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申请涉及一种适用于良肢位的设施,尤其涉及一种良肢位减压翻身床。
背景技术:
2.良肢位是早期抗痉挛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能够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可以有效预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同时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
3.良肢位定义: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4.1、早期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的,因此采取正确的体位非常重要。
5.2、良肢位摆放是对中风患者早期最基础的治疗,对抑制痉挛模式(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6.3、一般建议2小时变换一次患者的体位,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
7.目前都是由陪护人员给患者翻身、垫枕头等操作来实现的;给陪护人员带来强大的体力劳作。
技术实现要素:
8.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消除上述缺陷的良肢位减压翻身床。
9.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包括床架和床板;床板安装在床架上,可以对局部位置调整高度的床板上设有一个头垫、一个肩垫、两个上肢垫、两个核心垫、两个下肢垫;头垫、肩垫、核心垫、下肢垫从床板的首端到床板的尾端顺次排列,两个核心垫为左右对称排列,两个下肢垫为左右对称排列;两个上肢垫分别位于对应侧的核心垫的首端外部;头垫、肩垫、每个核心垫、每个上肢垫、每个下肢垫内均有能单独充气、放气的独立气囊。
10.进一步的,上肢垫充气后的高度高于核心垫充气后的高度。
11.进一步的,头垫位于床板的首端中心。
12.进一步的,床板包括首端的活动板、尾端的固定板和抬升装置;活动板与固定板的连接位置通过铰轴相连,铰轴位置对应于核心垫与下肢垫的连接位置;能令活动板绕铰轴转动的抬升装置安装在固定板下。
13.进一步的,床板的侧端置有轨道,轨道上安装卡爪;卡爪通过鹅颈管连接有平板支架。
14.由于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通过床板上设置头垫、肩垫、核心垫、上肢垫和下肢垫;通过头垫、肩垫、每个核心垫、每个上肢垫、每个下肢垫内的独立气囊改变床板表面形状,实现良肢位中的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的摆放;并且过程中由气囊的变化可承担
辅助患者翻身、摆位的功能,陪护人员减轻了帮患者翻身的负担,也省去了垫枕头的操作,解决了耗时耗力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图1是本申请最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应对仰卧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应对患侧卧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应对健侧卧位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应对坐位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例:1.床架,2.活动板,3.头垫,4.肩垫,5.上肢垫,6.核心垫,7.下肢垫,8.固定板,9.铰轴,10.抬升装置,11.轨道,12.卡爪,13.鹅颈管,14.平板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17.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18.实施例,如图1至5所示,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包括床架1和床板;床板安装在床架1上,可以对局部位置调整高度的床板上设有一个头垫3、一个肩垫4、两个上肢垫5、两个核心垫6、两个下肢垫7;头垫3、肩垫4、核心垫6、下肢垫7从床板的首端到床板的尾端顺次排列,两个核心垫6为左右对称排列,两个下肢垫7为左右对称排列;两个上肢垫5分别位于对应侧的核心垫6的首端外部;头垫3、肩垫4、每个核心垫6、每个上肢垫5、每个下肢垫7内均有能单独充气、放气的独立气囊。
19.本申请通过床板上设置头垫3、肩垫4、核心垫6、上肢垫5和下肢垫7;通过头垫3、肩垫4、每个核心垫6、每个上肢垫5、每个下肢垫7内的独立气囊改变床板表面形状,提高舒适度,实现良肢位中的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的摆放;并且过程中由气囊的变化可承担辅助患者翻身、摆位的功能,陪护人员减轻了帮患者翻身的负担,也省去了垫枕头的操作,解决了耗时耗力的问题。
20.如图1所示,上肢垫5充气后的高度高于核心垫6充气后的高度。
21.如图2所示,患者需要仰卧位姿势时,将头垫3、肩垫4、左侧的核心垫6充气,左侧的上肢垫5充气并且充气高度高于左侧核心垫6的充气高度;右侧的上肢垫5、右侧的核心垫6,两个下肢垫7不充气,患者平躺,头垫3能够垫高患的者头部、肩垫4能够垫高患者的肩部;患者右侧肩胛通过左侧核心垫6垫高支撑,患者右侧手肘、腕伸直通过左侧上肢垫5垫高;患者右侧髋部通过左侧核心垫6垫高支撑,下肢伸直。
22.如图3所示,患者需要患侧卧位姿势时,将头垫3、左侧的上肢垫5、右侧的下肢垫7充气,肩垫4、两个的核心垫6、右侧的上肢垫5、左侧的下肢垫7不充气,患者侧躺,患者头部通过头垫3垫高并稍高于胸部,患者后背靠在垫高的左侧上肢垫5;患者左侧上肢放在右侧上肢垫5伸展并与躯干角度大于九十度,患者右侧上肢放在身上;患者左侧下肢放在患者右侧下肢下面并且在左侧下肢垫7伸展,患者右侧下肢通过右侧下肢垫7垫高并保持伸髋屈膝。
23.如图4所示,患者需要健侧卧位姿势时,头垫3、左侧的上肢垫5、左侧的下肢垫7充气,肩垫4、两个的核心垫6、右侧的上肢垫5、右侧的下肢垫7不充气,患者侧躺,患者头部通过头垫3垫高保持颈椎稍向上侧屈,患者左侧上肢通过左侧上肢垫5垫高并保持前屈九十度,患者右侧上肢放在体感舒适位置;患者左侧下肢放在患者右侧下肢下面并且在左侧下肢垫7伸展,患者右侧下肢通过右侧下肢垫7垫高并保持伸髋屈膝。
24.如图1至4所示,头垫3位于床板的首端中心。
25.如图1至4所示,床板包括首端的活动板2、尾端的固定板8和抬升装置10;活动板2与固定板8的连接位置通过铰轴9相连,铰轴9位置对应于核心垫6与下肢垫7的连接位置;能令活动板2绕铰轴9转动的抬升装置10安装在固定板8下。
26.抬升装置10可采用现有公知公用技术,通过摇把摇动升起活动板2,但效率较低。如图5所示,抬升装置10可通过气缸伸缩推动铰接杆从而将活动板2绕铰轴9抬升,实现患者床上坐位。
27.如图1至4所示,床板的侧端置有轨道11,轨道11上安装卡爪12;卡爪12通过鹅颈管13连接有平板支架14。
28.鹅颈管13、平板支架14均为现有公知公用技术。对应需要保持良肢位的患者,可以让其观看一些轻松愉快的节目视频,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当患者处于患侧卧位、卧侧卧位时,鹅颈管13可以任意位置定位,平板支架14用于安装平板或手机,便于患者观看,保持愉悦心情。
29.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30.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申请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
技术特征:
1.一种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架和床板;床板安装在床架上,可以对局部位置调整高度的床板上设有一个头垫、一个肩垫、两个上肢垫、两个核心垫、两个下肢垫;头垫、肩垫、核心垫、下肢垫从床板的首端到床板的尾端顺次排列,两个核心垫为左右对称排列,两个下肢垫为左右对称排列;两个上肢垫分别位于对应侧的核心垫的首端外部;头垫、肩垫、每个核心垫、每个上肢垫、每个下肢垫内均有能单独充气、放气的独立气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特征在于:上肢垫充气后的高度高于核心垫充气后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头垫位于床板的首端中心。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床板包括首端的活动板、尾端的固定板和抬升装置;活动板与固定板的连接位置通过铰轴相连,铰轴位置对应于核心垫与下肢垫的连接位置;能令活动板绕铰轴转动的抬升装置安装在固定板下。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床板包括首端的活动板、尾端的固定板和抬升装置;活动板与固定板的连接位置通过铰轴相连,铰轴位置对应于核心垫与下肢垫的连接位置;能令活动板绕铰轴转动的抬升装置安装在固定板下。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床板的侧端置有轨道,轨道上安装卡爪;卡爪通过鹅颈管连接有平板支架。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床板的侧端置有轨道,轨道上安装卡爪;卡爪通过鹅颈管连接有平板支架。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床板的侧端置有轨道,轨道上安装卡爪;卡爪通过鹅颈管连接有平板支架。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床板的侧端置有轨道,轨道上安装卡爪;卡爪通过鹅颈管连接有平板支架。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适于良肢位的设施,尤其涉及一种良肢位减压翻身床;其包括床架和床板;床板安装在床架上,可以对局部位置调整高度的床板上设有一个头垫、一个肩垫、两个上肢垫、两个核心垫、两个下肢垫;头垫、肩垫、核心垫、下肢垫从床板的首端到所述床架的尾端顺次排列,所述两个核心垫为左右对称排列,两个下肢垫为左右对称排列。本申请通过头垫、肩垫、每个核心垫、每个上肢垫、每个下肢垫内的独立气囊改变床板表面形状,实现良肢位中的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的摆放;并且过程中由气囊的变化可承担辅助患者翻身、摆位的功能,陪护人员减轻了帮患者翻身的负担,也省去了垫枕头的操作,解决了耗时耗力的问题。解决了耗时耗力的问题。解决了耗时耗力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左静 侯铭 杨媛 朱佳 董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4.17
技术公布日:202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