体图;
[00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0025]图4是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的结构图。
[0026]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底座,11-凸起,12-凹下部;41-容纳槽,42-竖槽,43-凸出部;51-手指定位部,52-手腕定位部,521-圆弧面,52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8]实施例1
[002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如图1或2所示,包括,两端开口的圆柱形底座1,成型在底座1外侧面上的两侧面开口的用于手掌定位的形定位器,定位器的一端为手指定位部51,另一端为手腕定位部52,底座1下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结构为沿底座1侧壁周向布置的若干个凸起11。
[0030]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结构,使掌静脉识别装置在不使用时支撑架可以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上拆卸下来,从而可以降低手掌静脉识别装置整体高度、使得掌静脉识别装置的携带运输更为方便。另外支撑架安装在掌静脉识别装置上时作为突出部,在携带运输容易磕磕碰碰而造成损坏,而将其拆卸下来进行单独运输也保证了支撑架的安全。通过设置手指定位部51和手腕定位部52可以准确地使使用者的手掌对准掌静脉传感器,提高识别效果和精度。
[0031]本实施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凸起11为2个,位于底座1的同一条直径上。当然,凸起11的数量也可以为3个、4个或更多,多个凸起11可以成对设置在底座1的不同直径上。
[0032]通过将凸起卡入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的内部,从而使支撑架在安装到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上后不至于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上掉落下来,保证了支撑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的牢固连接。
[0033]本实施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手腕定位部52包括向着形定位器的外侧突出的用于与手腕配合的圆弧面521,通常为方便贴上标签指明此处为手腕定位,在圆弧面521中间设置凹槽522。
[0034]本实施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底座1上端面上沿着周向设置有用于使支撑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定位的凹下部12,凹下部12为4个,并均匀分布在底座1上端面的周向上。当然,凹下部12的数量还可以做多种变形,例如,6个,8个等等。
[0035]本实施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底座1上端面上沿着周向设置有若干个向着底座1高度方向下陷的用于使支撑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定位的凹下部12。在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与凹下部12配合的凸出部43,当支撑架在安装时旋转到安装完成位置时,凸出部43正好滑入凹下部12内,通过凸出部43与凹下部12的配合,可防止支撑架在低作用力下发生转动,进一步提高支撑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连接的稳定性。
[0036]本实施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底座1和定位器均为透明材料制成。通过使用无色透明材料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掌静脉识别装置时能够观察到从掌静脉识别装置内部发出的用于显示识别状态的光线,便于使用者对识别状态进行判断。比如,透明材料制成的支撑架可使使用者观察到掌静脉识别装置内部的[£0的颜色,当使用者观察到掌静脉识别装置内部的[£0为红色时,表示掌静脉识别装置识别失败,当使用者观察到掌静脉识别装置内部的[£0为绿色时,表示掌静脉识别装置识别成功,从而方便使用者了解掌静脉识别装置的识别状态。
[0037]本实施例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安装到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上的过程如图3、4所示,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供支撑架的底座1安装的容纳槽41,容纳槽41的槽壁上设置有供凸起11通过的竖槽42。首先,将支撑架对准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的支撑架安装部,凸起11对准竖槽42 ;然后,将支撑架置入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的支撑架安装部内,使用者将支撑架顺时针旋转90。,凸起11就会卡入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的内部,同时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上的凸出部43正好滑入凹下部12内,凸出部43与凹下部12相配合,从而将支撑架安装到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上。支撑架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上的拆卸过程与安装过程相反,使用者将支撑架逆时针旋转90。,然后将支撑架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上取下。
[0038]实施例2
[003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掌静脉识别装置,包括,外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部的掌静脉传感器、与掌静脉传感器相连接的控制单元、与控制单元相连的使用状态提醒装置,以及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为实施例1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所述外壳体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供支撑架的底座1安装的容纳槽41,容纳槽41的槽壁上设置有供凸起11通过的竖槽42。控制单元可预先存储掌静脉信息,在使用时通过将掌静脉传感器得到的掌静脉信息与预先存储的掌静脉信息进行对比,并控制使用状态提醒装置将对比结果反馈给使用者。使用状态提醒装置用于使使用者获得掌静脉识别装置的使用状态一录入或认证是成功还是失败),使用状态提醒装置可通过灯的颜色或者亮灭、声音、显示器,或者是上述提醒方式的任意组合来提醒使用者。
[0040]实施例3
[004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梯控制身份识别设备,采用如实施例2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作为身份识别装置。通过掌静脉识别装置与电梯控制系统相连接,只有掌静脉识别装置认证成功时,才能使用电梯,并且电梯才会运行到相应楼层,供使用者使用;而掌静脉识别装置认证失败时,则不会启动电梯。
[0042]实施例4
[004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门禁身份识别设备,采用如实施例2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作为身份识别装置。通过掌静脉识别装置与电子门锁相连接,只有掌静脉识别装置认证成功时,门才能被打开,而掌静脉识别装置认证失败,则门不能被打开。
[0044]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端开口的圆柱形底座(I),成型在所述底座(I)外侧面上的两侧面开口的用于手掌定位的C形定位器,所述定位器的一端为手指定位部(51),另一端为手腕定位部(52),所述底座(I)下端部设置有用于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可拆卸连接结构,所述可拆卸连接结构为沿底座(I)侧壁周向布置的若干个凸起(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为圆柱形,所述凸起(11)为与所述底座(I)同心设置的弧形凸起,所述凹槽(21)底面为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1)为2个,位于所述底座(I)的同一条直径上。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腕定位部(52)包括向着C形定位器的外侧突出的用于与手腕配合的圆弧面(521)。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上端面上沿着周向设置有用于使支撑架与掌静脉识别装置外壳体定位的凹下部(1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下部(12)为4个,并均匀分布在所述底座(I)上端面的周向上。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和定位器均为透明材料制成。
8.—种掌静脉识别装置,包括,外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部的掌静脉传感器、与掌静脉传感器相连接的控制单元、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支撑架,外壳体前端设置有用于供支撑架的底座(I)安装的容纳槽(41),容纳槽(41)的槽壁上设置有供凸起(11)通过的竖槽(42)。
9.一种电梯控制身份识别设备,采用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作为身份识别装置。
10.一种门禁身份识别设备,采用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掌静脉识别装置作为身份识别
目.ο
【文档编号】A61B5/117GK204181622SQ201420600268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6日
【发明者】何坚, 姜熙君, 徐宗亮, 王震怀, 樊建中, 秦华明 申请人:江苏富士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