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21506发布日期:2023-09-04 09:08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


背景技术:

1、引流管是利用虹吸或负压吸引原理,放置在人体手术区或体腔(如胸腔、腹腔等)并经过皮肤切口穿出体外,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渗出血液、组织液及其他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液体淤积导致术后感染。引流管是体内引流常用的医疗器械,例如:用于心、肺、食管、纵隔等相关疾病开胸术后,其一端留置于胸腔内,另一端伸出体外并连接引流瓶,持续排出胸腔内的气体、液体,减少积液、积气对胸腔的损伤,是治疗胸腔积气、积液的有效方法。

2、现在市场上常见的一次性使用的引流管大多为圆管,在对患者进行体腔引流插管时,容易造成患者伤口被撑大,导致患者十分疼痛,且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其使用过程中患者的体验感也很差,甚至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患者由于严重不适感而主动拔管的现象。

3、另外,引流管在插入体腔时经常会出现弯折,传统圆管状的引流管在弯折处由于管壁向内凹陷,其管内的流通面积变化很大,造成积气、积液引流不通畅,当其弯折角度较大时,还会造成管内流通通道被完全封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折成死弯,这种情况是十分危险的,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二次痛苦,还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而且,不仅仅是插入患者体腔内的引流管部分会出现这种情况,露在患者体外与引流瓶相连通的引流管部分,有时也会在病人变换体位时,可能出现上述的弯折情况,而造成引流管不通畅。

4、所以,需要对现有引流管进行改进,以解决其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采用长圆形截面的扁式管体设计,在插入患者体腔的过程中,可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且扁式管体在弯折时,管内流通面积变化不大,对其引流效果影响较小,扁式管体也不易被折成死弯,可有效防止管内堵塞的情况发生。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所述引流管本体为一体成型的软管,所述引流管本体包括两个平面侧壁和两个弧形侧壁,两个所述平面侧壁相对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两个所述弧形侧壁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平面侧壁的两端,各所述弧形侧壁均向远离所述引流管本体的方向凸出,各所述弧形侧壁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平面侧壁的对应端光滑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平面侧壁的对应端光滑连接,使所述弧形侧壁和所述平面侧壁连接而成的所述引流管本体的截面呈长圆形,靠近所述引流管本体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

3、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通孔开设于两个所述平面侧壁上,且每个平面侧壁上开设的通孔均沿所述引流管本体的长度方向等距分布。

4、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其中一个所述平面侧壁上的通孔共开设有6个,另一个所述平面侧壁上的通孔共开设有7个,且两个侧壁上所开设的通孔沿所述引流管本体的长度方向相互一一交错设置。

5、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弧形侧壁的弧形顶点的壁厚大于其弧形两端的壁厚。

6、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引流管本体具有多个型号可选,多个型号分别为fr28、fr24、fr20和fr16,各型号的所述引流管本体长度均为600±5mm,所述平面侧壁的壁厚c均为0.9±0. 15mm,所述弧形侧壁的弧形顶点的壁厚d均为1.3±0. 15mm。

7、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 fr28型号的所述引流管本体中,两个所述平面侧壁的外壁距离a为5.6±0.2mm,两个所述弧形侧壁的外壁距离b为11.2±0. 3mm,所述引流管本体中通孔的孔径e为φ4.6±0. 15mm,相对所述平面侧壁上的相邻通孔的孔距f均为9.2±2mm。

8、fr24型号的所述引流管本体中,两个所述平面侧壁的外壁距离a为4.8±0.2mm,两个所述弧形侧壁的外壁距离b为9.6±0. 3mm,所述引流管本体中通孔的孔径e为φ4±0.15mm,相对所述平面侧壁上的相邻通孔的孔距f均为8±2mm。

9、fr20型号的所述引流管本体中,两个所述平面侧壁的外壁距离a为4±0.2mm,两个所述弧形侧壁的外壁距离b为8±0. 3mm,所述引流管本体中通孔的孔径e为φ3±0. 15mm,相对所述平面侧壁上的相邻通孔的孔距f均为6±2mm。

10、fr16型号的所述引流管本体中,两个所述平面侧壁的外壁距离a为3.2±0.2mm,两个所述弧形侧壁的外壁距离b为6.4±0. 3mm,所述引流管本体中通孔的孔径e为φ2.5±0.15mm,相对所述平面侧壁上的相邻通孔的孔距f均为5±2mm。

11、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距离所述引流管本体端面最近的通孔与所述引流管本体端面的距离等于1倍孔距f。

12、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引流管本体的材质为医用pvc材料。

13、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引流管本体远离所述通孔的一端一体连接有用于与外部引流瓶相连接的转接头。

14、采用上述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5、1、通过将引流管本体设计呈长圆形截面的扁式管体,相对于传统的圆形引流管来说,引流管本体在插入患者体腔的过程中,平面侧壁更容易顺着切口插入,可以有效减少管体穿插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另外,在流通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扁式引流管的两平面侧壁之间的距离小于圆形引流管的直径,其在患者手术切口处所撑开的伤口更小,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16、2、引流管本体的弧形侧壁比平面侧壁的抗弯折能力更强,所以当扁式引流管发生弯折时,通常其平面侧壁呈对折状态。但是,弧形侧壁能够对弯折位置两侧的平面侧壁起到支撑作用,使引流管本体弯折角度不会太大,且在弧形侧壁的支撑下,两个平行设置的平面侧壁即使在弯折状态下也能保持一定间隙,保留管体内的流通空间。这样,在发生弯折时就不容易形成死弯,可有效防止由于弯折而造成的管内流通通道被封闭的情况发生,保证引流液在管体弯折状态下继续能流出到引流瓶中,不至于造成危险。

17、3、当扁式引流管发生弯折时,相比于圆形引流管的圆管侧壁,平面侧壁弯折时的形变更小,向管体内部凹陷的幅度也更小,所以扁式引流管弯折处的管内流通面积变化相对较小,减小了由于管体弯折而对其引流效果造成的影响。



技术特征:

1.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本体(1),所述引流管本体(1)为一体成型的软管,所述引流管本体(1)包括两个平面侧壁(110)和两个弧形侧壁(120),两个所述平面侧壁(110)相对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两个所述弧形侧壁(120)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平面侧壁(110)的两端,各所述弧形侧壁(120)均向远离所述引流管本体(1)的方向凸出,且各所述弧形侧壁(120)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平面侧壁(110)的对应端光滑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平面侧壁(110)的对应端光滑连接,所述弧形侧壁(120)和所述平面侧壁(110)连接而成的所述引流管本体的截面呈长圆形,靠近所述引流管本体(1)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30)开设于两个所述平面侧壁(110)上,且每个平面侧壁(110)上开设的通孔(130)均沿所述引流管本体(1)的长度方向等距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平面侧壁(110)上的通孔(130)共开设有6个,另一个所述平面侧壁(110)上的通孔(130)共开设有7个,且两个侧壁上所开设的通孔(130)沿所述引流管本体(1)的长度方向相互一一交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侧壁(120)弧形顶点的壁厚大于其弧形两端的壁厚。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本体(1)长度为600±5mm,所述平面侧壁(110)的壁厚c为0.9±0.15mm,所述弧形侧壁(120)的弧形顶点的壁厚d为1.3±0.1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本体(1)中,两个所述平面侧壁(110)的外壁距离a为5.6±0.2mm,两个所述弧形侧壁(120)的外壁距离b为11.2±0.3mm,所述引流管本体(1)中通孔(130)的孔径e为φ4.6±0.15mm,相对所述平面侧壁(110)上的相邻通孔(130)的孔距f均为9.2±2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距离所述引流管本体(1)端面最近的所述通孔(130)与所述引流管本体(1)端面的距离等于1倍孔距f。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本体(1)的材质为医用pvc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本体(1)远离所述通孔(130)的一端一体连接有用于与外部引流瓶相连接的转接头(2)。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次性使用扁式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引流管本体为一体成型的软管,引流管本体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平面侧壁和两个在平面侧壁两端相对设置的弧形侧壁,两个弧形侧壁的两端分别与一个平面侧壁的对应端光滑连接,使引流管本体的截面呈长圆形,靠近引流管本体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本技术采用长圆形截面的扁式引流管设计,使引流管本体在插入患者体腔的过程中,可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且扁式引流管在弯折时,管内流通面积变化不大,不影响其引流效果,扁式引流管也不易被折成死弯,可有效防止管内堵塞的情况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何明,赵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三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8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