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530264发布日期:2023-09-21 08:57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用缝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手术的精细化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医学影像引导下的靶组织、靶部位准确定位以及体内测量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骨科手术中,显影组织定位植入物能够在基于三维x射线的影像学手段,如放射立体结果测量分析(rsa)和ct中,监测前交叉韧带(acl)移植物的伸展和迁移、跟腱修复愈合程度以及肩关节旋转套修复部位的长度等,以判断手术修复是否成功。此外,在心脏三维结构的重塑、心肌运动追踪、实体肿瘤局部消融、放疗定位等领域,在显影组织定位植入物的协助下,结合医学影像手段,能够实现高精准度以及可重复的医学建模和定位,使众多医生和患者获益。

2、目前的显影组织定位植入物多基于金属制成,包括钛、铂、金或不锈钢等材料,常见的类型有微球状、棒状、环状及线状等。然而,金属类的显影组织定位植入物存在一些难以克服和避免的问题:1.金属植入物均为永久性植入,不可吸收,只能通过再次手术的方式取出,对于一些无需长期进行影像追踪的术式或患者,植入物无需永久留存。长期留存于体内的金属植入物增加了因材料破坏、迁移而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风险。2.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在需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属于禁忌症,对于后续需要进行核磁检查的患者而言,体内长期留存金属植入物为他们的临床诊疗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3.手术过程中,金属植入物的固定也是一大问题。金属植入物往往自身没有固定措施,需要通过缝合或其他手段进行固定。植入物一般体积较小,在手术过程中的固定具有相当的技术难度以及费时费力。

3、为了解决目前金属类显影组织定位植入物所存在的问题,显影缝线被认为是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更优选择。缝线多使用高分子材料,能够通过高分子化学调控其可吸收性及降解吸收的时间。此外,缝线本身能够通过便捷的手术操作固定在组织上,利于临床的实际使用。

4、经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cn215503207u公开了一种内窥镜下一次性纤维环专用显影缝线,结构上包括缝合线以及显影层,显影层均匀涂布在缝合线的表面上。在现有纤维环缝合线的基础上,外表覆盖涂有可显影涂层,患者术后行x射线扫描时,可在图像上发现缝合是否牢固。cn111035793b公开了一种可监测位移的显影缝线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为对芯线进行部分显影处理,控制各相邻两个子区域中,一个在x射线下可显影,另一个在x光下不可显影。显影处理采用在芯线上呈一定间距地喷涂显影剂后烘干硬化的方式。该方法制得的显影缝线,能够监测缝线在体内是否出现滑移或者滑移的趋势。cn 106725677a公开了一种x线显影的久置可吸收缝线,该缝合线包括内芯和外套,其中内芯由4条单纤维的天然胶原紧密编织而成,单线上涂抹有泛影酸钠;外套由6~8条普通单纤维天然胶原蛋白制成,围绕内芯紧密编织。该发明具有x线显影标记的特点,通过外套的层数控制缝线外层的被吸收时间,从而维持不同的显影时间。

5、然而,上述这些技术均存在一个不足,即均通过表面涂布显影剂的方式,在缝线基材的表面施加显影剂,以实现显影效果。采用这种表面涂布的方式,一是缝线基材与显影剂之间的结合力弱,在植入体内,缝线接触组织及体液时,显影剂会快速弥散,缝线将快速失去显影能力,难以实现术后中长期监测、定位。二是显影剂仅存在于缝线表面,局部显影剂浓度过高可能会增强毒副作用,影响缝线的生物相容性,而显影剂浓度较低时,显影的能力会受到影响。此外,若使用可吸收缝线作为基材,由于显影缝线仅表面存在显影剂,会存在显影时间与缝线降解时间不匹配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显影缝线的临床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以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及其制备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合成含有显影物质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在10~50份溶剂中加入0.4~4份造影剂和0.05~0.5份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以300~800rpm搅拌20~60min,然后加入1~10份聚合物基体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将溶剂缓慢蒸发,聚合物基质以造影剂为晶核进行结晶使得其与造影剂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显影性能的复合材料,然后将复合材料在室温下真空保存;

5、s2、加工挤出形成缝线:将复合材料在高温190~250℃、高压10~30mpa下挤出成细丝,控制缝线的直径、强度和柔韧性。

6、进一步的,所述s1的溶剂包括但不限于四氢呋喃、甲苯、氯仿、二甲苯、二甲基亚砜、二氯甲烷。

7、进一步的,所述s1的造影剂包括但不限于泛影酸、泛影葡胺(md)、甲泛葡胺、碘比醇、碘海醇(ihx)、碘美普尔、碘帕醇、碘喷托、碘普罗胺、碘佛醇、碘昔兰、碘克沙醇(idx)和碘曲仑。

8、进一步的,所述s1的聚合物基体包括但不限于聚糖乳酸(pla)、聚对二氧环己酮(pdo)、聚乙交酯-己内酯(pgcl)、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丙烯(pp)、聚l-丙交酯-co-ε-己内酯(plca)、聚对二氧环己酮或聚二噁烷酮缝线(pds)、聚羟基乙酸(pga)、聚甘醇碳酸、聚乙酸维尼纶(pva)、尼龙。

9、进一步的,所述s1中溶剂浓度为5~40%w/v。

10、进一步的,所述s1中造影剂的浓度为5~40%w/v。

11、进一步的,所述s1所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平均分子量在为2000-2000000da。

12、进一步的,按照上述制备方法所制备的显影医用缝线。

13、进一步的,所述的显影医用缝线中的造影剂以“岛”状结构分布在聚合物基体中。

14、进一步的,所述的显影医用缝线在micro-ct的hu值可达5500。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发明制备显影医用缝线先通过共混的方式将造影剂与聚合物基体紧密结合制备出一种可显影的高分子复合材料,随后通过加工挤出的方式,所得的显影医用缝线,通过共混的方式将造影剂与聚合物基体紧密结合,显影医用缝线中的造影剂以“岛”状结构分布在聚合物基体中,赋予了缝线在进入组织后在x射线扫描时和ct下的显影能力,在micro-ct的hu值可达5500,且显影强度高,显影医用缝线在厚度为4cm的组织下仍具有x射线成像能力,可便捷地用于植入部位的定位、测量和监测。通过调控聚合物基体的类型、分子量等,能够控制缝线的可吸收性及降解周期,解决了金属植入物长期留存体内的问题;同时,显影剂在显影缝线整体中均匀分布,在显影缝线存在于体内的全周期中,显影缝线均具有显影能力,不会出现缝线的显影能力与降解周期不匹配的情况。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的溶剂包括但不限于四氢呋喃、甲苯、氯仿、二甲苯、二甲基亚砜、二氯甲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的造影剂包括但不限于泛影酸、泛影葡胺、甲泛葡胺、碘比醇、碘海醇、碘美普尔、碘帕醇、碘喷托、碘普罗胺、碘佛醇、碘昔兰、碘克沙醇和碘曲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的聚合物基体包括但不限于聚糖乳酸、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乙交酯-己内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丙烯、聚l-丙交酯-co-ε-己内酯、聚对二氧环己酮或聚二噁烷酮缝线、聚羟基乙酸、聚甘醇碳酸、聚乙酸维尼纶、尼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溶剂浓度为5~40%w/v。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造影剂的浓度为5~40%w/v。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所述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平均分子量在为2000-2000000da。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制备的显影医用缝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影医用缝线中的造影剂以“岛”状结构分布在聚合物基体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影医用缝线在micro-ct的hu值可达5500。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组织定位的显影医用缝线及其制备方法,在聚合物基质以造影剂为晶核进行结晶使得其与造影剂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显影性能的复合材料,通过先行制备一种掺杂有显影物质的高分子混合物,随后限定温度和压力及控制缝线的直径、强度和柔韧性,通过加工挤出形成缝线的方式,制备了整体具有显影能力的医用缝线,依照该法制得的显影医用缝线,显影剂与缝线结合紧密,显影强度高,可便捷地用于植入部位的定位、测量和监测。

技术研发人员:谭奕勋,钟明君,杨顶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南百迈科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