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

文档序号:32815481发布日期:2023-01-04 03:18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胃肠减压管固定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2.胃肠减压管是利用负压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将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过胃管将积聚与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出,对胃肠梗阻病人可减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和膨胀程度,对胃肠穿孔的病人,胃肠减压管可以防止胃肠内容物经破口继续漏入腹腔,并有利于胃肠吻合术后的愈合;现有胃肠减压管无法与患者的病床进行固定,只能放置在患者的胸部处,患者只要稍微移动身体就会使胃肠减压管的位置发生改变,甚至将胃肠减压管刮碰掉落,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胃肠减压管无法与患者的病床进行固定,只能放置在患者的胸部处,患者只要稍微移动身体就会使胃肠减压管的位置发生改变,甚至将胃肠减压管刮碰掉落,使其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床体连接组件、两个软管固定塑料套、两个支臂、两个固定件和两个旋转组件;所述床体连接组件固定安装在底座的背面,两个固定件并排固定在底座的正面,每个固定件分别与一个支臂的末端固定连接,支臂的首端通过所述旋转组件与软管固定塑料套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床体连接组件包括轴套、短轴、第一轴承、背板、第一立板、第二立板活动压板和定位螺栓;短轴的固定在底座背面的中部,且短轴的轴线与底座的背面垂直,第一轴承的内圈同轴固定套装在短轴上,轴套的一端同轴固定套装在第一轴承的外圈上,轴套的另一端与背板朝向底座背面的一侧固定连接,且背板朝向底座背面的一侧与底座的背面平行,第一立板固定在背板背向底座背面一侧的上端,且第一立板的内侧面与背板的板面垂直,第二立板固定在背板背向底座背面一侧的下端,且第二立板的内侧面与背板的板面垂直,活动压板设置在第一立板与第二立板之间,且活动压板的板面与第一立板的内侧面平行,定位螺栓插装在第一立板外侧面上的螺孔内,定位螺栓与活动压板的背面转动连接。
6.进一步的,活动压板朝向第二立板的一侧面设有内凹的圆弧曲面,第二立板朝向活动压板的一侧面设有内凹的圆弧曲面。
7.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第二轴承和转轴;转轴的一端与软管固定塑料套的背面固定连接诶,转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承与支臂的首端转动连接。
8.进一步的,两个支臂轴线之间的夹角为60
°

9.进一步的,软管固定塑料套是横截面为c形的弹性塑料制作的套筒。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胃肠减压管固定在患者床体侧边的护栏上,即使患者移动身体也不会刮碰到胃肠减压管,确保胃肠减压管的正常工作;本实用
新型的底座能够进行360度转动,即使胃肠减压管被刮碰到,其也能通过底座的旋转实现缓冲,避免其被刮落无法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床体连接组件的活动压板与第二立板之间的距离能够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直径的护栏,使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13.图3是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
14.图4是软管固定塑料套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床体连接组件、两个软管固定塑料套2、两个支臂3、两个固定件4和两个旋转组件;所述床体连接组件固定安装在底座1的背面,两个固定件4并排固定在底座1的正面,每个固定件4分别与一个支臂3的末端固定连接,支臂3的首端通过所述旋转组件与软管固定塑料套2连接。
16.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的所述床体连接组件包括轴套5、短轴6、第一轴承7、背板8、第一立板9、第二立板10活动压板11和定位螺栓12;短轴6的固定在底座1背面的中部,且短轴6的轴线与底座1的背面垂直,第一轴承7的内圈同轴固定套装在短轴6上,轴套5的一端同轴固定套装在第一轴承7的外圈上,轴套5的另一端与背板8朝向底座1背面的一侧固定连接,且背板8朝向底座1背面的一侧与底座1的背面平行,第一立板9固定在背板8背向底座1背面一侧的上端,且第一立板9的内侧面与背板8的板面垂直,第二立板10固定在背板8背向底座1背面一侧的下端,且第二立板10的内侧面与背板8的板面垂直,活动压板11设置在第一立板9与第二立板10之间,且活动压板11的板面与第一立板9的内侧面平行,定位螺栓12插装在第一立板9外侧面上的螺孔内,定位螺栓12与活动压板11的背面转动连接。
17.如此设置,使活动压板11与第二立板10之间的距离能够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直径的护栏,并且通过转动定位螺栓12使活动压板11与第二立板10夹紧患者病床的护栏。
18.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19.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的活动压板11朝向第二立板10的一侧面设有内凹的圆弧曲面,第二立板10朝向活动压板11的一侧面设有内凹的圆弧曲面。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20.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的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第二轴承13和转轴14;转轴14的一端与软管固定塑料套2的背面固定连接诶,转轴1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承13与支臂3的首端转动连接。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21.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的两个支臂3轴线之间的夹角a为60
°
。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
方式一相同。
22.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的软管固定塑料套2是横截面为c形的弹性塑料制作的套筒。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23.工作原理
24.使用时,使活动压板11与第二立板10夹装在患者病床的护栏上,并通过转动定位螺栓12使活动压板11与第二立板10夹紧患者病床的护栏,将胃肠减压管的软管插入两个软管固定塑料套3内,完成胃肠减压管的固定。
2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床体连接组件、两个软管固定塑料套(2)、两个支臂(3)、两个固定件(4)和两个旋转组件;所述床体连接组件固定安装在底座(1)的背面,两个固定件(4)并排固定在底座(1)的正面,每个固定件(4)分别与一个支臂(3)的末端固定连接,支臂(3)的首端通过所述旋转组件与软管固定塑料套(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连接组件包括轴套(5)、短轴(6)、第一轴承(7)、背板(8)、第一立板(9)、第二立板(10)活动压板(11)和定位螺栓(12);短轴(6)固定在底座(1)背面的中部,且短轴(6)的轴线与底座(1)的背面垂直,第一轴承(7)的内圈同轴固定套装在短轴(6)上,轴套(5)的一端同轴固定套装在第一轴承(7)的外圈上,轴套(5)的另一端与背板(8)朝向底座(1)背面的一侧固定连接,且背板(8)朝向底座(1)背面的一侧与底座(1)的背面平行,第一立板(9)固定在背板(8)背向底座(1)背面一侧的上端,且第一立板(9)的内侧面与背板(8)的板面垂直,第二立板(10)固定在背板(8)背向底座(1)背面一侧的下端,且第二立板(10)的内侧面与背板(8)的板面垂直,活动压板(11)设置在第一立板(9)与第二立板(10)之间,且活动压板(11)的板面与第一立板(9)的内侧面平行,定位螺栓(12)插装在第一立板(9)外侧面上的螺孔内,定位螺栓(12)与活动压板(11)的背面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动压板(11)朝向第二立板(10)的一侧面设有内凹的圆弧曲面,第二立板(10)朝向活动压板(11)的一侧面设有内凹的圆弧曲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第二轴承(13)和转轴(14);转轴(14)的一端与软管固定塑料套(2)的背面固定连接诶,转轴(1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承(13)与支臂(3)的首端转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支臂(3)轴线之间的夹角(a)为60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软管固定塑料套(2)是横截面为c形的弹性塑料制作的套筒。

技术总结
一种胃肠减压管与床体固定装置,它涉及一种胃肠减压管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胃肠减压管无法与患者的病床进行固定,只能放置在患者的胸部处,患者只要稍微移动身体就会使胃肠减压管的位置发生改变,甚至将胃肠减压管刮碰掉落,使其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床体连接组件、两个软管固定塑料套、两个支臂、两个固定件和两个旋转组件;所述床体连接组件固定安装在底座的背面,两个固定件并排固定在底座的正面,每个固定件分别与一个支臂的末端固定连接,支臂的首端通过所述旋转组件与软管固定塑料套连接。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周美君 于长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9.22
技术公布日:2023/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