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3498发布日期:2020-09-08 14:32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缝合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



背景技术:

腹腔镜手术就是在腹部的不同部位做数个直径5~12毫米的小切口,通过这些小切口插入摄像镜头和各种特殊的手术器械,将插入腹腔内的摄像头所拍摄的腹腔内各种脏器的图像传输到电视屏幕上,外科医生通过观察图像,用各种手术器械在体外进行操作来完成手术。

在腹腔镜手术中,缝合器的缝合针通常采用弧形结构,通过缝合器的激发,实现缝合针的360°转动,带动缝线进行缝合。普通的腹腔镜缝合器的缝合针外壁光滑,在缝合过程中,为了提高缝合质量,需要对缝合器的端部进行进一步的特殊设计,避免缝合过程中发生缝合针反转退位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可有效防止缝合过程中缝合针发生反转退位风险的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设置在腹腔镜缝合器的头部位置,所述的头部包括从上至下层叠固定的上盖板、中间板和下盖板,所述的中间板端部开有过针腔,所述的缝合针安装入过针腔内并在过针腔内由腹腔镜缝合器的动力激发装置激发转动,所述的中间板上开有外端与过针腔端面连通的止退槽,所述止退槽内设有止退弹片,所述止退弹片具有弹性且一端与止退槽内端固定,另一端弹性指向止退槽外端,所述的缝合针外壁上具有止退缺口,所述的止退缺口呈指向缝合针内径方向的锐角形缺口,所述的锐角形缺口包括止退侧面和进针斜面,止退侧面与止退弹片端面接触止退,进针斜面与止退侧面形成锐角。

在上述方案中,当缝合针沿过针腔正常转动时,止退弹片不对缝合针造成阻碍,缝合针能正常行进;当缝合针发生后退反转情况时,止退弹片在弹性作用下,外端与缝合针外壁接触,当缝合针外壁退至止退缺口时,止退弹片在弹性作用下与止退缺口的止退侧面接触并卡接在止退缺口内,实现对缝合针反转时的止退作用。

进一步的,为了有效在止退槽处即能便于止退弹片和止退缺口卡接,同时方便正常进针时能供止退弹片弹性作用,减少止退弹片卡紧缺口影响进针的情况,所述的止退槽外端具有随缝合针运动方向逐渐向外扩大的开口部,开口部处的止退槽截面宽度大于止退槽内端截面宽度。

进一步的,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止退效果,起到双重止退的作用,所述的中间板上开有两个止退槽。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缝合针上具有两个止退缺口,且两个止退缺口之间间距与两个止退槽之间间距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结构设计合理,在中间板上设计止退槽和止退弹片,在缝合针上配合设计止退缺口,止退弹片与止退缺口在缝合过程中,可有效单向卡紧止退,避免在缝合过程中发生缝合针反转的情况,有效提高缝合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最优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上盖板未显示)。

图2是图1去除缝合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最优实施例去除缝合针后的局部立体图(上盖板未显示)。

图4是本实用新型最优实施例中缝合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间板2、下盖板3、过针腔4、缝合针5、止退槽6、止退弹片7、止退缺口7-1、进针斜面7-2、止退侧面8、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是本实用新型最优实施例,设置在腹腔镜缝合器的头部位置,所述的头部包括从上至下层叠固定的上盖板、中间板1和下盖板2。所述的中间板1端部开有过针腔3,所述的缝合针4安装入过针腔3内并在过针腔3内由腹腔镜缝合器的动力激发装置激发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板1上开有外端与过针腔3端面连通的止退槽5,所述止退槽5内设有止退弹片6,所述止退弹片6具有弹性且一端与止退槽5内端固定,另一端弹性指向止退槽5外端,所述的缝合针4外壁上具有止退缺口7,所述的止退缺口7呈指向缝合针4内径方向的锐角形缺口,所述的锐角形缺口包括止退侧面7-2和进针斜面7-1,止退侧面7-2与止退弹片6端面接触止退,进针斜面7-1与止退侧面7-2形成锐角。

止退原理:

当缝合针4沿过针腔3正常转动时,止退弹片6被缝合针4外端面压接,止退弹片6不对缝合针4造成阻碍,缝合针4能正常行进,及时止退弹片6接触到止退缺口7时,由于进针斜面7-1的存在,可对止退弹片6的压接形成导向,将止退弹片6回压,不影响缝合针4进针。当缝合针4发生后退反转情况时,止退弹片6在弹性作用下,外端与缝合针4外壁接触,当缝合针4外壁退至止退缺口7时,止退弹片6在弹性作用下与止退缺口7的止退侧面7-2接触并卡接在止退缺口7内,实现对缝合针4反转时的止退作用。

为了有效在止退槽5处即能便于止退弹片6和止退缺口7卡接,同时方便正常进针时能供止退弹片6弹性作用,减少止退弹片6卡紧缺口影响进针的情况,所述的止退槽5外端具有随缝合针4运动方向逐渐向外扩大的开口部8,开口部8处的止退槽5截面宽度大于止退槽5内端截面宽度。开口部8的设计,在正常进针时,缝合针4转动,进针斜面7-1同步转动,与进针斜面7-1接触的止退弹片6则在进针斜面7-1的压力作用下,被回压,及时回压不及时,开口部8也提供了止退弹片6弹性形变的空间,止退弹片6可在受压时向缝合针4转动方向发生弹性形变,减少对正常进针运动的阻碍。而当缝合针4反转时,止退弹片6则与止退侧面7-2相接,有效起到了止退效果。

同时,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止退效果,所述的中间板1上开有两个止退槽5。所述的缝合针4上具有两个止退缺口7,且两个止退缺口7之间间距与两个止退槽之间间距相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两个止退缺口7起到了双重止退的作用,即使第一个止退槽5处失效,第二个止退槽5处仍可进行止退。缝合针4上对应设计同样数量的止退缺口7,则进一步配合止退,提高止退效果,保证了缝线质量。

如此设计的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结构设计合理,在中间板1上设计止退槽和止退弹片6,在缝合针4上配合设计止退缺口7,止退弹片6与止退缺口7在缝合过程中,可有效单向卡紧止退,避免在缝合过程中发生缝合针4反转的情况,有效提高缝合质量。在实际运用中,这一防反转机构并不仅仅局限于腹腔镜缝合器中使用,其他转动类缝合的机构,都可采用此机构进行防反转设置。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设置在腹腔镜缝合器的头部位置,所述的头部包括从上至下层叠固定的上盖板、中间板(1)和下盖板(2),所述的中间板(1)端部开有过针腔(3),所述的缝合针(4)安装入过针腔(3)内并在过针腔(3)内由腹腔镜缝合器的动力激发装置激发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板(1)上开有外端与过针腔(3)端面连通的止退槽(5),所述止退槽(5)内设有止退弹片(6),所述止退弹片(6)具有弹性且一端与止退槽(5)内端固定,另一端弹性指向止退槽(5)外端,所述的缝合针(4)外壁上具有止退缺口(7),所述的止退缺口(7)呈指向缝合针(4)内径方向的锐角形缺口,所述的锐角形缺口包括止退侧面(7-2)和进针斜面(7-1),止退侧面(7-2)与止退弹片(6)端面接触止退,进针斜面(7-1)与止退侧面(7-2)形成锐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退槽(5)外端具有随缝合针(4)运动方向逐渐向外扩大的开口部(8),开口部(8)处的止退槽(5)截面宽度大于止退槽(5)内端截面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板(1)上开有两个止退槽(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缝合针(4)上具有两个止退缺口(7),且两个止退缺口(7)之间间距与两个止退槽(5)之间间距相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腹腔镜缝合器缝合针防反转机构,设置在腹腔镜缝合器的头部位置,头部包括上盖板、中间板和下盖板,中间板端部开有过针腔,中间板上开有止退槽,止退槽内设有止退弹片,缝合针外壁上具有止退缺口,止退缺口呈指向缝合针内径方向的锐角形缺口,锐角形缺口包括止退侧面和进针斜面,止退侧面与止退弹片端面接触止退,进针斜面与止退侧面形成锐角。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中间板上设计止退槽和止退弹片,在缝合针上配合设计止退缺口,止退弹片与止退缺口在缝合过程中,可有效单向卡紧止退,避免在缝合过程中发生缝合针反转的情况,有效提高缝合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沈行;周长林;蒋丽华;谢茹华;刘建平;洪卫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邦尼医疗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4
技术公布日:2020.09.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