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及药物

文档序号:34058708发布日期:2023-05-05 22:25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及药物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及药物。


背景技术:

1、脑水肿是大脑的一种非特异性病理性肿胀,任何类型的神经损伤后均可能以局灶性或弥散性方式逐步发展,如脑梗死、脑出血、脑炎、脑肿瘤、肝性脑病以及创伤性脑损伤等。普遍认同的脑水肿定义为:各种颅内病变及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脑实质液体过多积聚,导致脑体积和重量增加,根据其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不同,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和渗透性脑水肿。脑水肿的产生和发展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在脑水肿形成初期,患者的症状较轻,可以在脑内进行代偿性调节,如通过减少脑脊液和血容量来平衡脑中水分的增加。但是由于颅骨的存在,如果水分含量急剧增加,脑水肿进展速度超过了可以代偿的最大程度,则会导致颅内压升高,最终形成脑疝,对脑组织产生损害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脑水肿是预后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占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死亡率的50%,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的80%,三分之一的肝性脑病患者死于脑水肿和脑出血继而引发的颅内压升高。

2、脑水肿属于临床危急重症,如何及时控制其进展,为患者取得抢救的黄金时机尤为关键。目前脑水肿的治疗策略还没有像神经系统的其他领域那样有很快的进展。现代医学控制脑水肿的常用方法为外科去骨瓣减压术,虽然去骨瓣减压术可以降低死亡率,但是以增加远期重度残疾率为代价,而且病情危重以及存在危及生命的合并症的患者无法实施等原因,限制了去骨瓣减压术的应用。另外近年新兴的低温疗法对于控制脑水肿可能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但缺少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支持,且治疗期间有较高的不良事件风险。渗透疗法在临床治疗脑水肿的应用广泛,然而其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血-脑屏障是否完整、渗透药物的反射系数以及渗透梯度是否产生,而且这类药物的使用存在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如甘露醇会导致低血容量和肾损伤,高渗盐水会导致离子代谢紊乱、容量过负荷、静脉炎、高血压等。其他治疗方法如镇痛镇静、抬高床头30°、过度通气、以及新型靶向药物格列苯脲、布美他尼、芬戈莫德等缺乏高质量研究证实其有效性。

3、中医并没有对于“脑水肿”的直接记载和认识,现代中医根据脑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及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提出脑水肿的形成多由于气机不利,脑内血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以致水溢脑脉之外;或脑中气虚血瘀,血行不畅,津液输布不利;或劳倦太过,饮食不节,久居湿地,脾虚湿困,而致水湿不化,上蒙脑窍;或气血运行失调,导致瘀血停滞于脑脉或血溢于脑,最终瘀血内留,水津外渗,水瘀互结于脑内。中医学术界主要围绕脑水肿病机分型及其各自立法方药展开了一些讨论,但尚未有专门针对脑水肿的中药制剂上市,未能在临床治疗和理论等方面产生重大突破。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可以有效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高压,改善神经功能、减少病死率。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麝香1-2份、冰片3-5份、醋制甘遂10-15份、白芥子10-15份、白茅根20-30份、琥珀3-6份、益母草15-20份、川牛膝15-20份、茯苓20-30份、麻黄6-10份、杏仁10-12份、炙甘草5-10份、大戟10-15份。

4、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麝香1-2份、冰片3-5份、醋制甘遂10-15份、白芥子10-15份、白茅根20-25份、琥珀3-6份、益母草15-20份、川牛膝15-20份、茯苓20-25份、麻黄6-10份、杏仁10-12份、炙甘草5-10份、大戟10-15份。

5、更优选地,所述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麝香2份、冰片5份、醋制甘遂10份、白芥子10份、白茅根20份、琥珀5份、益母草15份、川牛膝15份、茯苓20份、麻黄10份、杏仁10份、炙甘草10份、大戟10份。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麝香为人工麝香。

7、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脑水肿的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包含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蜜丸剂、汤剂、颗粒剂、口服液、片剂、散剂、袋泡茶剂、胶囊剂。

9、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蜜丸剂。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将醋制甘遂、白芥子、白茅根、琥珀、益母草、川牛膝、茯苓、麻黄、杏仁、炙甘草和大戟粉碎,灭菌;(2)将麝香研细,冰片粉碎,然后加入步骤(1)的灭菌产物中,得到药粉;(3)向所述药粉中加入炼蜜,制丸,得到所述中药制剂。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药粉与炼蜜的重量比为1:(1~1.5)。

12、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将醋制甘遂、白芥子、白茅根、琥珀、益母草、川牛膝、茯苓、麻黄、杏仁、炙甘草和大戟粉碎,灭菌;(2)将麝香研细,冰片粉碎,然后加入步骤(1)的灭菌产物中,得到所述中药组合物。

13、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脑水肿的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1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包含麝香、冰片、醋制甘遂、白芥子、白茅根、琥珀、益母草、川牛膝、茯苓、麻黄、杏仁、炙甘草和大戟。所述中药组合物以“子龙妙应丸”和“还魂汤”为主,合开窍醒脑、活血利水药组成,起“峻下逐水,活血祛瘀、醒脑开窍还魂”之效。其中,以“子龙妙应丸”为君药:取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达上焦,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白芥子走皮里膜外之水饮,甘遂决经隧之水饮,大戟逐脏腑之水饮,三者引经各异,峻下逐水,使脑之水肿从二便而消。臣药取益母草、白茅根活血利水,上可通脑窍,下可通利水道,以助祛瘀生新;琥珀活血化瘀、利尿通淋,本重镇之性亦可引邪下行;川牛膝引火血下行、活血利水,兼补益肝肾。佐以“还魂汤”以麻黄宣肺气,开水之上源,入肺以通其魂;杏仁入络以降其逆;炙甘草入腑以缓其暴,暴逆散而魂魄安。使药以麝香,气味芳香而辛温,善于通关开窍,小量使用借其走窜之力醒神通窍、活血利水、升清降浊;冰片芳香开窍。本方甘遂、大戟有毒,上药炙甘草可缓甘遂、大戟之毒,配以蜂蜜,炼蜜为丸,可缓其毒性,助逐水祛瘀之效。

15、发明人具有多年从事中医药治疗各型脑水肿的临床研究经验,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基于“颅脑水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通过不断优化配方,得到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其能快速有效减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从而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且无明显副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特征:

1.一种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麝香1-2份、冰片3-5份、醋制甘遂10-15份、白芥子10-15份、白茅根20-30份、琥珀3-6份、益母草15-20份、川牛膝15-20份、茯苓20-30份、麻黄6-10份、杏仁10-12份、炙甘草5-10份、大戟10-15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麝香1-2份、冰片3-5份、醋制甘遂10-15份、白芥子10-15份、白茅根20-25份、琥珀3-6份、益母草15-20份、川牛膝15-20份、茯苓20-25份、麻黄6-10份、杏仁10-12份、炙甘草5-10份、大戟10-15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麝香2份、冰片5份、醋制甘遂10份、白芥子10份、白茅根20份、琥珀5份、益母草15份、川牛膝15份、茯苓20份、麻黄10份、杏仁10份、炙甘草10份、大戟10份。

4.一种治疗脑水肿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包含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脑水肿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蜜丸剂、汤剂、颗粒剂、口服液、片剂、散剂、袋泡茶剂、胶囊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脑水肿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蜜丸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治疗脑水肿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1)将醋制甘遂、白芥子、白茅根、琥珀、益母草、川牛膝、茯苓、麻黄、杏仁、炙甘草和大戟粉碎,灭菌;(2)将麝香研细,冰片粉碎,然后加入步骤(1)的灭菌产物中,得到药粉;(3)向所述药粉中加入炼蜜,制丸,得到所述中药制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治疗脑水肿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粉与炼蜜的重量比为1:(1~1.5)。

9.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1)将醋制甘遂、白芥子、白茅根、琥珀、益母草、川牛膝、茯苓、麻黄、杏仁、炙甘草和大戟粉碎,灭菌;(2)将麝香研细,冰片粉碎,然后加入步骤(1)的灭菌产物中,得到所述中药组合物。

10.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脑水肿的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脑水肿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由包含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麝香1‑2份、冰片3‑5份、醋制甘遂10‑15份、白芥子10‑15份、白茅根20‑30份、琥珀3‑6份、益母草15‑20份、川牛膝15‑20份、茯苓20‑30份、麻黄6‑10份、杏仁10‑12份、炙甘草5‑10份、大戟10‑15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有效减轻卒中、脑创伤、脑炎等疾病的共性病理机制‑脑水肿,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高压,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且无明显副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新,李惠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