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制艾灸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0160发布日期:2019-02-19 18:35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陶制艾灸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陶制艾灸壶,属于中医医疗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艾灸是我国传统的中医医疗方法,其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点燃后产生的艾热来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传统的艾灸方式是将艾绒卷成烟状,将其端部点燃,用手拿着让燃部对准穴位火灸。采用此法,如艾卷放得远则效果差,而放得近则会灼伤皮肤,因而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随着艾灸方法的广泛应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使用方便的艾灸罐。艾灸罐又称灸疗罐或者通元罐,是一种中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盛放艾条或艾绒,使用时,将艾条或艾绒固定在罐内燃烧,然后将艾灸罐扣在人体穴位上进行治疗,极大的简化了中医灸疗方法的操作。但现有市场上出现的艾灸罐多数为金属材质,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存在使用不方便、易烫伤皮肤、透气性差、不易清洗、作用时间短、作用部位不突出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陶土烧制而成的陶制艾灸壶,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陶制艾灸壶,选用渑池红土坡地表一米以下红土,将红土放入陶罐中加水清洗,每天换水搅拌,历时360天,然后采用传统手工制模、手工拉胚成型,最后放入柴窑中在900-1000℃下烧制而成;其包括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呈中空的筒状结构,在该壶体的顶部同心的开设有供艾绒放入的圆形开口,并配套有扣合于该圆形开口处的壶盖,在壶体靠近其顶部圆形开口的内壁上环设有一圈内凸的环形凸棱,在所述壶盖的底部同心固定有向下插入环形凸棱内圈的环形定位圈,该环形定位圈的外圆直径与所述环形凸棱的内圈直径相当,在所述的环形凸棱中至少设有一个缺口,在所述的环形定位圈外圆面上一体凸设有穿过所述缺口并与环形凸棱底面挡止配合的卡块,在壶体的底部中心开设有供热量透出的艾灸孔,在壶体的侧壁上圆周均布有两个以上的透气孔。

所述的红土含有铁5-6%、二氧化硅60-65%、氧化铝10-13%、镁2%、钠2%、钙1.5%、石灰8%。

在所述壶盖的底面中心安装有用于固定艾绒的挂钩。

在所述壶盖的底面中心一体固设有挂环,所述挂钩的顶端挂接于挂环中,所述挂钩的底部弯折成形的钩部。

所述环形凸棱的纵向截面为梯形结构,该环形凸棱的顶面为平面,该环形凸棱的底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

在所述壶盖上开设有贯通其顶底面的排烟孔。

在所述壶体的底部侧壁上一体设有朝下延伸突出壶体底面的环形底座,在环形底座上圆周均匀开设有两个以上的缺口。

本发明的陶制艾灸壶采用红土烧制而成,具有热传导慢、操作不易烫手、透气性好、排烟性好、、易清洗、不变形的特点,可以将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集中作用于人体,热力及药物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陶制艾灸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壶体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壶盖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陶制艾灸壶是取古仰韶文化发源地渑池县红土坡地表一米以下红土,该红土1g土中就有5亿多有效的微生物,并含有铁5-6%,二氧化硅60-65%,氧化铝10-13%,镁2%,钠2%,钙1.5%,石灰8%,制坯前先将选取的红土土放进传统陶缸里面,加水清洗搅拌,每天换水,持续360天,然后再采用传统手工制模,利用手工拉胚成型,最后放入柴窑在900-1000℃下烧制而成。

该陶制艾灸壶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呈中空圆筒状结构的壶体1,在该壶体1的顶部同心的开设有用于将艾绒20放入的圆形开口,并配套有扣合于该圆形开口处的壶盖2,为避免使用过程中壶盖2脱落,其在壶体1靠近其顶部圆形开口处的内壁上环设有一圈内凸的环形凸棱3,同时在壶盖2的底部同心固定有向下插入环形凸棱内3圈的环形定位圈8,该环形定位圈8的外圆直径与环形凸棱3的内图直径相当,如图2所示,其在环形凸棱3中对称的开设有两个缺口12,如图3所示,其在环形定位圈8的外圆面上对称的一体凸设有穿过缺口12并与环形凸棱3底面挡止配合的卡块9,在壶体的底部中心开设有供热量透出的艾灸孔11,在壶体的侧壁上圆周均布有两个以上的透气孔4。使用时,当壶盖2扣在壶体1时,将卡块9对准缺口12后,将环形定位圈8插入环形凸棱3中并转动一个角度,使卡块9离开缺口12,即可通过卡块9与环形凸棱3的挡止配合避免壶盖2脱落。不是说了吗,环形凸棱3的纵向截面为梯形结构,该环形凸棱3的顶面为平面,该环形凸棱3的底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此外,在壶盖2上开设有贯通其顶底面的排烟孔10。

为方便在陶制艾灸壶中放入或取出艾绒,本发明是在壶盖2的底面中心安装用于固定艾绒20的挂钩7,本实施例中,其是在壶盖2的底面中心一体固设有挂环6,挂钩7的顶端挂接于挂环6中,挂钩7的底部弯折成形的钩部,

进一步的,为方便艾灸时热量能够顺利的从艾灸孔11透出,本实施例中,其在壶体1的底部侧壁上一体设有朝下延伸突出壶体1底面的环形底座,同时在环形底座上圆周均匀开设有两个以上的缺口5。

使用时将艾灸用的艾绒条插在挂钩7底部形的钩上,点燃后放入陶制艾灸壶中,同时将壶盖2扣合在壶体1上,然后将陶制艾灸壶放置在人体需要艾灸的位置,艾绒燃烧产生的烟气从壶盖2上的排烟孔10排出,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从壶体1底部的艾灸孔11中透出,作用在人体表面,余热从壶体1底部的环形底座的缺口5排出,艾绒燃烧时,空气从壶体1侧面开设的透气孔4进入壶体1内,为艾绒燃烧提供氧气。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陶制艾灸壶,包括壶体,所述壶体呈中空的筒状结构,在该壶体的顶部同心的开设有供艾绒放入的圆形开口,并配套有扣合于该圆形开口处的壶盖,在壶体靠近其顶部圆形开口的内壁上环设有一圈内凸的环形凸棱,在所述壶盖的底部同心固定有向下插入环形凸棱内圈的环形定位圈,该环形定位圈的外圆直径与所述环形凸棱的内圈直径相当,在所述的环形凸棱中至少设有一个缺口,在所述的环形定位圈外圆面上一体凸设有穿过所述缺口并与环形凸棱底面挡止配合的卡块,在壶体的底部中心开设有供热量透出的艾灸孔,在壶体的侧壁上圆周均布有两个以上的透气孔。本发明具有热传导慢、操作不易烫手、透气性好、排烟性好、易清洗、不变形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王光安;翟瑞祺;李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千槌艾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13
技术公布日:2019.0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