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仪射频发生探头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83554发布日期:2018-10-16 20:49阅读:4349来源:国知局
美容仪射频发生探头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射频美容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美容仪射频发生探头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祛除眼袋、黑眼圈、细纹、皮肤松弛的方法多采用美容手术,不仅操作麻烦,美容手术耗时长,而且患者需要经受较大的手术创伤和痛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美容仪射频发生探头及其使用方法,能够无创、高效、简便地祛除眼袋、黑眼圈、细纹、皮肤松弛。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美容仪射频发生探头,包括推针器、连接部和探针,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推针器的后部,所述探针矩阵式设置于推针器中并能够通过推针器向前推出,所述推针器中设有驱动探针向前推出的电机,所述连接部中设有电源接头,所述电机与电源接头连接,所述探针包括针杆和针头,所述针杆外部绝缘,所述针头的头端为光滑弧面结构。

所述探针在推针器上按照7*7或者5*5矩阵式分布。

所述探针的长度为2.0mm,所述针头的长度为0.3mm。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上述的美容仪射频发生探头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通过连接部将射频发生探头连接到射频操控仪的操作手柄上;

b)通过射频操控仪调节射频能量为8~12w,调节探针出针脉宽间隔1.0s;

c)通过射频操控仪调节推针器的出针长度为1.2~1.5mm,按照出针频率将探针的针头与人体脸部待美容皮肤抵压进行第一层射频刺激;

d)调节推针器的出针长度为0.5~1.0mm,按照出针频率将探针的针头与人体脸部待美容皮肤抵压进行第二层射频刺激。

所述步骤b)中调节最大美容时长为800ms~1200ms。

所述步骤c)中推针器的出针长度为1.3mm。

所述步骤d)中推针器的出针长度为0.8mm。

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探针的针头发出射频能够对皮下的胶原蛋白进行刺激再生和自修复,能够有效改善眼袋、黑眼圈、细纹、皮肤松弛的问题,不同抵触压力的双层刺激能够达到对不同层次胶原蛋白的刺激效果,提升美容效果,本发明具有无创、高效、简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射频发生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探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

本技术:
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美容仪射频发生探头,包括推针器1、连接部2和探针3。

连接部2设置于推针器1的后部,能够与射频操控仪的操作手柄连接,射频操控仪以及其操作手柄与连接部的具体连接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探针3按照7*7的分布矩阵式设置于推针器1中,并能够通过推针器1向前推出,推针器1中设有驱动探针3向前推出的电机,连接部2中设有电源接头,电机与电源接头连接,通过连接部2与操作手柄连接实现电机电源接通。探针3包括针杆和针头,长度为2.0mm,针杆外部绝缘,针头的头端为光滑弧面结构,长度为0.3mm,能够与人体皮肤抵触按压,但不会刺穿人体皮肤。

下面提供一种美容仪射频发生探头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通过连接部2将射频发生探头连接到射频操控仪的操作手柄上;

b)通过射频操控仪调节射频能量为10w,调节探针3出针脉宽间隔1.0s,调节最大美容时长为1000ms;

c)通过射频操控仪调节推针器1的出针长度为1.3mm,按照出针频率将探针3的针头与人体脸部待美容皮肤抵压进行第一层射频刺激;

d)调节推针器1的出针长度为0.8mm,按照出针频率将探针3的针头与人体脸部待美容皮肤抵压进行第二层射频刺激。

通过探针3的针头发出射频能够对皮下的胶原蛋白进行刺激再生和自修复,能够有效改善眼袋、黑眼圈、细纹、皮肤松弛的问题,无创,高效,操作简便。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美容仪射频发生探头及其使用方法,射频发生探头包括推针器、连接部和探针,连接部设置于推针器的后部,探针矩阵式设置于推针器中并能够通过推针器向前推出,探针包括针杆和针头,针杆外部绝缘,针头的头端为光滑弧面结构。使用方法包括:通过连接部将射频发生探头连接到射频操控仪的操作手柄上;通过射频操控仪调节射频能量为8~12W,调节探针出针脉宽间隔1.0s;调节推针器的出针长度为1.2~1.5mm,按照出针频率将探针的针头与人体脸部待美容皮肤抵压进行第一层射频刺激;调节推针器的出针长度为0.5~1.0mm,按照出针频率将探针的针头与人体脸部待美容皮肤抵压进行第二层射频刺激。本发明能够无创、高效、简便地祛除眼袋、黑眼圈、细纹、皮肤松弛。

技术研发人员:张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8.04.13
技术公布日:2018.10.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