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骨盆加压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700125发布日期:2023-07-06 21:20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骨盆加压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骨盆加压带。


背景技术:

1、骨盆骨折是骨科创伤危重症,早期多伴有休克并发症,快速、有效的抗休克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主要措施。而抗休克就需要有效控制出血,目前最简单无创的方法是骨盆带外固定,目的是缩小骨盆容积,控制出血,提高休克的救治率。

2、申请号为201910060850.3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分体双层式骨盆带,包括可环绕人体骨盆部的带体;带体包括内层带体与外层带体;内层带体与外层带体呈内外层叠连接;在外层带体上设有与人体骨盆部左右两侧骼骨对应的二个固定部;在内层带体的两端之间和外层带体的两端之间设有可拆卸的第一连接结构。通过内层带体和外层带体的层叠连接,形成一体结构,使更加便于佩带,并通过内层带体和外层带体分别对骼骨进行多向加压和调节,增强收缩骨盆作用;同时通过分别设置在内层带体和外层带体上各自独立的第一连接结构,使得内层带体和外层带体在进行佩带时可进行独立调节,极大提高了骨盘带对骨盘的施加作用力的效果。

3、申请号为202110339498.4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骨盆骨折固定带,包括固定带主体、多个气囊、充气加压机构、第一限位带和第二限位带,固定带主体的第一端设有第一连接件,固定带主体的第二端设有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多个气囊间隔设置在固定带主体内;充气加压机构与气囊连接,用于对所述气囊充气加压;第一限位带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带主体的第一端下部,第一限位带的自由端与固定带主体的第二端可拆卸连接;第二限位带的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带主体的第二端下部,第二限位带的自由端与固定带主体的第一端可拆卸连接。

4、现有的骨盆带均为横向环绕骨盆佩戴,固定效果不好,容易在病人起坐活动过程中松脱,临床局限性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骨盆加压带,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前压带、下压带和后压带,所述前压带贴设于下腹部、所述下压带贴设于胯下部、所述后压带贴设于臀部;

2、所述前压带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连接部,所述后压带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侧围带,所述侧围带上设有连接配合部,两个所述侧围带分别从人体两侧的髂骨处绕设至所述下腹部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前压带的两侧通过所述连接配合部和所述连接部连接;

3、所述前压带上设有两个第一充气囊,且两个所述第一充气囊的位置分别对应于人体两侧的髂骨上棘;所述后压带上设有两个第二充气囊和两个第三充气囊,两个所述第二充气囊的位置分别对应于人体两侧的股骨大转子、两个所述第三充气囊的位置分别对应于人体两侧的髂后上棘;

4、所述下压带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根弹力带,所述弹力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压带和所述后压带,所述弹力带未拉伸状态下的长度短于所述下压带的长度。

5、较佳的,所述连接部为母排扣,设于所述前压带远离人体的一侧;所述连接配合部为公排扣,设于所述侧围带靠近人体的一侧;

6、所述母排扣设有多排扣孔,所述公排扣设有多排扣钩,所述扣钩扣合于所述扣孔以实现所述侧围带和所述前压带的连接。

7、较佳的,所述前压带和所述后压带均为双层结构,所述第一充气囊设于所述前压带的双层结构中间,所述第二充气囊和所述第三充气囊设于所述后压带的双层结构中间。

8、较佳的,所述前压带和所述后压带在朝向人体的一侧且在所述第一充气囊、所述第二充气囊和所述第三充气囊处均设有弹性缓冲部。

9、较佳的,所述弹性缓冲部为硅胶泡沫垫。

10、较佳的,所述第一充气囊、所述第二充气囊和所述第三充气囊在远离人体的一侧均设有充气孔;

11、所述前压带和所述后压带在远离人体的一侧且在所述第一充气囊、所述第二充气囊和所述第三充气囊处均设有缺口,且所述缺口位置对应所述充气孔。

12、较佳的,所述前压带、所述下压带、所述后压带和所述侧围带均由弹性小于所述弹力带的弹性布制成。

13、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前压带贴设于下腹部、下压带贴设于胯下部、后压带贴设于臀部,两个侧围带分别从人体两侧的髂骨处绕设至下腹部的两侧与前压带连接,实现了“骑跨式”的佩戴,固定效果好,不易松脱。且还设有弹力带,可适应不同体型的患者,穿戴时可通过弹力带自动调节尺寸大小。

15、2、本实用新型在髂骨上棘、股骨大转子和髂后上棘处均设有充气囊,通过充气囊对多个部位充气加压实现对骨盆施加压力,从而可以更高效的缩小骨盆容积,从而起到止血作用,另外充气加压也可实现更好的固定本可调节骨盆加压带,防止松脱起不到固定骨盆的作用。

16、3、本实用新型连接部为母排扣、连接配合部为公排扣,通过排扣的设计可调节连接长度,适应于不同体型的患者。

17、4、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充气囊、第二充气囊和第三充气囊处均设有弹性缓冲部,使得可以防止髂骨上棘、股骨大转子和髂后上棘处的压力性损伤。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节骨盆加压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前压带、下压带和后压带,所述前压带贴设于下腹部、所述下压带贴设于胯下部、所述后压带贴设于臀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骨盆加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母排扣,设于所述前压带远离人体的一侧;所述连接配合部为公排扣,设于所述侧围带靠近人体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骨盆加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压带和所述后压带均为双层结构,所述第一充气囊设于所述前压带的双层结构中间,所述第二充气囊和所述第三充气囊设于所述后压带的双层结构中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骨盆加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压带和所述后压带在朝向人体的一侧且在所述第一充气囊、所述第二充气囊和所述第三充气囊处均设有弹性缓冲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骨盆加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缓冲部为硅胶泡沫垫。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骨盆加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囊、所述第二充气囊和所述第三充气囊在远离人体的一侧均设有充气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骨盆加压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压带、所述下压带、所述后压带和所述侧围带均由弹性小于所述弹力带的弹性布制成。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骨盆加压带,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前压带、下压带和后压带,前压带贴设于下腹部、下压带贴设于胯下部、后压带贴设于臀部;前压带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连接部,后压带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侧围带,侧围带上设有连接配合部,两个侧围带分别从人体两侧的髂骨处绕设至下腹部的两侧,并分别与前压带的两侧连接;前压带上设有两个第一充气囊,且两个第一充气囊的位置分别对应于人体两侧的髂骨上棘;后压带上设有两个第二充气囊和两个第三充气囊,两个第二充气囊的位置分别对应于人体两侧的股骨大转子、两个第三充气囊的位置分别对应于人体两侧的髂后上棘;下压带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根弹力带,弹力带的两端分别连接前压带和后压带。

技术研发人员:彭维艳,王春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彭维艳
技术研发日:2023011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