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

文档序号:35516003发布日期:2023-09-20 22:29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是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


背景技术:

1、目前,做完下肢骨科手术后的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床上疗养后,还需要通过运动来锻炼下肢的肌肉和骨骼,加速术后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目前下肢骨折,前期一般是利用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利用助行器使下肢无力行走的患者,以手臂部分或完全的力量支撑身体重量,从而站立和行走,这样能够避免患腿的不当负重,增加患者的活动能力,避免肌肉萎缩。

2、而传统的助行器存在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助行效果差的问题,通常都是患者通过手部握住助行器的两侧进行行走,每行走一步时需要将助行器提起往前挪一步然后再继续行走,不仅对患者的手臂力量具有要求,还对患者的腿部产生了负担,从而使得患者更加劳累,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另外,现有的助行器稳定性差,安全性差,不利于患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机构平行分布,且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之间设置有活动连接的座椅;

4、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底部支撑架以及与底部支撑架顶端滑动连接的活动架,所述活动架一侧设置有腋下支撑机构;其中,

5、所述底部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腿及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一支撑腿及第二支撑腿顶端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撑腿底部一侧设置有移动轮,所述第二支撑腿底部设置有防滑支撑垫,所述移动轮及防滑支撑垫的底部均与地面接触;

6、所述活动架为“u”型结构,且所述活动架的内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与连接板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机构。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撑腿与第二支撑腿之间呈“八”字型结构,且所述第一支撑腿与第二支撑腿顶端内均设置有滑腔,所述活动架的两个竖直部位与第一支撑腿及第二支撑腿的倾斜角度相等,且所述活动架的两个竖直部位分别与第一支撑腿及第二支撑腿的滑腔滑动连接,由于第一支撑腿与第二支撑腿之间呈“八”字型结构,因此当患者依靠该装置站立时更加稳固,不会发生滑动的现象,提高了稳定性。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螺柱及螺纹筒,所述螺柱底部与连接板上表面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所述螺纹筒顶端通过轴承与支撑板底部中间部位转动连接,且所述螺纹筒底部与螺柱顶端之间螺纹连接,所述螺纹筒的表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转动连接有顶丝,所述顶丝的端部与螺柱的表面接触,通过转动螺纹筒,由于螺纹筒与螺柱螺纹连接,并在活动架与第一支撑腿及第二支撑腿之间的配合下,便于对活动架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该装置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高度进行高度的调节,灵活性强,适于多种不同高度人群进行使用,且调节方便,并在顶丝的作用下,便于对螺纹筒进行锁紧固定,可以有效防止螺纹筒松动的现象发生,更加牢固。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腋下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由竖直段与倾斜段构成,且所述支撑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平行分布,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腋下支撑垫,通过支撑杆及腋下支撑垫之间的配合,患者使用时,可使得腋下支撑垫撑住其两腋窝,从而均匀地将患者的重量分散至该助行器四周,使其行走更加方便和稳定。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座椅底部设置有坐垫,所述坐垫的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椭圆形的开口,所述座椅顶端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臂,两个所述连接臂相互远离一侧均设置有滑块,两个所述连接板相对一侧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通过座椅及坐垫之间的配合,当患者较累时,可将座椅移动至两个支撑机构之间,此时患者便可坐在坐垫上休息,在重力作用以及防滑支撑垫的作用下,使得该助行器不会发生移动的现象,同时,在椭圆形的开口的作用下,患者可坐在坐垫上进行大小便,非常实用。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前后两侧均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滑槽相连通,所述滑块的上表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滑块与连接板之间通过锁紧螺栓固定连接,通过通孔、螺纹孔及锁紧螺栓之间的配合,便于对座椅进行锁紧固定。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杆及腋下支撑垫之间的配合,患者使用时,可使得腋下支撑垫撑住其两腋窝,从而均匀地将患者的重量分散至该助行器四周,使其行走更加方便和稳定,行走时,使得第二支撑腿底部的防滑支撑垫与地面分离,在移动轮的作用下,使得患者可推动该助行器进行移动,从而减轻了患者腿部的负担,不仅使得患者得到了锻炼,还对患者的腿部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避免患者每行走一步需要将助行器提起的现象发生,更加省力,从而更加有利于患者进行行走锻炼,从而更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14、2、在高度调节机构的作用下,通过转动螺纹筒,由于螺纹筒与螺柱螺纹连接,并在活动架与第一支撑腿及第二支撑腿之间的配合下,便于对活动架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该装置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高度进行高度的调节,灵活性强,适于多种不同高度人群进行使用,且调节方便,并在顶丝的作用下,便于对螺纹筒进行锁紧固定,可以有效防止螺纹筒松动的现象发生,更加牢固。

15、3、由于第一支撑腿与第二支撑腿之间呈“八”字型结构,因此当患者依靠该装置站立时更加稳固,不会发生滑动的现象,提高了稳定性,通过座椅及坐垫之间的配合,当患者较累时,可将座椅移动至两个支撑机构之间,此时患者便可坐在坐垫上休息,在重力作用以及防滑支撑垫的作用下,使得该助行器不会发生移动的现象,同时,在椭圆形的开口的作用下,患者可坐在坐垫上进行大小便,非常实用。



技术特征:

1.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包括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机构平行分布,且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之间设置有活动连接的座椅(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腿(1)与第二支撑腿(2)之间呈“八”字型结构,且所述第一支撑腿(1)与第二支撑腿(2)顶端内均设置有滑腔,所述活动架(6)的两个竖直部位与第一支撑腿(1)及第二支撑腿(2)的倾斜角度相等,且所述活动架(6)的两个竖直部位分别与第一支撑腿(1)及第二支撑腿(2)的滑腔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7)包括螺柱(14)及螺纹筒(15),所述螺柱(14)底部与连接板(5)上表面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所述螺纹筒(15)顶端通过轴承与支撑板(8)底部中间部位转动连接,且所述螺纹筒(15)底部与螺柱(14)顶端之间螺纹连接,所述螺纹筒(15)的表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转动连接有顶丝(16),所述顶丝(16)的端部与螺柱(14)的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腋下支撑机构包括支撑杆(9),所述支撑杆(9)由竖直段与倾斜段构成,且所述支撑杆(9)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杆(9)平行分布,所述支撑杆(9)的底部与支撑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9)的顶端设置有腋下支撑垫(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11)底部设置有坐垫(18),所述坐垫(18)的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椭圆形的开口(19),所述座椅(11)顶端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臂(12),两个所述连接臂(12)相互远离一侧均设置有滑块(20),两个所述连接板(5)相对一侧设置有滑槽(13),所述滑块(20)与滑槽(13)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5)的上表面前后两侧均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滑槽(13)相连通,所述滑块(20)的上表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滑块(20)与连接板(5)之间通过锁紧螺栓(17)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利于骨科术后康复的助行器,包括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机构平行分布,且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之间设置有活动连接的座椅;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底部支撑架以及与底部支撑架顶端滑动连接的活动架,所述活动架一侧设置有腋下支撑机构;其中,所述底部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腿及第二支撑腿,本技术通过支撑杆及腋下支撑垫之间的配合,患者使用时,可使得腋下支撑垫撑住其两腋窝,从而均匀地将患者的重量分散至该助行器四周,使其行走更加方便和稳定,行走时,使得第二支撑腿底部的防滑支撑垫与地面分离,在移动轮的作用下,使得患者可推动该助行器进行移动,从而减轻了患者腿部的负担。

技术研发人员:王宇杰,狄一鸣,李一双,张雨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兰州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220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