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290895发布日期:2023-09-01 13:01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干粉吸入剂,尤其涉及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以外科手术、放射疗法、化学治疗、靶向治疗来实现,但非小细胞肺癌经过积极治疗,5年生存率依旧很低,主要原因在于手术或放疗后癌细胞残留或复发。而肿瘤残留或复发在ct上难以区别。因此对于肺癌复发灶的诊断和鉴别在临床上十分重要。

2、pet/ct作为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标准影像技术,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后残留或复发的鉴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还可以引导活检找到有价值的组织标本,避免假阴性的病理诊断。资料显示,pet/ct探测非小细胞肺癌复发敏感性高达97.1%,特异性为100%。而大部分肿瘤细胞具有糖酵解水平增加的特征性表现,18f-fdg(氟代脱氧葡萄糖)作为pet/ct技术常用的造影剂,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静脉注射使其进入禁食数小时、血糖值较低的患者体内,并安静等待约1小时使其充分分布并被利用葡萄糖的器官及组织所摄取,再经过pet/ct技术进行扫描诊断,但此过程中造影剂全身暴露,患者等待时间较长。

3、为了降低其全身暴露,缩短其作用时间,增加其局部富集等目的,肺部给药系统作为治疗肺部疾病最直接有效的给药途径,被考虑作为肺癌诊断中造影剂的递送方式。相比传统的给药方式,肺部给药具有快速、高效、患者依从性好的优势。在肺部给药的各种剂型中,吸入粉雾剂(dpi)是将微粉化的药物单独或与载体混合后,经特殊的给药装置,通过患者的主动吸入,使药物分散成雾状进入呼吸道,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种给药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造影剂全身暴露,患者等待时间较长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造影剂吸入颗粒的制剂工艺技术,此方法能够使18f-fdg直接递送至肺部并在肺部器官及组织富集,配合pet/ct技术用于肺癌的快速诊断。

2、本发明在于公开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成分:活性药物、辅料;

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活性药物为吲哚菁绿cytalux(pafolacianine)或2-脱氧葡萄糖的氟代衍生物18f-fdg或^(99)tc^m-rgd-4ck,所述辅料为乳糖或甘露醇。

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包括如下步骤:

5、s1:将活性药物经过微粉化至不同粒径的中间体粉末;

6、s2:将中间体粉末与辅料混合后通过滚动装置制备成颗粒,装入吸入装置备用;

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粉化为气流粉碎或喷雾冷冻干燥或球磨或重结晶。

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入装置为储库型如turbuhaler®装置或胶囊型如handihaler®装置或泡罩型如ellipta®装置。

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滚动装置的滚动转速为30-60 rpm。

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活性药物粉碎为中间体的粉碎压力为3-7bar,进料压力为3-7bar。

1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体粉末的粒径d90 1-10um。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吸入方式将造影剂递送至肺部配合pet/ct技术用于肺癌诊断可行,且具有富集优势。



技术特征:

1.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成分:活性药物、辅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药物为于吲哚菁绿cytalux (pafolacianine)或2-脱氧葡萄糖的氟代衍生物18f-fdg或^(99)tc^m-rgd-4ck,所述辅料为乳糖或甘露醇。

3.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粉化为气流粉碎或喷雾冷冻干燥或球磨或重结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装置为储库型如turbuhaler®装置或胶囊型如handihaler®装置或泡罩型如ellipta®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装置的滚动转速为30-60 rp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药物粉碎为中间体的粉碎压力为3-7bar,进料压力为3-7bar。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体粉末的粒径d90 1-10u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肺癌诊断的吸入颗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干粉吸入剂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将活性药物经过微粉化至不同粒径的中间体粉末;S02,将中间体粉末与辅料混合后通过滚动装置制备成颗粒,形成吸入颗粒。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恒,张庆珍,史楷岐,马颖亮,祝京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易合医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