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35338571发布日期:2023-09-07 03:50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中药,具体涉及一种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1、中华大蟾蜍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其免疫系统的抗病限度下降,加上放养密度大、环境容易污染、饵料单一,病原体易在中华大蟾蜍之间传播,影响蟾蜍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降低养殖的经济效益。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夏季易发生中华大蟾蜍大面积腹泻甚至会发生脱肛死亡现象。但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蟾蜍疾病的治疗方案,因此,疾病防治是养蟾业中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

2、目前对于中华大蟾蜍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没有特效药,主要通过抗生素控制病情的发展,降低病死率,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出现耐药性、药物残留等问题,并不利于蟾蜍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中药具有副作用小、性价比高等优点,但具体采用何种中药以及相应中药治疗中华大蟾蜍腹泻的效果有待考证。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并且测定中华大蟾蜍摄入含不同比例中药的复方,治疗腹泻的中华大蟾蜍空肠组织的组织病理变化、免疫因子水平和生理指标的差异,探究该复方治疗中华大蟾蜍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效果。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制成:石榴皮7份、黄芩4份、黄连4份、葛根4份、党参4份、甘草2份。

3、所述腹泻为细菌感染性腹泻。

4、所述蟾蜍为中华大蟾蜍。

5、所述的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的制备方法为:按比例称取各中药组分,加水浸泡,煎煮,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含中药浓度为1.00g/ml,灭菌,即得。

6、所述的中药复方应用于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药物中,所述药物含有中药复方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

7、所述的中药复方应用于中华大蟾蜍养殖饲料中。

8、本发明中,石榴皮酸、涩、温,归胃、大肠经,能涩肠止泻、杀虫,用于久泻久痢、脱肛、蛔虫症。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和安胎,用于湿温、黄疸、泻痢、热淋等。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下痢、痞满、呕吐和泄泻等。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能发表解肌、透发麻疹、解热生津和升阳止泻,用于湿热泻痢、脾虚久泻等。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用于中气不足证、气津两虚证等。甘草甘、平,归脾、胃、肺、心经,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用于脾胃虚弱证、心虚动悸脉结代症等。

9、本发明按照中兽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行组分,并进行多次临床实践。石榴皮、葛根能涩肠、升阳止泻共为君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为臣药,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为佐药,甘草诸药合伍,具有润燥滑肠的功效为使药。

10、本发明所述的中药复方主要用于防治中华大蟾蜍细菌性肠炎,疗效确实,可以替代抗生素治疗细菌引起的腹泻脱肛,可适用于养殖过程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具有安全无副作用、显效快,症状消失快,效果迅速等特点,除此之外,还可以添加至中华大蟾蜍养殖饲料中,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技术特征:

1.一种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其特征在于,中药复方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制成:石榴皮7份、黄芩4份、黄连4份、葛根4份、党参4份、甘草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泻为细菌感染性腹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蟾蜍为中华大蟾蜍。

4.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比例称取各中药组分,加水浸泡,煎煮,过滤,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含中药浓度为1.00g/ml,灭菌,即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复方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含有中药复方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复方在制备中华大蟾蜍养殖饲料中的应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防和/或治疗蟾蜍腹泻的中药复方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复方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分制成:石榴皮7份、黄芩4份、黄连4份、葛根4份、党参4份、甘草2份。本发明所述的中药复方可以应用于制备预防和/或治疗中华大蟾蜍细菌感染性腹泻的药物,疗效确实,可以替代抗生素治疗细菌引起的腹泻脱肛,减少养殖过程抗生素的使用,具有安全无副作用、显效快,症状消失快,效果迅速等特点,除此之外,还可以添加至中华大蟾蜍养殖饲料中,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胡晶红,周成美,张金,张喆,张龙霏,张永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