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7050发布日期:2020-12-15 08:3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



背景技术: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构成,为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也是损伤机会较多的关节,属于滑车关节。膝关节受到损伤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严重者需要尽快手术。手术成功后,恢复也是一个漫长而又重要的过程,双腿承受着全身的重量,所以在膝关节手术的康复后期患者需要克服生理疼痛和心理障碍进行尝试性的行走,但这个过程十分痛苦。为了尽快恢复行走能力,一些患者会借助于可辅助行走的装置,如拐杖、手扶架等,但这些装置还存着一些不足,如:拐杖与地面的接触面较小且重心较高,使用者存在着滑到的危险;手扶架移动缓慢并且不能很好的分担膝盖所承受的重量。基于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简单实用、安全可靠的用于膝关节术后康复的辅助行走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连接柱、承重杆、手扶杆和腿部支架,所述连接柱内部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分别滑动连接在连接柱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承重杆水平放置并且承重杆焊接在第一伸缩杆的顶部;所述手扶杆设置在承重杆下方并且手扶杆与连接柱焊接;所述腿部支架包括转动连接的大腿固定杆和小腿固定杆,所述小腿固定杆远离大腿固定杆的一端滑动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和小腿固定杆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两侧通过伸缩带固定连接有卡接槽和卡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和连接柱上均设置有若干竖直排布的螺纹孔,并且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通过螺栓和螺纹孔与连接柱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小腿固定杆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靠近小腿固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v形弹片,滑杆远离v形弹片的一端与调节杆焊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小腿固定杆的侧面设置有若干固定孔,所述v形弹片顶部的两侧焊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插接在固定孔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v形弹片的中部焊接有复位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v形弹片上设置有限位柱,所述小腿固定杆的侧面设置有可供限位柱移动的井字形限位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承重杆为伤者腿部分担重量,通过腿部支架对伤者的膝盖进行承重保护,具体为:大腿固定杆和小腿固定杆可分别通过连接带和卡扣固定在伤者的大腿处和小腿处,并且大腿固定干和小腿固定杆转动连接,在承重杆和腿部支架的共同保护下,伤者可进行恢复初期的缓慢行走;此外,手握杆可供伤者抓握,进一步分担了膝盖承受的重量;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可保证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不同身高的人;调节杆与大图固定杆、小腿固定杆滑动连接,上述结构配合伸缩带使用,使得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伤者腿型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腿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小腿固定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包括:第一伸缩杆1、第二伸缩杆2、连接柱3、承重杆4、手扶杆5和腿部支架6,所述连接柱3内部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伸缩杆1和第二伸缩杆2分别滑动连接在连接柱3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承重杆4水平放置并且承重杆4焊接在第一伸缩杆1的顶部,使用者可将承重杆4夹在腋下,双脚轻触底面,进行尝试性的行走。在此过程中,使用者的身体可“挂”在承重杆4上,若膝盖无法承受身体所给的重量,使用者也能将腿缩回,可避免二次受伤。所述手扶杆5设置在承重杆4下方并且手扶杆5与连接柱3焊接,手扶杆5可供使用者尝试性行走时抓握,有助于使用者保持身体的稳定。所述第一伸缩杆1、第二伸缩杆2和连接柱3上均设置有若干竖直排布的螺纹孔,并且第一伸缩杆1和第二伸缩杆2通过螺栓和螺纹孔与连接柱3连接。每个使用者的高矮胖瘦都不同,上述结构保证了承重杆4和手扶杆5以及称重杆4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可调节,可适用于每一位患者。

请参阅图2,所述腿部支架6包括转动连接的大腿固定杆7和小腿固定杆8,所述小腿固定杆8远离大腿固定杆7的一端滑动连接有调节杆10,所述调节杆10和小腿固定杆8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带9,所述固定带9的两侧通过伸缩带固定连接有卡接槽和卡扣,固定带9用于将大腿固定杆7和小腿固定杆8固定到使用者的大腿和小腿上,卡扣和伸缩带可保证腿部支架6能适用于不用腿型的使用者。

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小腿固定杆8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11,所述滑杆11靠近小腿固定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v形弹片12,滑杆11远离v形弹片12的一端与调节杆10焊接。所述小腿固定杆8的侧面设置有若干固定孔81,所述v形弹片12顶部的两侧焊接有固定柱121,所述固定柱121插接在固定孔81中。所述v形弹片12上设置有限位柱14,所述小腿固定杆8的侧面设置有可供限位柱14移动的井字形限位槽82。调节步骤:顺着井字形限位槽82横向移动限位柱14,使两个限位柱14彼此靠近,在限位柱14和v形弹片12的带动下固定柱121离开固定孔81,此时再将限位柱14顺着井字形限位槽82上下移动就行调节调节杆10与小腿固定杆8的距离了;距离调节好后,放开限位柱14,固定柱14就会在v形弹片12和复位弹簧13的双重作用下插入固定孔81,固定工作完成。需要说明的是,大腿固定杆7与小腿固定杆8的结构相同,故调节方法也相同。

所述v形弹片12的中部焊接有复位弹簧13,复位弹簧13和v形弹片12是双重保障,都是为了调整距离后固定柱121能插接在固定孔81中。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包括:第一伸缩杆(1)、第二伸缩杆(2)、连接柱(3)、承重杆(4)、手扶杆(5)和腿部支架(6),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3)内部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伸缩杆(1)和第二伸缩杆(2)分别滑动连接在连接柱(3)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承重杆(4)水平放置并且承重杆(4)焊接在第一伸缩杆(1)的顶部;所述手扶杆(5)设置在承重杆(4)下方并且手扶杆(5)与连接柱(3)焊接;所述腿部支架(6)包括转动连接的大腿固定杆(7)和小腿固定杆(8),所述小腿固定杆(8)远离大腿固定杆(7)的一端滑动连接有调节杆(10),所述调节杆(10)和小腿固定杆(8)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带(9),所述固定带(9)的两侧通过伸缩带固定连接有卡接槽和卡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杆(1)、第二伸缩杆(2)和连接柱(3)上均设置有若干竖直排布的螺纹孔,并且第一伸缩杆(1)和第二伸缩杆(2)通过螺栓和螺纹孔与连接柱(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固定杆(8)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11),所述滑杆(11)靠近小腿固定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v形弹片(12),滑杆(11)远离v形弹片(12)的一端与调节杆(10)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固定杆(8)的侧面设置有若干固定孔(81),所述v形弹片(12)顶部的两侧焊接有固定柱(121),所述固定柱(121)插接在固定孔(8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弹片(12)的中部焊接有复位弹簧(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弹片(12)上设置有限位柱(14),所述小腿固定杆(8)的侧面设置有可供限位柱(14)移动的井字形限位槽(8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膝关节术后康复用支撑架,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连接柱和腿部支架,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分别滑动连接在连接柱的顶部和底部;所述腿部支架包括转动连接的大腿固定杆和小腿固定杆,所述小腿固定杆远离大腿固定杆的一端滑动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和小腿固定杆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带,固定带的两侧通过伸缩带固定连接有卡接槽和卡扣。本实用新型通过承重杆为伤者腿部分担重量,通过腿部支架对伤者的膝盖进行承重保护,在承重杆和腿部支架的共同保护下,伤者可进行恢复初期的缓慢行走;此外,手握杆可供伤者抓握,进一步分担了膝盖承受的重量;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可保证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不同身高的人。

技术研发人员:吴军瑞;吴军尚;吴汉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世针联中医微创针法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9.11.14
技术公布日:2020.12.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