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治疗专用装置及使用操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59645阅读:1145来源:国知局
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治疗专用装置及使用操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专用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通用的抽液方法是用注射器直接插接到穿刺针的末端进行抽液,注射器抽满后,拔出,排空注射器内囊液,再次重复抽液,囊液抽尽后注入硬化剂,完成整个治疗。如此,存在的问题:

(1)由于病变部位多变化不定,使得穿刺针的位置与方向不固定,有时候接上注射器后,操作医师很难取到合适的位置,以致抽吸的力量用不出。

(2)甚至在用力时扳动穿刺针,使得方向、深度发生改变,而微创治疗需要精准定位,稍有偏离就可能造成出血、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极大地影响治疗效果。

(3)有时囊液量比较大,需要多次抽吸才可抽尽,这样反复拔、接注射器,空气极易进入囊腔,使得最后注入的硬化剂不能很好与囊壁接触,硬化效果大打折扣,术后容易复发。

(4)反复拔、接注射器,囊内液体很容易溢出,污染手术野。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微创治疗的兴起,各类穿刺治疗的开展越来越多,迫切需要一种契合此类穿刺抽液及冲洗的临床特点的专用装置。

本发明装置可以同时解决现有技术各类方法中存在的4个问题,极大方便医师抽液、注射等操作,从而减少穿刺针因不当用力而产生的移位,降低出血、脏器损伤等的并发症;减少空气进入囊腔的几率与数量,增强硬化效果;减少注射器拔接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治疗效率,保证手术野清洁干燥。并使穿刺抽液装置一体化、精细化、专业化。

本发明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表征为:

技术方案一

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治疗专用装置,其特征在于,依序包括针头4、一体化装置、注射器3三个部分,

所述针头4用于囊肿的穿刺;

所述注射器3,用于注射及抽液;

所述一体化装置包括头侧11、旁侧12、尾侧13三个通路,以及包括控制三个通路的旋钮机构;采用第一延长管21,用于连接于所述三通管装置的头侧11和针头4;采用第二延长管22,用于连接所述三通管装置的旁侧12;

所述三通管装置的尾侧13与注射器3连接。

所述第一延长管21,包括头端211,用于与针头连接,为凸头帽式结构;包括尾端212,与所述三通管1一体化融合。

所述第一延长管21,该延长管材质采用医用硅胶管,管径尺寸,内径3mm,外径4mm,壁厚0.5mm。

所述第二延长管22,包括头端221,该头端221与三通管1一体化融合;包括末端222,末端222设计为凹头帽状结构。

技术方案二

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治疗专用装置的使用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采用针头4穿刺成功,拔下针芯;

步骤2、改采用第一延长管21,用于连接于所述三通管装置的头侧11和针头4;

步骤3、确认三通旋钮指示头、尾畅通,旁侧关闭,然后抽液;

步骤4、旋转三通旋钮,关闭头侧,让尾侧、旁侧开放,推压注射器3,排除注射器内囊液,先留取适量囊液做生化检查,其余排入较大容器内,随后遗弃处理;

步骤5、再旋转三通旋钮,重复步骤3、步骤4程序,至囊液接近消失;

步骤6、拔出尾侧抽液用注射器3,更换抽好硬化剂的注射器3,旋转三通旋钮,开放头尾侧,关闭旁侧,注入硬化剂后,拔除穿刺针4,完成全部治疗程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示意图。

图2为三通管1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

针头4;

三通管1,头侧11、旁侧12、尾侧13;

延长管2,第一延长管21,头端211,尾端212;

第二延长管22,头端221,末端222;

注射抽液装置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整个技术方案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针头4

第二部分:一体化装置

本装置核心构件是医用三通管1,包括头侧11、旁侧12、尾侧13、控制三个通路的旋钮机构。一体化设计,用于连接两根延长管2,以及与注射抽液装置3连接。如图2所示。

a、连接端延长管(即第一延长管21)的设计:

该延长管材质采用医用硅胶管,管径尺寸,内径3mm,外径4mm,壁厚0.5mm。本装置延长管设计长度为30cm(适应不同穿刺点的需求,保证抽液医师能选取舒适的姿势)。

第一延长管21,连接于所述三通管装置的头侧11和针头4,具体结构为:

包括头端211,为凸头帽式结构(为现有常规技术,管路密封接口处通常的设计形式,接口两端分别采用凸头帽式结构、凹头帽状结构相匹配);

包括尾端212,与所述三通管1一体化融合。

b、排液端延长管(即第二延长管22)的设计:

规格同前,设计长度亦同前(适应助手握持排液管末端,液体首先部分注入试管进行生化检查,然后注入较大的容器以备遗弃处理)。

第二延长管22,用于连接所述三通管装置的旁侧12,具体结构为:

包括头端221,该头端221与三通管1一体化融合;

包括末端222,末端222设计可为凹头帽状结构(为现有常规技术,管路密封接口处通常的设计形式,接口两端分别采用凸头帽式结构、凹头帽状结构相匹配)。

c、注射及抽液端的设计:

用于连接所述三通管装置的尾侧13,并提供与注射器3的连接接口。

第三部分:注射器3,用于注射及抽液。

工作原理与流程:

a、穿刺成功,拔出针芯,连接端与穿刺针尾端连接,确认三通旋钮指示头尾畅通,旁侧关闭,然后抽液。

b、旋转三通旋钮,关闭头侧,让尾侧、旁侧开放,推压注射器,排除注射器内囊液,先留取适量囊液做生化检查,其余排入较大容器内,随后遗弃处理。

c、再旋转三通旋钮,重复a、b程序,至囊液接近消失。

d、拔出尾侧抽液用注射器,更换抽好硬化剂的注射器,旋转三通旋钮,开放头尾侧,关闭旁侧,注入硬化剂后,拔除穿刺针,完成全部治疗程序。

发明效果:

优点:

a、密封性能好:全程基本封闭式操作,空气进入囊腔的几率极低,为增强硬化效果提供了充分保障。

b、安全性能好:穿刺针与注射器之间通过三通开关及延长管软连接,极大方便医师抽液、注射等操作,从而减少穿刺针因不当用力而产生的移位,降低出血、脏器损伤等的并发症。

特点:

一体化设计:采用一体化设计后,使用简便,不会产生复杂的连接手续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连接,优化了操作流程,学习时间短,操作时间短,大大节约医师工作时间和病人承受手术时间;抽液、排液只需通过转换三通开关,而不用拔、接注射器,一是节省操作时间,二是囊液不会外溢,手术野可以保证干燥、清洁。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方法改进了常规操作流程,装置为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治疗量身设计,目前国内未见此类一体化专用三通装置。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微创治疗的兴起,各类穿刺治疗的开展越来越多,迫切需要一种契合此类穿刺抽液及冲洗、再注射的临床特点的器械。本装置方便实用,易学易用,成果可转化批量生产,应用于超声、放射、肿瘤介入等,还可扩展应用于内、外科等多种科室(胸、腹腔积液穿刺等)。使用此装置于临床,可极大方便医师抽液、注射等操作,减少因不当用力而产生的穿刺针移位,降低出血、脏器损伤等的并发症;减少空气进入囊腔的几率与数量,增强硬化效果;减少注射器拔、接次数,保证手术清洁干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治疗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金玉明;黄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7.08.29
技术公布日:2017.12.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