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

文档序号:28025269发布日期:2021-12-15 11:5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


背景技术:

2.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根据欧美国家的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约为4

~5

。尤其多发于老年男性和儿童,我国每年新增腹股沟疝患者达300~500万。外科手术是公认的腹股沟疝治疗方法,但手术后需平卧,伤口在腹股沟区,术后切口或阴囊内的血肿或血清肿是常见的并发症。为了减少血肿或血清肿的发生,促进血肿或血清肿的吸收恢复,需要采用加压止血的方法,临床上的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3.1、现有技术中的压迫带多采用子母扣固定,使用时由于压迫带紧压皮肤,子母扣部分也紧压患者皮肤,造成患者不舒适;
4.2、现有技术中的压迫带多为整条压迫带均有弹性,对一些腹围较大的患者容易束缚过紧,造成患者不适,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
5.3、现有技术中的压迫带装沙袋的部位为固定形状,无法调整角度,然而当沙袋顺着患者伤口的方向压迫时恢复效果最佳。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该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采用魔术贴的固定方式,避免了固定处对患者皮肤的压迫;采用了弹力带分段设置的结构,避免了束缚过紧而造成的患者不适;可调整砂袋的角度,提高治疗效果。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包括腰部带和关于所述腰部带对称设置且结构相同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所述左侧部分包括第一连接带、压迫部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腰部带的左侧与所述第一连接带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左侧与所述压迫部带固定连接,所述压迫部带的左侧与所述第二连接带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部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所述右侧部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带。
8.优选地,所述压迫部带包括本体、容纳包、连接绳、弧形通孔、连接杆和纽扣,所述连接绳的上下两端分别缝合连接所述本体和所述容纳包,所述弧形通孔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弧形通孔的内部,所述连接杆的上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容纳包和所述纽扣。
9.优选地,所述容纳包内设有海绵层和空腔。
10.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为圆柱体塑料件,且所述连接杆的直径小于所述弧形通孔的宽度。
11.优选地,所述纽扣的直径大于所述弧形通孔的宽度。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魔术贴母贴,所述第二固定带的内侧面固定设置有魔术贴子贴。
13.优选地,所述腰部带的内部设有支撑骨。
14.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带的最左侧到所述第二固定带的最右侧的长度为75cm。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采用魔术贴的固定方式,避免了固定处对患者皮肤的压迫;采用了弹力带分段设置的结构,避免了束缚过紧而造成的患者不适;可调整砂袋的角度,提高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正面结构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背面结构图;
18.图3为图2中a部分放大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压迫部带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21.请参阅图1

图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包括腰部带1和关于所述腰部带1对称设置且结构相同的左侧部分7和右侧部分8,所述左侧部分7包括第一连接带2、压迫部带5和第二连接带6,所述腰部带1的左侧与所述第一连接带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带2的左侧与所述压迫部带5固定连接,所述压迫部带5的左侧与所述第二连接带6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部分7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3,所述右侧部分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带4。
22.优选地,所述压迫部带5包括本体56、容纳包51、连接绳52、弧形通孔55、连接杆54和纽扣53,所述连接绳52的上下两端分别缝合连接所述本体56和所述容纳包51。在进行压迫时,所述连接绳52可随着压力形变,使所述容纳包51与所述本体56之间几乎没有空隙,增强了所述容纳包51与所述本体56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稳定性。所述弧形通孔55设置在所述本体56上,所述连接杆54位于所述弧形通孔55的内部,所述连接杆54的上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容纳包51和所述纽扣53。
23.优选地,所述容纳包51内设有海绵层510和空腔511。用于压迫的砂袋可放置在所述空腔511内部,所述海绵层510可减少砂袋对患者伤口处的压强,提高舒适度。
24.优选地,所述连接杆54为圆柱体塑料件,且所述连接杆54的直径小于所述弧形通孔55的宽度。该结构可以使所述连接杆54在所述弧形通孔55自由移动。
25.进一步地,一般病人腹股沟疝手术后的伤口呈倒八字形,实用中为了适应固定压迫带时有偏差、伤口位置有偏差以及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患者,所以给容纳包51一个调整角度的空间,更好地顺着伤口方向压迫。
26.优选地,所述纽扣53的直径大于所述弧形通孔55的宽度,避免纽扣53以及连接杆54从弧形通孔55内脱落。
27.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带3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魔术贴母贴31,所述第二固定带4
的内侧面固定设置有魔术贴子贴41。
28.优选地,所述腰部带1的内部设有支撑骨11。所述支撑骨11可提高该腰带的支撑性。
29.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带3的最左侧到所述第二固定带4的最右侧的长度为75cm。成年人的腰围一般在80cm

85cm之间,所述第一固定带3和所述第二固定带4均为弹力带,可达到扩张的效果;该压迫带的长度小于成年人的腰围,可提高压迫带和患者贴合的紧密性,增强治疗效果。
30.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使用时,将用于压迫的砂袋置于空腔511内,腰部带1对准患者盆骨后部,类似于现有技术中的盆骨带的佩戴位置,双手分别抓紧第一固定带3和第二固定带4,拉伸改压迫带,在第一连接带2和第二连接带6的作用下该压迫带被拉长,拉到容纳包51可对准患者伤口处时,拨动纽扣53,纽扣53带动连接杆54在弧形通孔55内移动,从而带动容纳包51以连接绳52为中心旋转,调整容纳包51旋转到与患者伤口角度相同时,将第一固定带3上的魔术贴母贴31对准第二固定带4上的魔术贴子贴41,完成固定。该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采用魔术贴的固定方式,避免了固定处对患者皮肤的压迫;采用了弹力带分段设置的结构,避免了束缚过紧而造成的患者不适;可调整砂袋的角度,提高治疗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腰部带(1)和关于所述腰部带(1)对称设置且结构相同的左侧部分(7)和右侧部分(8),所述左侧部分(7)包括第一连接带(2)、压迫部带(5)和第二连接带(6),所述腰部带(1)的左侧与所述第一连接带(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带(2)的左侧与所述压迫部带(5)固定连接,所述压迫部带(5)的左侧与所述第二连接带(6)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部分(7)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3),所述右侧部分(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带(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迫部带(5)包括本体(56)、容纳包(51)、连接绳(52)、弧形通孔(55)、连接杆(54)和纽扣(53),所述连接绳(52)的上下两端分别缝合连接所述本体(56)和所述容纳包(51),所述弧形通孔(55)设置在所述本体(56)上,所述连接杆(54)位于所述弧形通孔(55)的内部,所述连接杆(54)的上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容纳包(51)和所述纽扣(5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包(51)内设有海绵层(510)和空腔(51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54)为圆柱体塑料件,且所述连接杆(54)的直径小于所述弧形通孔(55)的宽度。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纽扣(53)的直径大于所述弧形通孔(55)的宽度。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带(3)的外侧面固定设置有魔术贴母贴(31),所述第二固定带(4)的内侧面固定设置有魔术贴子贴(4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带(1)的内部设有支撑骨(1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带(3)的最左侧到所述第二固定带(4)的最右侧的长度为75cm。

技术总结
一种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包括腰部带和关于所述腰部带对称设置且结构相同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所述左侧部分包括第一连接带、压迫部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腰部带的左侧与所述第一连接带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左侧与所述压迫部带固定连接,所述压迫部带的左侧与所述第二连接带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部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带,所述右侧部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带。该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压迫带采用魔术贴的固定方式,避免了固定处对患者皮肤的压迫;采用了弹力带分段设置的结构,避免了束缚过紧而造成的患者不适;可调整砂袋的角度,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薛峰杰 张莉萍 施慧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05.31
技术公布日:2021/12/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