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介入式治疗装置,尤其是一种介入式超声辅助溶栓导管。
背景技术:
1、血栓介入治疗方式已逐渐成为血栓治疗的发展方向,其相比于手术治疗更加安全高效,相比于系统溶栓能减少溶栓药物的使用,以减少出血等并发症。
2、超声辅助溶栓作为一种血栓介入治疗方式,通过超声波促进溶栓药物向血栓结构内部扩散,联合其机械震动对血栓结构的松散作用,能使血栓快速溶解。超声辅助溶栓适用于新鲜和陈旧血栓,特别是在陈旧血栓治疗上,比其他治疗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除栓效率。
3、然而,出于安全性的考虑,通常将血管中的超声振动幅度控制在较低程度,当存在粘稠血栓的情况下,更加难以在血管内通过超声产生大范围的血液扰动。另外,超声波的扩散呈现辐射状,难以精确控制血流的流向。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超声溶栓过程中,血栓在药物和超声机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松散并分解成血栓碎片或大分子,形成高粘度的液态混合物,而超声产生的机械力不足以将其扩散到血流流畅的部位,因此血栓残留物仍然堆积在原来的位置。
4、应该注意,上面对背景技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介入式超声辅助溶栓导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指出的问题或其它类似问题。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介入式超声辅助溶栓导管,包括:管体;由所述管体限定且彼此隔离的抽吸腔和注药腔;以及至少一个溶栓单元,每个所述溶栓单元包括注药孔、超声元件模块和抽吸孔,所述注药孔设于所述管体上并将所述注药腔与所述管体的外部连通,所述抽吸孔设于所述管体上并将所述抽吸腔与所述管体的外部连通,所述超声元件模块被保持于所述管体上,所述注药孔和所述抽吸孔分别位于所述超声元件模块的相对两侧,以在所述管体的外侧形成位于所述注药孔与所述抽吸孔之间且位于所述超声元件模块的超声场内的溶栓区域。
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管体的轴向方向上设有一个所述溶栓单元;或者在所述管体的轴向方向上设有多个所述溶栓单元。
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管体的周向方向上设有一个所述溶栓单元;或者在所述管体的周向方向上设有多个所述溶栓单元。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溶栓单元包括一个注药孔、一个抽吸孔和两个超声元件模块;在所述管体的周向方向上,所述注药孔和所述抽吸孔相对设置,两个所述超声元件模块相对设置,且所述注药孔和所述抽吸孔分别位于任意一个所述超声元件模块的相对两侧。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溶栓单元包括多个注药孔、多个抽吸孔和多个超声元件模块;在所述管体的周向方向上,多个所述注药孔和多个所述抽吸孔交替且间隔设置,且任意相邻的一个所述注药孔和一个所述抽吸孔之间设有一个所述超声元件模块。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溶栓单元包括多个注药孔、多个抽吸孔和多个超声元件模块;在所述管体的轴向方向上,多个所述注药孔和多个所述抽吸孔交替且间隔设置,且任意相邻的一个所述注药孔和一个所述抽吸孔之间设有一个所述超声元件模块。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外;所述超声元件模块被保持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所述抽吸腔形成于所述内管内侧;以及所述注药腔形成于所述内管内侧,或形成于所述内管的侧壁中,或形成于所述内管的外侧。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体还包括至少一个支管,所述支管设于所述内管内并与所述内管的侧壁连接,所述支管将所述内管的内腔分隔为位于所述支管内侧的所述注药腔、以及位于所述内管内侧且位于所述支管外侧的抽吸腔。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超声元件模块为沿所述管体的径向极化的超声换能器,所述超声换能器产生的超声波的方向平行于所述管体的径向方向并且朝向所述管体的外部,或者外部及内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超声元件模块为非聚焦式超声换能器。
12、本申请将超声辅助药物溶栓和血栓抽吸两种溶栓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使两种溶栓方法相互促进、彼此相互支持,从而使溶栓效果优于单独超声辅助药物溶栓和单独血栓抽吸的溶栓所产生溶栓效果的总和,能显著提高溶栓效率。
1.一种介入式超声辅助溶栓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