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用护理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31600发布日期:2022-08-23 21:42阅读:39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心内科护理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心内科用护理带。


背景技术:

2.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在对患者做康复治疗护理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护理带,来对病者的手术伤口以及病灶处进行固定约束,便于康复治疗,心内科康复治疗时,通过护理带约束可以避免病人伤口不因病人动作过大导致开裂现象发生;
3.目前传统医疗护理带,在使用绑缚于患者的躯体上时,通常会将用于辅助患者伤口恢复的药物贴附在护理带的内侧面上,然后由医护人员将护理带绑缚于患者的躯体上;在需要对于药物进行更换时,还需要将护理带拆卸后才能对药物进行更换,导致医护人员的换药操作较为麻烦;因此,需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实用性不佳的缺点,而提出的心内科用护理带。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心内科用护理带,包括上弧板带和设于上弧板带下方的下弧板带,所述下弧板带外弧面的两端均固接有绑带,所述上弧板带的外弧面两端均设有u型的固定框,所述绑带的顶端从固定框内穿过;
6.所述上弧板带与下弧板带的内壁纵向开设有弧形腔,所述弧形腔的外弧壁上设有分隔弧板,所述弧形腔通过分隔弧板从外到内分隔成放置腔和通风腔;所述分隔弧板的放置腔内等距纵向设有若干隔板,所述分隔弧板的放置腔通过隔板分隔为若干条状的药物腔,所述上弧板带和下弧板带的前端面均开设有若干与药物腔连通的放药口。
7.优选地,所述上弧板带与下弧板带的内弧面上均设有一层消菌棉层;所述消菌棉层的内弧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散热口,所述通风腔的内弧壁上配合散热口开设有若干通气口;所述通气口与散热口居中对应设置。
8.优选地,所述通风腔的两端均开设有连通口,所述上弧板带与下弧板带的外弧面两侧均开设有与通风腔连通的透气口,所述连通口和透气口内均塞设有消毒棉层。
9.优选地,所述上弧板带与下弧板带外弧面的前端均配合放药口设于下部设有封堵布盖,所述封堵布盖的内侧面为毛面,所述所述上弧板带与下弧板带前端面的放药口四周设有勾面布框,且所述封堵布盖与勾面布框粘接。
10.优选地,所述绑带的外侧面下部设有母魔术贴,所述绑带的外侧面上部设有子魔术贴,所述绑带的顶部通过子魔术贴与绑带外侧面下部的母魔术贴粘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通上弧板带与下弧板带内的药物腔和通风腔,便于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还能够分别放置不同种类的药物起到同步辅助治疗的作用,便于对药物腔内的药物包进行更换,无需将上弧板带和下弧板带
从患者的躯体上拆卸对药物包进行更换;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于药物在更换时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1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主视结构剖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绑带结构放大示意图。
16.图中序号:1、上弧板带;2、下弧板带;3、绑带;4、固定框;5、消菌棉层;6、分隔弧板;7、隔板;8、通气口;9、散热口;10、封堵布盖;11、母魔术贴;12、子魔术贴。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8.实施例: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中的心内科用护理带,包括上弧板带1和设于上弧板带1下方的下弧板带2,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均为软质板带状结构,下弧板带2外弧面的两端均固接有绑带3,上弧板带1的外弧面两端均设有u型的固定框4,绑带3的顶端从固定框4内穿过;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的内壁纵向开设有弧形腔,弧形腔的外弧壁上设有分隔弧板6,分隔弧板6为网板状的柔性半透明材质,便于根随上弧板带1和下弧板带2在弯折时进行变形;弧形腔通过分隔弧板6从外到内分隔成放置腔和通风腔;分隔弧板6的放置腔内等距纵向设有若干隔板7,分隔弧板6的放置腔通过隔板7分隔为若干条状的药物腔,上弧板带1和下弧板带2的前端面均开设有若干与药物腔连通的放药口;通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内的药物腔和通风腔,便于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还能够分别放置不同种类的药物起到同步辅助治疗的作用,便于对药物腔内的药物包进行更换,无需将上弧板带1和下弧板带2从患者的躯体上拆卸对药物包进行更换;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于药物在更换时的便捷性。
19.在本实用新型中,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的内弧面上均设有一层消菌棉层5;消菌棉层5的内弧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散热口9,通风腔的内弧壁上配合散热口9开设有若干通气口8;通气口8与散热口9居中对应设置;便于使药物腔内的药物成分能够透过分隔弧板6,并从通气口8和散热口9飘散至患者的皮肤表面,提高对于药物的吸收效果。
20.在本实用新型中,通风腔的两端均开设有连通口,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的外弧面两侧均开设有与通风腔连通的透气口,连通口和透气口内均塞设有消毒棉层,用于防止细菌进入通风腔内,同时便于提高在使用时的通风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
21.在本实用新型中,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外弧面的前端均配合放药口设于下部设有封堵布盖10,封堵布盖10的内侧面为毛面,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前端面的放药口四周设有勾面布框,且封堵布盖10与勾面布框粘接,便于对放药口进行封堵。
22.在本实用新型中,绑带3的外侧面下部设有母魔术贴11,绑带3的外侧面上部设有子魔术贴12,绑带3的顶部通过子魔术贴12与绑带3外侧面下部的母魔术贴11粘接,便于对
绑带3的长度进行调节。
23.工作原理:在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将护理所用的药物包从上弧板带1和下弧板带2的放药口处,推送进药物腔内,然后并通过封堵布盖10与勾面布框对放药口进行封堵,避免放置进药物腔内的药物包从放药口出滑出;然后将下弧板带2两端的绑带3从固定框4内穿过,并使绑带3的顶部通过母魔术贴11与子魔术贴12的配合粘接固定在绑带3的下部进而使上弧板带1和下弧板带2抱箍在患者的躯体上;通过绑带3与上弧板带1和下弧板带2的配合,便于根据患者躯体的粗细进行调整;进而便于对药物腔内的药物包进行更换,无需将上弧板带1和下弧板带2从患者的躯体上拆卸对药物包进行更换;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于药物在更换时的便捷性。
2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心内科用护理带,包括上弧板带(1)和设于上弧板带(1)下方的下弧板带(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弧板带(2)外弧面的两端均固接有绑带(3),所述上弧板带(1)的外弧面两端均设有u型的固定框(4),所述绑带(3)的顶端从固定框(4)内穿过;所述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的内壁纵向开设有弧形腔,所述弧形腔的外弧壁上设有分隔弧板(6),所述弧形腔通过分隔弧板(6)从外到内分隔成放置腔和通风腔;所述分隔弧板(6)的放置腔内等距纵向设有若干隔板(7),所述分隔弧板(6)的放置腔通过隔板(7)分隔为若干条状的药物腔,所述上弧板带(1)和下弧板带(2)的前端面均开设有若干与药物腔连通的放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内科用护理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的内弧面上均设有一层消菌棉层(5);所述消菌棉层(5)的内弧面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散热口(9),所述通风腔的内弧壁上配合散热口(9)开设有若干通气口(8);所述通气口(8)与散热口(9)居中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内科用护理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腔的两端均开设有连通口,所述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的外弧面两侧均开设有与通风腔连通的透气口,所述连通口和透气口内均塞设有消毒棉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内科用护理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外弧面的前端均配合放药口设于下部设有封堵布盖(10),所述封堵布盖(10)的内侧面为毛面,所述上弧板带(1)与下弧板带(2)前端面的放药口四周设有勾面布框,且所述封堵布盖(10)与勾面布框粘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内科用护理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3)的外侧面下部设有母魔术贴(11),所述绑带(3)的外侧面上部设有子魔术贴(12),所述绑带(3)的顶部通过子魔术贴(12)与绑带(3)外侧面下部的母魔术贴(11)粘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心内科用护理带,涉及心内科护理用具技术领域,包括上弧板带和设于上弧板带下方的下弧板带,下弧板带外弧面的两端均固接有绑带,上弧板带的外弧面两端均设有U型的固定框;上弧板带与下弧板带的内壁开设有弧形腔,弧形腔通过分隔弧板从外到内分隔成放置腔和通风腔;分隔弧板的放置腔通过隔板分隔为若干药物腔,上弧板带和下弧板带的前端面均开设有若干与药物腔连通的放药口;本实用新型结构通上弧板带与下弧板带内的药物腔和通风腔,便于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还能够分别放置不同种类的药物起到同步辅助治疗的作用,便于对药物腔内的药物包进行更换,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于药物在更换时的便捷性。对于药物在更换时的便捷性。对于药物在更换时的便捷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秋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闫秋艳
技术研发日:2021.11.18
技术公布日:2022/8/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