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51593发布日期:2023-01-24 23:24阅读:43来源:国知局
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热雾化芯技术领域,具体为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


背景技术:

2.雾化芯是可以将水,油等液体进行加热气化,从而产生一种雾状颗粒,常被应用在雾化治疗、气体雾化技术中,通常使用加热丝对液体所处环境进行加热,在将加热丝通电使其温度升高后,完成加热液体并使其气化的工作。
3.现在的加热丝有弹簧形状的,此种加热丝不能使加热面统一均匀发热,会导致雾化效果不均匀,目前在进行加热时,通常是从外壳一侧的侧面进油,此种进油方式在加热丝工作时若是出现供油不足的现象出现,可能会导致供油端的另一侧出现糊芯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实现上述雾化效果好且避免出现糊芯现象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表面开设有两个凹槽一,所述壳体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二,所述壳体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三,所述壳体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壳体的底端开设有加热腔,所述凹槽一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导电块,所述凹槽二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丝一,所述凹槽三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丝二,所述导电块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导电杆。
5.作为优化,所述壳体为陶瓷材质,陶瓷材质在加热过程中其温度会上升得更快,温度均匀性更好,温度范围控制得更精准。
6.作为优化,所述凹槽一、凹槽二、和凹槽三依次连通,所述凹槽一、凹槽二、凹槽三的厚度为0.055mm。
7.作为优化,所述导电块、发热丝一、发热丝二依次连接,所述导电块、发热丝一、发热丝二的厚度为0.11mm,所述发热丝二的形状为“口”形状。
8.作为优化,所述通孔贯穿壳体的上下两端,油液从下方通孔的入口流进上方通孔的出口。
9.作为优化,所述加热腔截面的形状为c形状,所述加热腔的高度为壳体高度的一半,油液可以进入加热腔的内部增加和壳体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加热速度。
10.作为优化,所述导电块的数量有两个,所述导电块、发热丝一、发热丝二和导电杆电连接,导电杆通电后使得导电块、发热丝一和发热丝二通电。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通过导电杆通电后使得导电块、发热丝一和发热丝二通电发热,进而使得陶瓷材料的壳体温度迅速升高,此时油液通过通孔和加热腔均匀的分布在壳体的表面和内部,进而达到对油液统一均匀的发热升温雾化,通过从壳体底端的中心处进油,避免从侧面进油时因供油不足而导致某一段发热丝糊芯的现象出现。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发热丝之前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热丝连接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壳体;2、凹槽一;3、凹槽二;4、凹槽三;5、通孔;6、加热腔;7、导电块;8、发热丝一;9、发热丝二;10、导电杆。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3,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包括壳体1,壳体1为陶瓷材质,陶瓷材质在加热过程中其温度会上升得更快,温度均匀性更好,温度范围控制得更精准,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两个凹槽一2,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二3,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三4,凹槽一2、凹槽二3、和凹槽三4依次连通,凹槽一2、凹槽二3、凹槽三4的厚度为0.055mm,壳体1的中部开设有通孔5,通孔5贯穿壳体1的上下两端,油液从下方通孔5的入口流进上方通孔5的出口。
19.请参阅图1、3和4,壳体1的底端开设有加热腔6,加热腔6截面的形状为c形状,加热腔6的高度为壳体1高度的一半,油液可以进入加热腔6的内部增加和壳体1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加热速度,凹槽一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导电块7,凹槽二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丝一8,凹槽三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丝二9,导电块7、发热丝一8、发热丝二9依次连接,导电块7、发热丝一8、发热丝二9的厚度为0.11mm,发热丝二9的形状为“口”形状,导电块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导电杆10,导电块7的数量有两个,导电块7、发热丝一8、发热丝二9和导电杆10电连接,导电杆10通电后使得导电块7、发热丝一8和发热丝二9通电。
20.在使用时,壳体1底端开设的通孔5为进油槽位置开始进油,此时油液通过通孔5的同时会进入加热腔6的内部,此时使导电杆10通电,导电杆10通电后与其电连接的导电块7、发热丝一8、发热丝二9通电,此时发热丝一8和发热丝二9发热,发热丝一8和发热丝二9的发热使得壳体1的温度上升,进而使得分布在壳体1表面和内部的油液被加热雾化。
21.综上所述,该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通过导电杆10通电后使得导电块7、发热丝一8和发热丝二9通电发热,进而使得陶瓷材料的壳体1温度迅速升高,此时油液通过通孔5和加热腔6均匀的分布在壳体1的表面和内部,进而达到对油液统一均匀的发热升温雾化,通过从壳体1底端的中心处进油,避免从侧面进油时因供油不足而导致某一段发热丝糊芯的现象出现。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
2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两个凹槽一(2),所述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二(3),所述壳体(1)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三(4),所述壳体(1)的中部开设有通孔(5),所述壳体(1)的底端开设有加热腔(6),所述凹槽一(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导电块(7),所述凹槽二(3)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丝一(8),所述凹槽三(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丝二(9),所述导电块(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导电杆(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陶瓷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一(2)、凹槽二(3)、和凹槽三(4)依次连通,所述凹槽一(2)、凹槽二(3)、凹槽三(4)的厚度为0.05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块(7)、发热丝一(8)、发热丝二(9)依次连接,所述导电块(7)、发热丝一(8)、发热丝二(9)的厚度为0.11mm,所述发热丝二(9)的形状为“口”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5)贯穿壳体(1)的上下两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6)截面的形状为c形状,所述加热腔(6)的高度为壳体(1)高度的一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块(7)的数量有两个,所述导电块(7)、发热丝一(8)、发热丝二(9)和导电杆(10)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热雾化芯技术领域,且公开了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表面开设有两个凹槽一,所述壳体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二,所述壳体的表面开设有凹槽三,所述壳体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壳体的底端开设有加热腔,所述凹槽一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导电块;该圆形底部发热雾化芯,通过导电杆通电后使得导电块、发热丝一和发热丝二通电发热,进而使得陶瓷材料的壳体温度迅速升高,此时油液通过通孔和加热腔均匀的分布在壳体的表面和内部,进而达到对油液统一均匀的发热升温雾化,通过从壳体底端的中心处进油,避免从侧面进油时因供油不足而导致某一段发热丝糊芯的现象出现。供油不足而导致某一段发热丝糊芯的现象出现。供油不足而导致某一段发热丝糊芯的现象出现。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模 肖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啸亿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18
技术公布日:2023/1/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