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盖组件以及带有该上盖组件的负压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35629发布日期:2023-09-13 22:01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盖组件以及带有该上盖组件的负压微针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美容微针,尤其涉及一种上盖组件以及带有该上盖组件的负压微针。


背景技术:

1、负压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美容方式,它主要是通过负压的原理,使针头刺入到皮下组织内,再利用真空注射仪把有效的药物通过上述针头刺入皮肤内,通过选择注射不同的药物,能够有效地改善皮肤暗黄、痘痘等症状,延缓皮肤的衰老,让爱美者面部皮肤看起来更加年轻化。

2、目前,市面上常用的负压微针的主体结构以及使用方式大致相似,均包括下盖、上盖以及位于上盖和下盖之间的针头组件,该种针头组件一般是通过手动选择上盖以带动针头组件移动,从而使得针头尖端可刺入皮肤内,从而实现注射。但该种负压微针的缺陷在于:采用手动调整的方式不易针头组件的移动距离进行控制,由于出针深度不易控制可能对皮肤造成过度损伤,或是药液不能注入至预定深度,从而达不到美容效果。

3、目前,也有人致力于对上述缺陷进行改进,如文献号为cn21587578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一种针头组件,该种针头组件通过设置避空盒并在该避空盒内设置限位板,以达到统一下针的深度,有效提升美容效果并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该种针头组件的缺陷在于虽然可以控制下针深度,但调节精度较差,不能根据不同人群的肤质状况对出针长度进行精确调整。同时,文献号为cn 217339624 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也公开了一种精准调节型注射针,该精准调节型注射针通过设置伞齿轮组以达到精准控制针头移动距离的目的,但上述精准调节型注射针的缺陷在于结构复杂,可靠性不强。因此,现有技术中仍需一种简便、可靠且能够对出针深度进行多级调节的负压微针。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盖组件以及带有该上盖组件的负压微针,所述上盖组件以及带有该上盖组件的负压微针可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负压微针存在的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盖组件,包括:

4、平部,其内侧设有与所述平部螺纹配合的驱动轴;

5、沿部,环绕所述平部的周缘设置并相对于所述平部向下延伸;

6、针座组件,所述针座组件包括内针座以及固定连接至所述内针座的若干针头,所述内针座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所述驱动轴的底端;

7、至少两个旋转角度指示件,设于所述平部的上表面并用于指示所述平部的转动角度。

8、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组件于所述平部上沿所述平部的周向方向间隔均匀地设有若干凸起,所述旋转角度指示件设于所述凸起的顶面。

9、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角度指示件共设有四组且以所述驱动轴为圆心间隔均匀地分布。

10、进一步地,所述内针座包括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固定连接至所述驱动轴的底端,所述第二座体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座体的底端,且所述第二座体上还开设有若干呈规则阵列分布的针孔,所述针头插接于所述针孔内。

11、进一步地,所述针座组件还包括外针座,所述外针座的顶端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座体以及第二座体均被装配至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外针座于所述安装槽的底面还设有若干可供所述针头穿出的装配通孔。

12、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的底面与第二座体的底面之间形成有注胶间隙,所述注胶间隙可供注入粘接剂,从而可通过所述粘接剂实现对外针座和内针座的连接,同时,对针头进行固定。

13、进一步地,所述沿部的外侧面设有防滑纹路。

14、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负压微针,所述负压微针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驱动轴的周向转动,以使得该平部在转动时可带动所述驱动轴进行升降。

15、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为下盖组件且其内部形成纵向通道,所述内针座滑动安装于所述纵向通道内。

16、进一步地,所述下盖组件在所述纵向通道的内部还设有水平分隔件,所述水平分隔件上开设有可供注射针头穿过的出针通道。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上盖组件通过在平部上设置驱动轴,并将针座组件固定连接至所述驱动轴,从而可通过该平部的转动带动该驱动轴驱动所述针座组件上下移动,且平部的转动角度与针座组件的移动距离成正相关,此外,还通过在该平部的上表面设置多个旋转角度指示件,以使得该平部在转动时的转动角度易于观测,从而便于对该针座组件的移动距离进行简单、准确地控制。

19、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负压微针,通过设置与上盖组件匹配的下盖组件,通过下盖组件对驱动轴的周向转动进行限制,该负压微针结构设计合理,易于加工,便于对针座组件的移动距离进行控制,且调节方式简单、可靠。



技术特征:

1.一种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针座(21)包括第一座体(211)和第二座体(212),所述第一座体(211)固定连接至所述驱动轴(111)的底端,所述第二座体(212)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座体(211),且所述第二座体(212)上还开设有若干呈规则阵列分布的针孔(212a),所述针头(213)插接于所述针孔(212a)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组件还包括外针座(22),所述外针座(22)的顶端设有安装槽(222),所述第一座体(211)以及第二座体(212)均被装配至所述安装槽(222)内,所述外针座(22)于所述安装槽(222)的底面还设有若干可供所述针头(213)穿出的装配通孔(22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沿部(12)的外侧面设有防滑纹路。

5.一种负压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上盖组件,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驱动轴(111)的周向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负压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下盖组件(41)且其内部形成纵向通道(41a),所述内针座(21)滑动安装于所述纵向通道(41a)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负压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组件(41)在所述纵向通道(41a)的内部还设有水平分隔件(42),所述水平分隔件(42)上开设有可供注射针头(213)穿过的出针通道(421)。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美容微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盖组件以及带有该上盖组件的负压微针,上述上盖组件以及负压微针通过在平部上设置与所述平部螺纹连接的驱动轴,并将针座组件固定连接至上述驱动轴,从而可通过该平部的转动带动该驱动轴驱动所述针座组件上下移动,且平部的转动角度与针座组件的移动距离成正相关,此外,还通过在该平部的上表面设置多个旋转角度指示件,以使得该平部在转动时的转动角度易于观测,从而便于对该针座组件的移动距离进行简单、准确地控制。

技术研发人员:吴昌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吴昌东
技术研发日:20230112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