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9003发布日期:2019-02-19 18:31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



背景技术:

icu是医院为重症病人单独设立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又被称为深切治疗部,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

进入icu治疗的病人大多病症较重,在上下病床的过程中需要人员的配合,存在伤口的病人在此过程中极易由于姿势的不当而造成难以忍受的疼痛。尤其的,目前的icu护理床高度一旦确定后,即不存在弹性的缓冲功能,在病患上下的过程中,与床体近似于硬性碰撞,会使得上述疼痛感加剧。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在病患躺卧到床体上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两级缓冲来智能降低疼痛感的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包括供病患躺卧的主体,以及用于对所述主体进行支撑的若干支脚结构;

所述支脚结构至少包括一环形安装板和位于所述环形安装板底部的支撑板,所述环形安装板与所述支撑板在竖直方向向上通过围绕所述环形安装板的中心孔均匀设置的至少三根连接体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中心位置通过第二弹簧与所述主体底部连接,且所述第二弹簧贯穿所述环形安装板,所述环形安装板通过均匀分布的至少三根支撑杆完成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体为第一弹簧,且所述第一弹簧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第二弹簧弹性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体和支撑杆在所述环形安装板上的连接点错位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包括套管和内管,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套管的内壁贴合,且所述内管插入所述套管的深度通过与所述套管螺纹连接且贯穿其侧壁的螺栓挤压固定;

所述套管外壁上设置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用于对所述环形安装板进行承载。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体和支撑杆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体和支撑杆均设置有三个。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安装板和支撑板的周向外围均为圆环结构。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包括两级缓冲,第一级缓冲首先为主进行,通过连接体实现,当病患与主体接触时,连接体首先沿纵向发生偏移,使得主体的角度与病患的姿势适应性的调整,从而避免硬性碰撞所带了的疼痛感加剧情况;上述过程完成后,病患完全到达主体上,此后,第二级缓冲发挥其主要作用,通过第二弹簧的形变实现,通过其弹性形变,主要实现在纵向方向上病患与主体的适应性缓冲,通过上述方式可使得病患到达主体且稳定的过程中降低硬性碰撞所带来的疼痛感。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的正视图;

图2为支脚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支撑板与连接体和第二弹簧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支脚结构缓冲过程中的形变示意图;

图6为支撑杆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含义:主体1,环形安装板2、中心孔21,支撑板3,连接体4,第二弹簧5,支撑杆6,套管61,内管62,螺栓63,台阶面64。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如后。

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如图1~4所示,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包括供病患躺卧的主体1,以及用于对主体1进行支撑的若干支脚结构;支脚结构至少包括一环形安装板2和位于环形安装板2底部的支撑板3,环形安装板2与支撑板3在竖直方向向上通过围绕环形安装板2的中心孔21均匀设置的至少三根连接体4连接,支撑板3的中心位置通过第二弹簧5与主体1底部连接,且第二弹簧5贯穿环形安装板2,环形安装板2通过均匀分布的至少三根支撑杆6完成支撑。

本实施例中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包括两级缓冲,第一级缓冲首先为主进行,通过连接体4实现,具体的,当病患与主体1接触时,连接体4首先沿纵向发生偏移,具体的偏移方式可如图5所示,这种偏移使得主体1的角度与病患的姿势适应性的调整,从而避免硬性碰撞所带了的疼痛感加剧情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第二弹簧5会在长度方向上发生一定的压缩;上述过程完成后,病患完全到达主体1上,此后,第二级缓冲发挥其主要作用,通过第二弹簧5的形变实现,通过其弹性形变,主要实现在纵向方向上病患与主体1的适应性缓冲,通过上述方式可使得病患到达主体1且稳定的过程中降低硬性碰撞所带来的疼痛感。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连接体4为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二弹簧5弹性模量。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在第一级缓冲的过程中,同样可通过连接体的弹性来使得过程更加柔性化。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连接体4和支撑杆6在环形安装板2上的连接点错位设置。而增加整个支脚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环形安装板2的强度。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支撑杆6包括套管61和内管62,内管62的外壁与套管61的内壁贴合,且内管62插入套管61的深度通过与套管61螺纹连接且贯穿其侧壁的螺栓63挤压固定;套管61外壁上设置有台阶面64,台阶面64用于对环形安装板2进行承载。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所述,在病患未躺卧稳定前,将内管62深入到套管61内的深度加大,从而使得内管62顶部与主体1底部脱离,当病患躺卧稳定后,通过将内管62顶部与主体1底部相抵来保证整个主体1的稳定性。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连接体4和支撑杆6的数量相同,便于分别的均匀性调整。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连接体4和支撑杆6均设置有三个。通过最少的数量降低整个支脚结构的复杂程度,降低操作难度和实施成本。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环形安装板2和支撑板3的周向外围均为圆环结构,从而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锐利的尖角对人员的伤害。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包括供病患躺卧的主体,以及用于对主体进行支撑的若干支脚结构;支脚结构至少包括一环形安装板和位于环形安装板底部的支撑板,环形安装板与支撑板在竖直方向向上通过围绕环形安装板的中心孔均匀设置的至少三根连接体连接,支撑板的中心位置通过第二弹簧与主体底部连接,且第二弹簧贯穿环形安装板,环形安装板通过均匀分布的至少三根支撑杆完成支撑。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ICU的智能护理床,在病患躺卧到床体上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两级缓冲来智能降低疼痛感的增加。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刚;赵春香;李冬梅;冯凯;张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北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11.27
技术公布日:2019.0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