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68772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药丸及其制备方法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进行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治疗中,已见的治疗物包括多种形式的中药及西药组分,各类型中药及西药在对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治疗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针对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发热治疗中,会有其他副作用或直接影响其他病痛的出现,其使用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副作用,提高使用可靠性的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其包括以下组分:

雄黄、天麻、天竺黄、全蝎、僵蚕(炒)、清半夏、钩藤、桔梗、黄芩、巴豆霜、胆南星、蝉蜕、蟾酥(制)、沉香、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人工牛黄、麝香和朱砂,

并且上述中药的组分依次为:

雄黄960g、天麻240g、天竺黄480g、全蝎480g、僵蚕(炒)480g、清半夏240g、钩藤240g、桔梗240g、黄芩240g、巴豆霜720g、胆南星480g、蝉蜕240g、蟾酥(制)2.8g、沉香80g、水牛角浓缩粉160g、羚羊角4.5g、人工牛黄13.3g、麝香13.3g和朱砂1000g。

本发明的一种制备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朱砂和雄黄分别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

2)、将羚羊角锉研为细粉;

3)、将天麻、天竺黄、全蝎、僵蚕(炒)、清半夏、钩藤、桔梗、黄芩、巴豆霜、胆南星、蝉蜕和沉香粉碎成细粉;

4)、将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麝香和蟾酥(制)研细;

5)、将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麝香和蟾酥(制)研细所得物与雄黄、朱砂(适量)、天麻、天竺黄、全蝎、僵蚕(炒)、清半夏、钩藤、桔梗、黄芩、巴豆霜、胆南星、蝉蜕、沉香和羚羊角进行配研、过筛并混合均匀,之后用水泛丸、低温干燥,最后通过朱砂细粉包衣,打光得到药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达到减少副作用,提高使用可靠性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其包括以下组分:

雄黄、天麻、天竺黄、全蝎、僵蚕(炒)、清半夏、钩藤、桔梗、黄芩、巴豆霜、胆南星、蝉蜕、蟾酥(制)、沉香、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人工牛黄、麝香和朱砂,

并且上述中药的组分依次为:

雄黄960g、天麻240g、天竺黄480g、全蝎480g、僵蚕(炒)480g、清半夏240g、钩藤240g、桔梗240g、黄芩240g、巴豆霜720g、胆南星480g、蝉蜕240g、蟾酥(制)2.8g、沉香80g、水牛角浓缩粉160g、羚羊角4.5g、人工牛黄13.3g、麝香13.3g和朱砂1000g。

本发明的一种制备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朱砂和雄黄分别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

2)、将羚羊角锉研为细粉;

3)、将天麻、天竺黄、全蝎、僵蚕(炒)、清半夏、钩藤、桔梗、黄芩、巴豆霜、胆南星、蝉蜕和沉香粉碎成细粉;

4)、将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麝香和蟾酥(制)研细;

5)、将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麝香和蟾酥(制)研细所得物与雄黄、朱砂(适量)、天麻、天竺黄、全蝎、僵蚕(炒)、清半夏、钩藤、桔梗、黄芩、巴豆霜、胆南星、蝉蜕、沉香和羚羊角进行配研、过筛并混合均匀,之后用水泛丸、低温干燥,最后通过朱砂细粉包衣,打光得到药物。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上述设置,可以达到减少副作用,提高使用可靠性的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的性状如下:本品为朱红色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显黄色,气芳香,味凉且微麻。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功能和主治,消积导滞,通便泻火,镇惊退热,化痰息风。用于小儿感冒发热,夹食夹惊,乳食停滞,大便不通,惊风抽搐,痰涎壅盛。

中药药丸的用法和用量:用白开水或糖水送服,或暗投入食物中,或同乳共服,空腹服最好,一般一个月小儿一次3粒,三至四个月一次5-6粒,七到八个月一次8-9粒,满周岁一次15粒,三至四岁一次25粒,五到六岁一次30粒,七到八岁一次35粒,十岁至十岁以上者一次40粒,若未奏效,隔24小时再服一次,最多限服三次,服用一次为1个疗程。

本发明的药丸在实际使用的临床报告中体现如下:

一、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儿科学制定;

1、中医诊断标准

1)、系饮食失节,寒温失调等乳食所伤史发病;

2)、可见大便燥结不通,脘腹胀满,咳嗽痰鸣,唇红,舌红,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或滑数等症。

3)、可兼有发热、暮夜尤甚、手心发热或腹壁灼热;

2、中医辨证标准

乳食积滞,痰火内结证;

大便燥结不通,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咳嗽较剧,喉中痰鸣,发热,暮夜尤甚,手心发热或腹壁灼热,唇红,口渴,或小便短赤,烦扰不宁,夜寝多惊,苔质红,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或滑数。

二、试验例数

本次试验完成试验病例406例,其中试验组303例,对照组103例,受试者均为医院病人,并同意配合临床观察。

三、试验药物

本发明中的中药药丸,年龄在1至3个月者,每次3粒,3至6个月者,每次6粒,6至9个月者,每次9粒,9至12个月者,每次15粒,1至3岁者,每次20粒,3至5岁者,每次25粒,5至7岁者,每次30粒,7至10岁者,每次35粒,10至10岁以上者,每次40粒,每日一次,晨起空腹用白开水或糖水送服,年龄较小的患儿可用乳汁送服。

四、疗程

2天,按照上述剂量共服药2次,间隔24小时服用1次。

五、结论

根据上述中药药丸的功能主治,此次临床试验选择儿童乳食积滞,痰火内结证作为观察症候,结果显示,该药具有明显消极导滞,通便泻火作用,对儿童因乳食积滞,大便不通所致的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发热,痰咳,烦扰不宁等症有显著疗效,试验结果符合该药原功能主治,治疗后安全性检查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试验组中除个别患儿服药后出现轻度恶心和轻度左下腹疼痛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中药药丸及其制备方法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治疗消积导滞和通便泻火的中药药丸及其制备方法减少副作用,提高使用可靠性;其包括以下组分:雄黄、天麻、天竺黄、全蝎、僵蚕(炒)、清半夏、钩藤、桔梗、黄芩、巴豆霜、胆南星、蝉蜕、蟾酥(制)、沉香、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人工牛黄、麝香和朱砂,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朱砂和雄黄分别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2)、将羚羊角锉研为细粉;3)、将天麻、天竺黄、全蝎、僵蚕(炒)、清半夏、钩藤、桔梗、黄芩、巴豆霜、胆南星、蝉蜕和沉香粉碎成细粉;4)、将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麝香和蟾酥(制)研细。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东;王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双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30
技术公布日:2017.09.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