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08138发布日期:2021-08-10 14:14阅读:49来源:国知局
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



背景技术:

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是对晚期的病人,或者需要比较早期的胃肠道内营养的病人,进行的手术治疗方法。在内镜下,把导丝送到十二指肠的降段或者水平段的远端,在导丝的引导下,把营养管送到十二指肠的远端,起到小肠内或者肠内营养的目的。对于有进食困难,或者晚期消耗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起到比较好的营养支持的作用,可以比较有效地解除病人进食的问题和营养的问题。

十二指肠介于胃部与空肠之间,大概有20-30cm长,相比胃的消化功能,十二指肠更重要的功能是吸收作用,因此,在病人需要打营养液的情况下,通过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是一个较为适宜的方法,然而,现有的向十二指肠置入的营养管的固定方式为一端留在十二指肠内,另一端留在体外供注入流质食物或药物,需要在患者面部进行繁琐的固定,易造成病人不适,并且容易造成胃管滑脱体外,重新置管既增加病人痛苦,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营养液浓度高,较为粘稠,且营养管在使用中需至少弯折两次(胃部的贲门处和幽门处),较易发生堵塞,不利于营养液的打入吸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用以解决现有的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易滑脱、易堵塞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包括主体管,主体管为双腔管,一腔为吸引腔,一腔为营养腔,主体管包括食管段、胃管段和十二指肠管段,食管段和胃管段的连接过渡处记为第一弯折部,胃管段和十二指肠管段的连接过渡处记为第二弯折部,主体管于第一弯折部的外周设置有球囊,球囊连通有气管,主体管上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处均设置有弹簧丝,所述弹簧丝被包裹在主体管的侧壁周圈,吸引腔上位于胃管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吸引侧孔,营养腔上位于十二指肠管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营养侧孔。

可选地,主体管的首端固定有过渡接头,过渡接头处设置有吸引管头、营养管头和充气管头,吸引管头与吸引腔连通,营养管头与营养腔连通,充气管头与气管连通,主体管的末端封闭且为钝头。

可选地,吸引管头内插接有第一封闭盖,吸引管头与第一封闭盖之间通过系带连接。

可选地,营养管头内插接有第二封闭盖,营养管头与第二封闭盖之间通过系带连接。

可选地,球囊充气后的直径为3cm。

可选地,吸引侧孔布置的长度为10-15cm,第二弯折部的长度为18-22cm,营养侧孔布置的长度为10-15cm,第二弯折部将吸引侧孔与营养侧孔分隔开。

可选地,吸引侧孔在胃管段交错设置,营养侧孔在十二指肠管段交错设置。

可选地,主体管的侧壁上沿主体管延伸方向设置有x光显影线。

可选地,吸引腔的宽度小于营养腔的宽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双腔管可一腔用于胃内容物引流,另一腔用于向十二指肠内打营养液,用于引流的吸引侧孔和用于向患者体内打入营养的营养侧孔之间通过一段无侧孔的第二弯折部隔开,可避免负压将营养液抽回,能够同时进行向十二指肠内打营养液与胃内容物引流;主体管于第一弯折部的外周设置的球囊可用于固定在胃部的贲门处,能够有效避免营养管滑脱,减少病人不适和经济压力;主体管上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处设置的弹簧丝,由于胃部处近似c型,弹簧丝可在向患者体内导入营养管,营养管在胃部的贲门处和幽门处(胃部的入口和出口)变向时起到支撑作用,避免主体管因弯折造成堵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1-3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的实施例:

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包括主体管1,主体管1为双腔管,一腔为吸引腔2,一腔为营养腔3,如图2和图3所示,主体管1的双腔可为大管套小管,也可为双d型,吸引腔的宽度小于营养腔的宽度,使营养腔的宽度尽可能的变大,以提高抗堵塞能力。

主体管1包括依次连接的食管段、胃管段和十二指肠管段,食管段和胃管段的连接过渡处记为第一弯折部4,胃管段和十二指肠管段的连接过渡处记为第二弯折部5,主体管1于第一弯折部4的外周设置有球囊6,球囊6连通有气管7,球囊6充气后的直径为3cm,用于卡住胃部的贲门处。

主体管1上于第一弯折部4和第二弯折部5处均设置有弹簧丝8,所述弹簧丝8被包裹在主体管1的侧壁周圈,吸引腔2上位于胃管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吸引侧孔9,营养腔3上位于十二指肠管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营养侧孔10。

主体管1的首端固定有过渡接头11,过渡接头11处设置有吸引管头12、营养管头13和充气管头14,吸引管头12与吸引腔2连通,营养管头13与营养腔3连通,充气管头14与气管7连通,主体管1的末端封闭且为钝头。主体管1的末端钝头,可避免损伤患者体内器官。

吸引管头12内插接有第一封闭盖15,吸引管头12与第一封闭盖15之间通过系带连接。

营养管头13内插接有第二封闭盖16,营养管头13与第二封闭盖16之间通过系带连接。

第一封闭盖15和第二封闭盖16可在不使用时分别将营养腔3与吸引腔2封堵,避免异物进入。

吸引侧孔9布置的长度d1为10-15cm,第二弯折部5的长度d2为18-22cm,营养侧孔10布置的长度d3为10-15cm,第二弯折部5将吸引侧孔9与营养侧孔10分隔开。本实施例中,吸引侧孔9布置的长度为10cm,第二弯折部5的长度为20cm,营养侧孔10布置的长度为10cm,第二弯折部5将吸引侧孔9和营养侧孔10隔开,可避免负压将营养液抽回,能够同时进行向十二指肠内打营养液与胃内容物引流。

吸引侧孔9在胃管段交错设置,营养侧孔10在十二指肠管段交错设置。利于与胃内或十二指肠内进行液体交换。

主体管1的侧壁上沿主体管1延伸方向设置有x光显影线17。x光显影线17可用于辅助判断营养管插入患者体内的深度,避免营养管过度深入或不到位造成的患者不适。

上述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包括主体管,其特征在于:主体管为双腔管,一腔为吸引腔,一腔为营养腔,主体管包括食管段、胃管段和十二指肠管段,食管段和胃管段的连接过渡处记为第一弯折部,胃管段和十二指肠管段的连接过渡处记为第二弯折部,主体管于第一弯折部的外周设置有球囊,球囊连通有气管,主体管上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处均设置有弹簧丝,所述弹簧丝被包裹在主体管的侧壁周圈,吸引腔上位于胃管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吸引侧孔,营养腔上位于十二指肠管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营养侧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其特征在于:主体管的首端固定有过渡接头,过渡接头处设置有吸引管头、营养管头和充气管头,吸引管头与吸引腔连通,营养管头与营养腔连通,充气管头与气管连通,主体管的末端封闭且为钝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其特征在于:吸引管头内插接有第一封闭盖,吸引管头与第一封闭盖之间通过系带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其特征在于:营养管头内插接有第二封闭盖,营养管头与第二封闭盖之间通过系带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其特征在于:球囊充气后的直径为3c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其特征在于:吸引侧孔布置的长度为10-15cm,第二弯折部的长度为18-22cm,营养侧孔布置的长度为10-15cm,第二弯折部将吸引侧孔与营养侧孔分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其特征在于:吸引侧孔在胃管段交错设置,营养侧孔在十二指肠管段交错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其特征在于:主体管的侧壁上沿主体管延伸方向设置有x光显影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其特征在于:吸引腔的宽度小于营养腔的宽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脱出负压双腔营养管,包括主体管,主体管为双腔管,一腔为吸引腔,一腔为营养腔,主体管包括食管段、胃管段和十二指肠管段,食管段和胃管段的连接过渡处记为第一弯折部,胃管段和十二指肠管段的连接过渡处记为第二弯折部,主体管于第一弯折部的外周设置有球囊,球囊连通有气管,主体管上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处均设置有弹簧丝,所述弹簧丝被包裹在主体管的侧壁周圈,吸引腔上位于胃管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吸引侧孔,营养腔上位于十二指肠管段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营养侧孔。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的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易滑脱、易堵塞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海青
技术研发日:2020.10.10
技术公布日:2021.08.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