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48011发布日期:2023-11-06 22:20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体外灌注,具体涉及一种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


背景技术:

1、tandemheart系统是一种短期左心房-主动脉型辅助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房间隔穿刺,将导管放置至左心房,轴流泵将血液从左心房抽吸出来后,再回输至主动脉,达到心脏辅助的作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项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可代替心肺功能,为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稳定的循环血量,及时有效地恢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赢得时间和机会。上面这两种系统主要利用动静脉插管与患者的血管连接,将患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动脉插管送入患者的动脉系统,为心肺衰竭患者的组织器官提供稳定的循环血量。

2、无论是tandemheart还是ecmo,管路、泵内都会存在气泡,一方面这些气泡的存在会使造成气阻,阻碍血液的流动,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气泡如果进入人体血管内会随着血流进入心脏导致出现大量血沫,然后引起体积变大,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的缺氧、缺血,进入心脏冠状动脉可阻塞冠脉循环,导致严重的心功能障碍,最终可引起急性的心衰导致死亡。因此泵在接入动静脉插管之前需要利用预充液对管路、泵、氧合器进行灌注、排出气泡,以及管路和徐泵中残留的微粒、消毒剂,减少微炎症反应。现有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就是将装有预充液的预充袋安装在铁架台上,然后预充袋上向下延伸有两根管路并分别于泵两侧的管路相连,但是铁架台占用空间大,且预充袋与铁架台的安装也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不利于争分夺秒的术前准备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快且结构简单的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设置有灌注液池,灌注液池的池壁上设置有分别与泵两侧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插接的第一插口和第二插口。

3、所述的第一插口设置在灌注液池临近底部的池壁上,第二插口设置在灌注液池临近底部的池壁上且第二插口高于灌注液液面设置。

4、第一插口和第二插口内均设置有胶管塞,自然状态下,胶管塞闭合隔绝灌注液池内外,进液管/出液管穿过胶管塞时,灌注液池与进液管/出液管连通。

5、第一插口和第二插口分置于灌注液池相异侧的池壁上。

6、灌注液池的池口处设置有池盖,池盖上开设有排气孔。

7、底座和灌注液池为一体式结构,且底座为立方体状或下宽上窄的锥柱状。

8、上述方案中,使用时,直接将底座放在操作台上,由于灌注液池距离操作台有一定的高度,利用重力进行快速地、可重复地灌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无需设置铁架台,也无需预充袋与铁架台的安装操作,从而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步骤,节约了灌注时间,提高排气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1),底座(11)的顶部设置有灌注液池(12),灌注液池(12)的池壁上设置有分别与泵(c)两侧的进液管(a)和出液管(b)插接的第一插口(121)和第二插口(1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插口(121)设置在灌注液池(12)临近底部的池壁上,第二插口(122)设置在灌注液池(12)临近底部的池壁上且第二插口(122)高于灌注液液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插口(121)和第二插口(122)内均设置有胶管塞,自然状态下,胶管塞闭合隔绝灌注液池(12)内外,进液管(a)/出液管(b)穿过胶管塞时,灌注液池(12)与进液管(a)/出液管(b)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插口(121)和第二插口(122)分置于灌注液池(12)相异侧的池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灌注液池(12)的池口处设置有池盖(13),池盖(13)上开设有排气孔(13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11)和灌注液池(12)为一体式结构,且底座(11)为立方体状或下宽上窄的锥柱状。


技术总结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快且结构简单的体外循环系统的快速无菌灌注装置,底座的顶部设置有灌注液池,灌注液池的池壁上设置有分别与泵两侧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插接的第一插口和第二插口。使用时,直接将底座放在操作台上,由于灌注液池距离操作台有一定的高度,利用重力进行快速地、可重复地灌注。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无需设置铁架台,也无需预充袋与铁架台的安装操作,从而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步骤,节约了灌注时间,提高排气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余洪龙,解尧,冯雪峰,陈宏凯,刘欢,李剑,管俊汉,解启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1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