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45148发布日期:2022-10-05 06:44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血糖检测发射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2.传感器电极是发射器等电子医疗产品的重要部件,其中发射器作为用于人体血糖值信号的采集和传输的一种产品,其采集生物传感器信号,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将数据传输到移动设备端进行处理、显示。但是传感器电极老化后容易出现上下弯折的问题,此外,将传感器电极与其它部件组装进行组装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装配不牢固、定位精度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射器用电极组装结构,有助于解决传感器电极老化后容易上下弯折的问题,且传感器电极与电极底座装配简单牢靠,组装定位精度较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包括传感器电极、电极底座和金属引导针,所述传感器电极包括相连的电极主板部和电极折弯部,所述电极主板部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极底座上,所述电极底座设有通孔,所述电极折弯部穿过所述通孔并向下延伸,所述金属引导针也设有穿过所述通孔,且所述金属引导针设有包裹槽,所述包裹槽至少三面包裹所述电极折弯部。
6.优选地,所述电极底座的顶部设有两个扣位件,所述电极底座通过所述扣位件固定安装有限位橡胶底座,所述限位橡胶底座位于所述传感器电极的电极主板部的顶部,且所述电极主板部位于两个所述扣位件之间。
7.优选地,所述电极折弯部与所述电极主板部之间的夹角为45
°

8.优选地,所述电极折弯部包括连接体和长折弯体,所述长折弯体位于所述连接体的一侧,所述长折弯体通过所述连接体与所述电极主板部相连。
9.优选地,所述通孔包括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连接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金属引导针和所述长折弯体均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长折弯体包裹在所述金属引导针的所述包裹槽内。
10.优选地,所述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安装在发射器上,所述发射器与助针器固定相连,所述助针器能够引导所述金属引导针植入人体及退针,所述金属引导针的上端安装在所述助针器上。
11.优选地,所述助针器包括壳体、发射器支架和针座,所述发射器支架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金属引导针安装固定在所述针座上,当所述发射器支架向下滑动时,所述发射器支架能够带动所述针座移动。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电极头部45
°
折弯后形成折弯部,然后装配在电极底座上,且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金属引导针,金属引导针通过包裹槽侧面包裹电极折弯部,从而有助于解决电极老化后容易上下弯折的问题,避免出现电极上下折弯现象,且还能防止电极折弯部脱离金属引导针,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产品良率;
14.(2)本实用新型的电极底座通过扣位件固定安装有限位橡胶底座,该限位橡胶底座位于传感器电极的顶部,且电极主板部位于两个扣位件之间,电极折弯部还需穿过电极底座上的通孔,这样使得传感器电极与电极底座装配简单牢靠,且组装定位精度较高。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底座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电极的立体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电极的俯视图;
19.图4是电极底座、传感器电极和金属引导针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20.图5是电极底座、传感器电极和金属引导针组装后的主视图;
21.图6是电极底座、传感器电极和限位橡胶底座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的应用状态图。
23.图中标记为:1、传感器电极;11、电极主板部;12、电极折弯部;121、连接体;122、长折弯体;2、电极底座;21、通孔;211、第一通孔;212、第二通孔;22、扣位件;3、金属引导针;31、包裹槽;4、限位橡胶底座;5、发射器;6、助针器;61、发射器支架;62、针座。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25.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包括传感器电极1、电极底座2和金属引导针3,传感器电极1包括相连的电极主板部11和电极折弯部12,电极底座2设有通孔21,电极折弯部12穿过通孔21并向下延伸,电极主板部11固定安装在电极底座2上,电极底座2的顶部设有两个扣位件22,电极底座2通过扣位件22固定安装有限位橡胶底座4,限位橡胶底座4位于传感器电极1的电极主板部11的顶部,且电极主板部11位于两个扣位件22之间,电极折弯部12还需穿过电极底座5上的通孔21,这样使得传感器电极1与电极底座2装配简单牢靠,且组装定位精度较高。
26.电极折弯部12与电极主板部11之间的夹角为45
°
,电极折弯部12包括连接体121和长折弯体122,长折弯体122位于连接体121的一侧,长折弯体122通过连接体121与电极主板部11相连。通孔21包括连通的第一通孔211和第二通孔212,连接体121穿过第一通孔211,金属引导针3和长折弯体122均穿过第二通孔212,金属引导针3设有包裹槽31,包裹槽31至少三面包裹电极折弯部12的长折弯体122,该金属引导针3侧面包裹长折弯体122,有助于解决电极老化后容易上下弯折的问题,避免出现电极上下折弯现象,且还能防止电极折弯部12
脱离金属引导针3,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产品良率。
27.该传感器电极1组装结构可以应用于发射器5,如图7所示,将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安装在发射器5上,发射器5与助针器6固定相连,助针器6用于引导金属引导针3植入人体及退针,金属引导针3的上端安装在助针器6上,该助针器6包括壳体(图中未画出)、发射器支架61和针座62,发射器支架61滑动设置在壳体内,金属引导针3安装固定在针座62上,当发射器支架61向下滑动时,发射器支架61能够带动针座62移动,进而该针座62能够带动金属引导针3移动。
28.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技术特征:
1.一种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电极、电极底座和金属引导针,所述传感器电极包括相连的电极主板部和电极折弯部,所述电极主板部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极底座上,所述电极底座设有通孔,所述电极折弯部穿过所述通孔并向下延伸,所述金属引导针也设有穿过所述通孔,且所述金属引导针设有包裹槽,所述包裹槽至少三面包裹所述电极折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底座的顶部设有两个扣位件,所述电极底座通过所述扣位件固定安装有限位橡胶底座,所述限位橡胶底座位于所述传感器电极的电极主板部的顶部,且所述电极主板部位于两个所述扣位件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折弯部与所述电极主板部之间的夹角为45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折弯部包括连接体和长折弯体,所述长折弯体位于所述连接体的一侧,所述长折弯体通过所述连接体与所述电极主板部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包括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连接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金属引导针和所述长折弯体均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长折弯体包裹在所述金属引导针的所述包裹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安装在发射器上,所述发射器与助针器固定相连,所述助针器能够引导所述金属引导针植入人体及退针,所述金属引导针的上端安装在所述助针器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助针器包括壳体、发射器支架和针座,所述发射器支架滑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金属引导针安装固定在所述针座上,当所述发射器支架向下滑动时,所述发射器支架能够带动所述针座移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感器电极组装结构,包括传感器电极、电极底座和金属引导针,所述传感器电极包括相连的电极主板部和电极折弯部,所述电极主板部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极底座上,所述电极底座设有通孔,所述电极折弯部穿过所述通孔并向下延伸,所述金属引导针也设有穿过所述通孔,且所述金属引导针设有包裹槽,所述包裹槽至少三面包裹所述电极折弯部。本实用新型有助于解决传感器电极老化后容易上下弯折的问题,且传感器电极与电极底座装配简单牢靠,组装定位精度较高。组装定位精度较高。组装定位精度较高。


技术研发人员:高汉民 李令帅 王士凡 韩益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中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02
技术公布日:2022/1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