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脾胃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48413发布日期:2022-12-07 01:13阅读:58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理疗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脾胃中药贴剂。


背景技术:

2.脾为后天之本,人出生后,作为独立的个体而生存,主要靠脾供给营养。脾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个是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过脾的转输,上输于肺,贯注于心脉,输布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二是充养肾精,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先天之精必得后天之精的充养,才能充盛。三是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由于脾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称脾胃后天之本。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属于三伏贴的范畴,以实现对脾胃进行调节的目的。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包括以下组分:茯苓、白术、人参、甘草、桂枝、附片、生姜、大黄、泽泻以及枣肉;贴剂用于上脘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商丘穴。
5.作为优选的,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茯苓3-8份、白术3-8份、人参1-3份、甘草1-3份、桂枝1-3份、附片5-8份、生姜1-5份、大黄1-3份、泽泻3-8份以及枣肉5-8份。
6.进一步的,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茯苓5份、白术5份、人参1份、甘草2份、桂枝3份、附片6份、生姜3份、大黄2份、泽泻4份以及枣肉5份。
7.更进一步的,在对上脘穴进行取穴时,采用仰卧姿势,且于中脘上行一寸的位置进行取穴。
8.更进一步的,在对脾俞穴进行取穴时,采用正坐曲背成俯卧的姿势,在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各一寸五分的位置取穴。
9.更进一步的,在对足三里穴位进行取穴时,正足,在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五分的位置进行取穴。
10.更进一步的,在对商丘穴进行取穴时,正足,翘起大指,在足内踝前下方,在内踝骨与中封穴之间的位置进行取穴。
11.本发明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贴于上脘穴穴上主要治疗心痛燥热,脑中富鸣,饮食不化,反胃呕吐,伏案气胀,黄疸;贴于脾俞穴上主要治疗疟疾骞热,饮食不化,身形消瘦;贴于足三里穴上主要治疗胃中寒,心腹腰痛,胃气不足,大便不通,腰痛膝若,疝
气,恶闻食臭;贴于商丘穴上主要治疗胃腰痛,腹胀,肠鸣不便,脾虚,鼻塞,体重节痛,阴股内痛,孤疝引起的腹痛。
具体实施方式
12.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13.因此,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5.实施例1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茯苓3份、白术3份、人参1份、甘草1份、桂枝1份、附片5份、生姜1份、大黄1份、泽泻3份以及枣肉5份。
16.贴剂用于上脘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商丘穴。
17.在对上脘穴进行取穴时,采用仰卧姿势,且于中脘上行一寸的位置进行取穴。
18.在对脾俞穴进行取穴时,采用正坐曲背成俯卧的姿势,在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各一寸五分的位置取穴。
19.在对足三里穴位进行取穴时,正足,在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五分的位置进行取穴。
20.在对商丘穴进行取穴时,正足,翘起大指,在足内踝前下方,在内踝骨与中封穴之间的位置进行取穴。
21.这样,贴于上脘穴穴上主要治疗心痛燥热,脑中富鸣,饮食不化,反胃呕吐,伏案气胀,黄疸;贴于脾俞穴上主要治疗疟疾骞热,饮食不化,身形消瘦;贴于足三里穴上主要治疗胃中寒,心腹腰痛,胃气不足,大便不通,腰痛膝若,疝气,恶闻食臭;贴于商丘穴上主要治疗胃腰痛,腹胀,肠鸣不便,脾虚,鼻塞,体重节痛,阴股内痛,孤疝引起的腹痛。
22.实施例2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茯苓8份、白术8份、人参3份、甘草3份、桂枝3份、附片8份、生姜5份、大黄3份、泽泻8份以及枣肉8份。
23.贴剂用于上脘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商丘穴。
24.在对上脘穴进行取穴时,采用仰卧姿势,且于中脘上行一寸的位置进行取穴。
25.在对脾俞穴进行取穴时,采用正坐曲背成俯卧的姿势,在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各一寸五分的位置取穴。
26.在对足三里穴位进行取穴时,正足,在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五分的位置进行
取穴。
27.在对商丘穴进行取穴时,正足,翘起大指,在足内踝前下方,在内踝骨与中封穴之间的位置进行取穴。
28.这样,贴于上脘穴穴上主要治疗心痛燥热,脑中富鸣,饮食不化,反胃呕吐,伏案气胀,黄疸;贴于脾俞穴上主要治疗疟疾骞热,饮食不化,身形消瘦;贴于足三里穴上主要治疗胃中寒,心腹腰痛,胃气不足,大便不通,腰痛膝若,疝气,恶闻食臭;贴于商丘穴上主要治疗胃腰痛,腹胀,肠鸣不便,脾虚,鼻塞,体重节痛,阴股内痛,孤疝引起的腹痛。
29.实施例3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茯苓5份、白术5份、人参1份、甘草2份、桂枝3份、附片6份、生姜3份、大黄2份、泽泻4份以及枣肉5份。
30.贴剂用于上脘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商丘穴。
31.在对上脘穴进行取穴时,采用仰卧姿势,且于中脘上行一寸的位置进行取穴。
32.在对脾俞穴进行取穴时,采用正坐曲背成俯卧的姿势,在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各一寸五分的位置取穴。
33.在对足三里穴位进行取穴时,正足,在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五分的位置进行取穴。
34.在对商丘穴进行取穴时,正足,翘起大指,在足内踝前下方,在内踝骨与中封穴之间的位置进行取穴。
35.这样,贴于上脘穴穴上主要治疗心痛燥热,脑中富鸣,饮食不化,反胃呕吐,伏案气胀,黄疸;贴于脾俞穴上主要治疗疟疾骞热,饮食不化,身形消瘦;贴于足三里穴上主要治疗胃中寒,心腹腰痛,胃气不足,大便不通,腰痛膝若,疝气,恶闻食臭;贴于商丘穴上主要治疗胃腰痛,腹胀,肠鸣不便,脾虚,鼻塞,体重节痛,阴股内痛,孤疝引起的腹痛。
36.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分:茯苓、白术、人参、甘草、桂枝、附片、生姜、大黄、泽泻以及枣肉;贴剂用于上脘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商丘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茯苓3-8份、白术3-8份、人参1-3份、甘草1-3份、桂枝1-3份、附片5-8份、生姜1-5份、大黄1-3份、泽泻3-8份以及枣肉5-8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茯苓5份、白术5份、人参1份、甘草2份、桂枝3份、附片6份、生姜3份、大黄2份、泽泻4份以及枣肉5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在对上脘穴进行取穴时,采用仰卧姿势,且于中脘上行一寸的位置进行取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在对脾俞穴进行取穴时,采用正坐曲背成俯卧的姿势,在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各一寸五分的位置取穴。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在对足三里穴位进行取穴时,正足,在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五分的位置进行取穴。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脾胃中药贴剂,其特征在于:在对商丘穴进行取穴时,正足,翘起大指,在足内踝前下方,在内踝骨与中封穴之间的位置进行取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脾胃中药贴剂,涉及一种中药理疗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包括以下组分:茯苓、白术、人参、甘草、桂枝、附片、生姜、大黄、泽泻以及枣肉;贴剂用于上脘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商丘穴;属于三伏贴的范畴,以实现对脾胃进行调节的目的。行调节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杨治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杨治武
技术研发日:2022.09.22
技术公布日:2022/1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