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90670发布日期:2021-01-01 13:34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胃肠科一般是指消化科,消化科包括消化内科和消化外科,是各级医院为了诊疗消化系统疾病而设置的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以及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疾病,常见的疾病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癌、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炎症性肠病等。

临床上给不能进食的病人胃内注输营养液时,常常直接将一次性输液器前端从药液过滤器处剪去,然后插入到胃内进行输液,但是有的营养液浓度较大,靠自身重力不能够流进患者胃里,为此我们设计出一种医用胃肠科营养给养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保证营养液顺利进入患者胃内,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包括箱体一,所述箱体一的一侧固定设有箱体二,所述箱体一内远离所述箱体二的一侧内壁设有软体储液容器,所述箱体一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均设有滑块,相邻的所述滑块之间固定设有推板,所述推板位于所述软体储液容器靠近所述箱体二的一侧,所述推板远离所述软体储液容器的一侧开设有转槽一,所述转槽一内转动设有转块一,所述转块一远离所述推板的一侧固定设有螺杆,位于所述箱体二内的所述螺杆上螺纹套设有锥齿轮一,所述锥齿轮一靠近所述箱体一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杆,所述箱体二靠近所述箱体一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转槽二,所述转槽二内转动设有转块二,所述转块二远离所述箱体一的一侧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锥齿轮一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箱体二内固定设有电机。

进一步而言,所述转块二和所述连接杆上均设有与所述螺杆相匹配的通孔且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螺杆的直径。

进一步而言,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均为t型结构且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进一步而言,所述软体储液容器远离所述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均贯穿所述箱体一延伸至所述箱体一外,位于所述箱体一外的所述进液管、出液管上均设有调节器,所述出液管远离所述箱体一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接头。

进一步而言,所述螺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箱体一延伸至所述箱体二内且固定连接有限位板。

进一步而言,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锥齿轮二,所述锥齿轮二与所述锥齿轮一齿轮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推板,在使用时,通过电机带动锥齿轮二进行转动,从而使得锥齿轮二带动锥齿轮一进行转动,进而使得锥齿轮一带动螺杆进行水平方向上的左右移动,从而使得螺杆带动推板在箱体一内进行左右移动,从而可以挤压软体储液容器,进而使得软体储液容器内的营养液可以通过出液管排出;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保证营养液顺利进入患者胃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锥齿轮一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滑块与滑槽的侧视图。

图中标号:1-箱体一;2-箱体二;3-软体储液容器;4-滑槽;5-滑块;6-推板;7-转槽一;8-转块一;9-螺杆;10-锥齿轮一;11-连接杆;12-转槽二;13-转块二;14-电机;15-进液管;16-出液管;17-调节器;18-接头;19-限位板;20-锥齿轮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5所示,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包括箱体一1,箱体一1的一侧固定设有箱体二2,箱体一1内远离箱体二2的一侧内壁设有软体储液容器3,箱体一1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4,滑槽4内均设有滑块5,相邻的滑块5之间固定设有推板6,推板6位于软体储液容器3靠近箱体二2的一侧,推板6远离软体储液容器3的一侧开设有转槽一7,转槽一7内转动设有转块一8,转块一8远离推板6的一侧固定设有螺杆9,位于箱体二2内的螺杆9上螺纹套设有锥齿轮一10,锥齿轮一10靠近箱体一1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杆11,箱体二2靠近箱体一1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转槽二12,转槽二12内转动设有转块二13,转块二13远离箱体一1的一侧与连接杆11远离锥齿轮一10的一侧固定连接,箱体二2内固定设有电机14。

如图1与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转块二13和连接杆11上均设有与螺杆9相匹配的通孔且通孔的直径大于螺杆9的直径,滑块5与滑槽4均为t型结构且滑块5与滑槽4滑动连接,当螺杆9推动推板6进行移动时,此时推板6带动滑块5在滑槽4内进行移动,从而通过滑块5对推板6起到限位支撑的作用。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软体储液容器3远离推板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液管15和出液管16,进液管15与出液管16的另一端均贯穿箱体一1延伸至箱体一1外,位于箱体一1外的进液管15、出液管16上均设有调节器17,出液管16远离箱体一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接头18,通过进液管15可以将营养液输入软体储液容器3内,软体储液容器3内的营养液可以通过出液管16进行输液。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螺杆9的另一端贯穿箱体一1延伸至箱体二2内且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9,电机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锥齿轮二20,锥齿轮二20与锥齿轮一10齿轮啮合,通过电机14可以带动锥齿轮二20进行转动,通过锥齿轮二20可以带动锥齿轮一10进行转动,从而使得锥齿轮一10带动螺杆9进行移动。

这里说明,电机14为现有技术,故而涉及其它的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在使用时,通过进液管15可以将营养液置入软体储液容器3内,然后通过调节调节器17将进液管15关闭,从而避免出现回流,此时,将接头18插入患者胃内,然后控制电机14工作,使得电机14带动锥齿轮二20进行转动,从而使得锥齿轮二20带动锥齿轮一10进行转动,从而使得锥齿轮一10带动螺杆9进行水平方向上的左右移动,此时锥齿轮一10带动连接杆11进行转动,连接杆11带动转块二13在转槽二12内进行转动,通过螺杆9可以带动推板6进行水平方向上的左右移动,此时螺杆9带动转块一8在转槽二12内进行转动,推板6带动滑块5在滑槽4内进行滑动,通过推板6可以挤压软体储液容器3,从而使得软体储液容器3内营养液通过出液管16被挤出并顺利进入患者胃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保证营养液顺利进入患者胃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包括箱体一(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一(1)的一侧固定设有箱体二(2),箱体一(1)内远离箱体二(2)的一侧内壁设有软体储液容器(3),箱体一(1)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4),滑槽(4)内均设有滑块(5),相邻的滑块(5)之间固定设有推板(6),推板(6)位于软体储液容器(3)靠近箱体二(2)的一侧,推板(6)远离软体储液容器(3)的一侧开设有转槽一(7),转槽一(7)内转动设有转块一(8),转块一(8)远离推板(6)的一侧固定设有螺杆(9),位于箱体二(2)内的螺杆(9)上螺纹套设有锥齿轮一(10),锥齿轮一(10)靠近箱体一(1)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杆(11),箱体二(2)靠近箱体一(1)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转槽二(12),转槽二(12)内转动设有转块二(13),转块二(13)远离箱体一(1)的一侧与连接杆(11)远离锥齿轮一(10)的一侧固定连接,箱体二(2)内固定设有电机(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块二(13)和连接杆(11)上均设有与螺杆(9)相匹配的通孔且通孔的直径大于螺杆(9)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块(5)与滑槽(4)均为t型结构且滑块(5)与滑槽(4)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体储液容器(3)远离推板(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液管(15)和出液管(16),进液管(15)与出液管(16)的另一端均贯穿箱体一(1)延伸至箱体一(1)外,位于箱体一(1)外的进液管(15)、出液管(16)上均设有调节器(17),出液管(16)远离箱体一(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接头(1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9)的另一端贯穿箱体一(1)延伸至箱体二(2)内且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锥齿轮二(20),锥齿轮二(20)与锥齿轮一(10)齿轮啮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胃肠科患者用营养给养器,包括箱体一,箱体一的一侧固定设有箱体二,箱体一内远离箱体二的一侧内壁设有软体储液容器,箱体一的两侧内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滑槽内均设有滑块,相邻的滑块之间固定设有推板,推板位于软体储液容器靠近箱体二的一侧,推板远离软体储液容器的一侧开设有转槽一,转槽一内转动设有转块一,转块一远离推板的一侧固定设有螺杆,位于箱体二内的螺杆上螺纹套设有锥齿轮一,锥齿轮一靠近箱体一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杆,箱体二靠近箱体一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转槽二,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可以保证营养液顺利进入患者胃内。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0.03.13
技术公布日:2021.01.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