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30616发布日期:2023-08-25 00:32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的,涉及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


背景技术:

1、中药微粒丸有着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其药材用量小、制剂载药量大;迅速吸收起效,生物利用度高;携带和服用方便,对心血管急症可迅速缓解症状;微粒丸其对于危急重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目前,针对中药微粒丸的储存,均放置在药瓶内。服用时,拧开瓶盖,将药丸倒出在手里,然后服药。但在实际操作中,将药丸倒出时,患者服药取量不准,会多次取药和取药过量,而且药丸容易撒落,造成浪费。同时,药瓶配备的内瓶塞与瓶子组装的过程中,内瓶塞与瓶子组装不到位,存在松动、有空隙的缺陷,使该药瓶的密封性差,药丸易吸潮,影响中药微粒丸的使用质量及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取药方便且准确定量,各部件连接牢固、密封性好的微粒丸药瓶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包括有瓶体、内瓶塞和瓶盖,所述瓶体中空且包括连接为一体的瓶颈和瓶身,所述瓶颈上端开口;所述内瓶塞包括有第一塞体,所述第一塞体中空且下端开口,所述第一塞体套接在瓶颈外且与瓶颈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塞体内设有第二塞体,所述第二塞体上端与第一塞体相连接,所述第二塞体可拆卸式套接在瓶颈内,所述第二塞体内设有通管,所述通管中空且上下贯穿第二塞体;所述瓶盖包括有盖体,所述盖体中空且下端开口,所述盖体套接在内瓶塞外且与第一塞体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盖体内设有堵塞块,所述堵塞块上端与盖体相连接,所述堵塞块可拆卸式套接在通管内,所述堵塞块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圈向外凸起的密封块。

3、优选地,所述瓶身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瓶身段和第二瓶身段,所述第一瓶身段由上至下横截面逐渐变大,所述第二瓶身段由上至下横截面逐渐变小。

4、优选地,所述瓶颈、内瓶塞和瓶盖的外廓形状均呈圆柱形。

5、优选地,所述第一塞体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螺纹,所述瓶颈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螺纹,所述第一塞体经第一螺纹与瓶颈的第二螺纹之间可拆卸式螺纹连接。

6、优选地,所述第一塞体的内径不小于所述瓶颈的外径。

7、优选地,所述第二塞体的外径不大于所述瓶颈的内径。

8、优选地,所述瓶盖外侧面设有竖条形且向远离瓶盖外侧面方向凸起的防滑纹。

9、优选地,所述瓶盖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三螺纹,所述第一塞体的外侧壁上设有第四螺纹,所述瓶盖经第三螺纹与第一塞体的第四螺纹之间可拆卸式螺纹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瓶盖的内径不小于所述第一塞体的外径。

11、优选地,所述通管、堵塞块的形状呈圆柱形。

12、优选地,所述堵塞块的外径不大于所述通管的内径。

13、优选地,所述密封块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有第一倒钩部、第一坡部、第二倒钩部、第二坡部、第三倒钩部,所述第一坡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倒钩部和第二倒钩部沿朝向堵塞块方向缩进,所述第二坡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倒钩部和第三倒钩部沿朝向堵塞块方向缩进,所述第一坡部和第二坡部的坡面从上至下朝向堵塞块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坡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坡部远离所述堵塞块。

14、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倒钩部、第二倒钩部、第三倒钩部的横截面的下缘呈弧线,所述第一倒钩部、第二倒钩部、第三倒钩部的横截面的上缘呈直线,所述横截面的上缘与堵塞块延伸方向的夹角为30-75°。

15、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坡部、第二坡部的坡面上端与所述通管内侧壁相贴近,所述第一坡部、第二坡部的坡面与堵塞块延伸方向的夹角为15-45°。

16、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坡部的坡面长度不小于第二倒钩部的横截面的上缘长度,所述第二坡部的坡面长度不小于第三倒钩部的横截面的上缘长度。

17、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使内瓶塞与瓶体牢固连接,并通过堵塞块及密封块对通管的封堵,对瓶体的瓶身内进行有效密封,避免药丸吸潮,维持中药微粒丸的使用质量及寿命,使中药微粒丸中有效成分使用时能够速崩、快速释放,快速吸收,制剂稳定,受环境影响小,副反应减少。

19、(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通过通管的结构设计,实现对中药微粒丸的定量使用,避免中药微粒丸的污染和浪费。

20、(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结构独特,服用、携带方便,非常值得在实际中推广应用。



技术特征:

1.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瓶体(1)、内瓶塞(2)和瓶盖(3),所述瓶体(1)中空且包括连接为一体的瓶颈(11)和瓶身(12),所述瓶颈(11)上端开口;所述内瓶塞(2)包括有第一塞体(21),所述第一塞体(21)中空且下端开口,所述第一塞体(21)套接在瓶颈(11)外且与瓶颈(11)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塞体(21)内设有第二塞体(22),所述第二塞体(22)上端与第一塞体(21)相连接,所述第二塞体(22)可拆卸式套接在瓶颈(11)内,所述第二塞体(22)内设有通管(23),所述通管(23)中空且上下贯穿第二塞体(22);所述瓶盖(3)包括有盖体(31),所述盖体(31)中空且下端开口,所述盖体(31)套接在内瓶塞(2)外且与第一塞体(21)之间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盖体(31)内设有堵塞块(32),所述堵塞块(32)上端与盖体(31)相连接,所述堵塞块(32)可拆卸式套接在通管(23)内,所述堵塞块(32)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圈向外凸起的密封块(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丸药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身(12)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瓶身段(121)和第二瓶身段(122),所述第一瓶身段(121)由上至下横截面逐渐变大,所述第二瓶身段(122)由上至下横截面逐渐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丸药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塞体(2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螺纹(4),所述瓶颈(11)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螺纹(5),所述第一塞体(21)经第一螺纹(4)与瓶颈(11)的第二螺纹(5)之间可拆卸式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丸药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塞体(21)的内径不小于所述瓶颈(11)的外径;所述第二塞体(22)的外径不大于所述瓶颈(11)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丸药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盖(3)外侧面设有竖条形且向远离瓶盖(3)外侧面方向凸起的防滑纹(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丸药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盖(3)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三螺纹(7),所述第一塞体(21)的外侧壁上设有第四螺纹(8),所述瓶盖(3)经第三螺纹(7)与第一塞体(21)的第四螺纹(8)之间可拆卸式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丸药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盖(3)的内径不小于所述第一塞体(21)的外径;所述堵塞块(32)的外径不大于所述通管(23)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丸药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块(33)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有第一倒钩部(331)、第一坡部(332)、第二倒钩部(333)、第二坡部(334)、第三倒钩部(335),所述第一坡部(332)相对于所述第一倒钩部(331)和第二倒钩部(333)沿朝向堵塞块(32)方向缩进,所述第二坡部(334)相对于所述第二倒钩部(333)和第三倒钩部(335)沿朝向堵塞块(32)方向缩进,所述第一坡部(332)和第二坡部(334)的坡面从上至下朝向堵塞块(32)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坡部(332)相对于所述第二坡部(334)远离所述堵塞块(3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粒丸药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钩部(331)、第二倒钩部(333)、第三倒钩部(335)的横截面的下缘呈弧线,所述第一倒钩部(331)、第二倒钩部(333)、第三倒钩部(335)的横截面的上缘呈直线,所述横截面的上缘与堵塞块(32)延伸方向的夹角α为30-75°。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粒丸药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部(332)、第二坡部(334)的坡面上端与所述通管(23)内侧壁相贴近,所述第一坡部(332)、第二坡部(334)的坡面与堵塞块(32)延伸方向的夹角β为15-45°。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包括有瓶体、内瓶塞和瓶盖,瓶体中空且包括连接为一体的瓶颈和瓶身;内瓶塞包括有第一塞体,第一塞体套接在瓶颈外且与瓶颈之间可拆卸式连接,第一塞体内设有第二塞体,第二塞体可拆卸式套接在瓶颈内,第二塞体内设有通管,通管中空且上下贯穿第二塞体;瓶盖包括有盖体,盖体套接在内瓶塞外且与第一塞体之间可拆卸式连接,盖体内设有堵塞块,堵塞块上端与盖体相连接,堵塞块可拆卸式套接在通管内,堵塞块的外侧壁上设有一圈向外凸起的密封块。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微粒丸药瓶装置,能够有效密封瓶体,定量取用中药微粒丸,服用、携带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光,刘献洋,杨建浩,詹常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1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