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活检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49449发布日期:2023-07-22 13:42阅读:25来源:国知局
防堵活检针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堵活检针。


背景技术:

1、活检针在乳腺外科微创穿刺手术中广为使用,其具有手术创伤小好愈合、遗留刀疤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外刀管为单管的一次性使用乳房旋切活检针的换气方式是在内刀管的刀头位置开孔窗,通过孔窗与内外刀管之间的缝隙进行气流循环,并将切割下来的组织通过负压吸出。实际操作过程中,负压一直存在,内刀头行进时内刀头上的孔窗会吸附组织,有概率撕扯组织并将组织缠绕,造成孔窗堵塞,使得活检针内部气流循环受阻,以致于最后堵刀。并且在内刀头上开孔窗会增加该处的摩擦力,亦会增加缠绕组织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堵活检针,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内刀头上开设的孔窗撕扯并缠绕组织而造成堵刀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堵活检针,包括:

3、外刀管,所述外刀管上设置有取样窗口;

4、刀尖部,连接在所述外刀管的前端;

5、内刀管,可沿所述外刀管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刀管内;

6、所述内刀管与所述外刀管之间具有间隙形成进气通道,所述刀尖部的后端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内刀管内腔的气流通道。

7、可选地,所述内刀管的前端敞口,所述内刀管的前部管壁封闭,所述气流通道将所述内刀管的前端敞口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8、可选地,所述刀尖部的后端设置有朝向内刀管的凸台,所述外刀管的前端内壁与所述凸台之间形成容纳腔,当所述内刀管向前移动完成切割后能够伸入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气流通道开设在所述凸台上。

9、可选地,所述气流通道包括沿所述外刀管径向开设在所述凸台上的多个第一通道,以及沿所述外刀管轴向开设在所述凸台上并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用于连通所述内刀管前端内腔。

10、可选地,所述气流通道为倾斜开设在所述凸台上的连接孔或者连接槽,所述连接孔或连接槽的前端连通所述凸台与所述外刀管前部之间的容纳腔,所述连接孔或连接槽的后端穿出所述凸台的后端面,并与所述内刀管前端内腔连通。

11、可选地,所述凸台具有朝向内刀管的外锥面,所述外锥面的直径从前至后逐渐变小,所述内刀管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凸台的外锥面配合的内锥面。

12、可选地,所述外刀管包括第一圆管段以及连接在第一圆管段前端的扩径段,所述扩径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圆管段的内径,所述内刀管的外壁与第一圆管段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进气通道,所述内刀管的前部外壁设置有止挡部;当所述内刀管的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一圆管段内时,所述止挡部将所述进气通道前端关闭,当所述内刀管向前运动至所述止挡部进入所述扩径段时,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13、可选地,所述扩径段为第一锥管段,所述第一锥管段的内锥面直径从前至后由大变小,所述止挡部为设置在所述内刀管前端的第二锥管段,所述第二锥管段的外径从前至后由大变小,且所述第二锥管段的最大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圆管段的内径与所述第一锥管段的最小内径;当所述第二锥管段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一圆管段内时,所述第二锥管段将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容纳腔之间断开,当所述内刀管向前运动至所述第二锥管段的前端进入所述第一锥管段时,所述第一锥管段与所述第二锥管段之间形成连接通道,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容纳腔通过连接通道连通。

14、可选地,所述外刀管内壁与所述内刀管外壁之间形成所述进气通道,且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容纳腔保持连通。

15、可选地,所述防堵活检针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进气通道与外部气源导通或者截断的空气阀。

16、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堵活检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方案取消内刀管刀头位置开设的孔窗,并在外刀管的刀尖部上设置用于连通进气通道与内刀管前端内腔的气流通道,以替代孔窗。活检针通过刀尖部前端的刃口伸入组织内,打开位于外刀管外侧壁上的取样窗口,此时负压将组织吸入取样窗口内。内刀管的前端移动至靠近刀尖部,此时进气通道与内刀管前端内腔通过气流通道连通,通过内刀管后端连接的负压吸出内刀管中的组织,吸组织的过程中,内刀管前端内腔通过气流通道与进气通道连通,从而与外界连通,便于负压吸出组织。由于气流通道设置在外刀管的刀尖部上,气流通道不与组织直接接触,使得气流通道不会撕扯缠绕组织,从而避免堵刀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防堵活检针,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堵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刀管的前端敞口,所述内刀管的前部管壁封闭,所述气流通道将所述内刀管的前端敞口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堵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尖部的后端设置有朝向内刀管的凸台,所述外刀管的前端内壁与所述凸台之间形成容纳腔,当所述内刀管向前移动完成切割后能够伸入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气流通道开设在所述凸台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堵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包括沿所述外刀管径向开设在所述凸台上的多个第一通道,以及沿所述外刀管轴向开设在所述凸台上并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用于连通所述内刀管前端内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堵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为倾斜开设在所述凸台上的连接孔或者连接槽,所述连接孔或连接槽的前端连通所述凸台与所述外刀管前部之间的容纳腔,所述连接孔或连接槽的后端穿出所述凸台的后端面,并与所述内刀管前端内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堵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具有朝向内刀管的外锥面,所述外锥面的直径从前至后逐渐变小,所述内刀管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凸台的外锥面配合的内锥面。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堵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刀管包括第一圆管段以及连接在第一圆管段前端的扩径段,所述扩径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圆管段的内径,所述内刀管的外壁与第一圆管段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进气通道,所述内刀管的前部外壁设置有止挡部;当所述内刀管的止挡部位于所述第一圆管段内时,所述止挡部将所述进气通道前端关闭,当所述内刀管向前运动至所述止挡部进入所述扩径段时,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堵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径段为第一锥管段,所述第一锥管段的内锥面直径从前至后由大变小,所述止挡部为设置在所述内刀管前端的第二锥管段,所述第二锥管段的外径从前至后由大变小,且所述第二锥管段的最大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圆管段的内径与所述第一锥管段的最小内径;当所述第二锥管段的前端位于所述第一圆管段内时,所述第二锥管段将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容纳腔之间断开,当所述内刀管向前运动至所述第二锥管段的前端进入所述第一锥管段时,所述第一锥管段与所述第二锥管段之间形成连接通道,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容纳腔通过连接通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堵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刀管内壁与所述内刀管外壁之间形成所述进气通道,且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容纳腔保持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堵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堵活检针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进气通道与外部气源导通或者截断的空气阀。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防堵活检针,包括:外刀管,所述外刀管上设置有取样窗口;刀尖部,连接在所述外刀管的前端;内刀管,可沿所述外刀管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刀管内;所述内刀管与所述外刀管之间形成进气通道,所述刀尖部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内刀管前端内腔的气流通道。本方案取消内刀管刀头位置开设的孔窗,并在外刀管的刀尖部上设置气流通道,以替代孔窗。负压将组织吸入取样窗口内,内刀管的移动至靠近刀尖部,此时进气通道与内刀管前端内腔通过气流通道连通,通过负压吸出内刀管中的组织。由于气流通道设置在外刀管的刀尖部上,气流通道不与组织直接接触,使得气流通道不会撕扯缠绕组织,从而避免堵刀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郭毅军,谭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3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