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导管堵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31857发布日期:2023-08-05 18:57阅读:40来源:国知局
气管导管堵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用辅助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气管导管进行堵管的气管导管堵管装置。


背景技术:

1、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方法,患者喉部阻塞或下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全身情况好转后,即可考虑拔出气管导管,在拔管前需间断堵管(即:取出气管导管前需要测试患者取出气管导管后是否能正常呼吸,采用的方法是对气管导管进行封堵,先封堵小部分通气面积,然后慢慢增大封堵面积直至完全封堵),直至完全堵管观察24-48小时后,患者无明显不适方可拔管,目前,临床上无统一的堵管装置,堵管多采用胶布缠绕多根棉棒制作成锥形进行堵管,此种方法存在如下技术问题:(1)堵管装置粗细不好控制,如制作成品过细,有坠入气管内导致窒息的危险,制作成品过粗,装置不易拔出,甚至无法进行堵管;(2)需人工制作,外观不美观且费时费力:(3)制作过程中易致污染;(4)制作成品无法进行清洗消毒。由于存在诸多的上述缺陷,因此涉及了专用的气管封堵装置,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14970640u,公开了一种气管堵管装置,该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但是,随着在临床上的使用,发现该气管堵管装置只存在完全封堵和完全打开的状态,无法实现逐渐增大封堵面积来进行通气面积逐渐减小的测试标准,这非常不利于准确的评估患者取出气管导管后是否能正常呼吸。

2、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快捷方便的操作使得实现逐渐增大封堵面积来进行通气面积逐渐减小的测试标准的需求的气管导管堵管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气管导管堵管装置,该气管导管堵管装置通过简单的结构及快捷方便的操作使得实现逐渐增大封堵面积来进行通气面积逐渐减小的测试标准的需求。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管导管堵管装置,其包括筒体、旋转手柄及调节片,所述筒体呈圆管状的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形成功能腔,所述筒体呈横向设置,所述筒体的左端封闭,所述筒体的右端开口;所述旋转手柄的左端呈可转动且密封的塞于所述筒体的开口中,所述旋转手柄的右端凸伸出所述筒体;所述筒体的中段的下侧向下凸伸出与所述功能腔连通的用于套接于气管导管上的连接管;所述筒体的上侧开设有与所述功能腔连通的调节气口;所述调节片与所述筒体的内壁弧度一致,所述调节片的右端与所述旋转手柄的左端固定连接并使所述调节片紧贴所述筒体的内壁,所述调节片的长度自所述筒体的开口延伸超过所述调节气口,所述调节片的弧形宽度大于所述调节气口的最大宽度;所述旋转手柄的转动同步的带动所述调节片紧贴于所述筒体的内壁转动,所述旋转手柄的转动使所述调节片逐渐对所述调节气口进行部分遮挡直至全部遮挡;所述调节片对所述调节气口的任意遮挡及不遮挡均不会对所述连接管进行任何遮挡。

3、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片的长度自筒体的开口延伸超过调节气口,调节片的弧形宽度大于调节气口的最大宽度,调节片与筒体的内壁弧度一致;并且旋转手柄的转动同步的带动调节片紧贴于筒体的内壁转动;同时,调节片对调节气口的任意遮挡(即封堵)及不遮挡均不会对所述连接管进行任何遮挡。因此,本实用新型使用前,通过转动旋转手柄使得调节片不对调节气口进行任何遮挡(即:调节片与调节气口完全错位),从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初始状态。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初始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管呈密封的套接于患者身上的气管导管上,朝使调节片逐渐靠近调节气口的方向转动旋转手柄,通过转动旋转手柄使得调节片逐渐靠近调节气口,并逐渐增大对调节气口的遮挡,直到最后调节片完全对调节气口进行遮挡,实现对气管导管先封堵小部分通气面积,然后慢慢增大封堵面积直至完全封堵的测试需求。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气管导管堵管装置不仅结构简单,而且通过简单的结构及快捷方便的操作即可实现逐渐增大封堵面积来进行通气面积逐渐减小的测试标准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逐渐增大封堵面积及通气面积的逐渐减小中的逐渐是指分阶段的进行;如以渐增大封堵面积为例进行说明,可以将封堵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封堵四分之一面积、封堵四分之二面积、封堵四分之三面积及完全封堵;当然也可按照其它阶段和封堵比例进行逐渐增大封堵面积的实施方式进行。

4、较佳地,本实用新型气管导管堵管装置的所述筒体与所述连接管形成t字形结构。

5、较佳地,本实用新型气管导管堵管装置的所述调节气口正对所述连接管。

6、较佳地,本实用新型气管导管堵管装置的所述筒体的左端向外凸伸出吸氧端口,所述吸氧端口内置有可拆卸的密封塞。当患者需要吸氧时,通过拆卸下密封塞然后将外界供氧设备的输氧管与本实用新型的吸氧端口进行对接,同时转动旋转手柄使得调节片完全遮挡住调节气口,使得供氧设备的氧气通过输氧管经吸氧端口进入到功能腔内,进入到功能腔的氧气再经过连接管而进入到气管导管内从而传入患者肺部,为患者提供氧气。由此可见,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当患者需要氧气时,直接可将外界供氧设备的输氧管与本实用新型对接即可完成为患者快捷高效的提供氧气,结构简单且操作快捷方便。

7、较佳地,本实用新型气管导管堵管装置的所述筒体的下侧向下凸伸出吸痰端口,所述吸痰端口内置有可拆卸的密封塞。当患者需要吸痰时,通过拆卸下密封塞然后将外界吸痰设备的吸痰管从吸痰端口插入功能腔并从调节气口穿出到达患者的积痰液处,从而对患者的积痰液进行吸痰处理。由此可见,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当患者需要吸痰时,直接可将外界吸痰设备的吸痰管穿过本实用新型而之间到达患者的积痰液处进行吸痰处理,无需拆卸本实用新型即可进行吸痰处理,结构简单且操作快捷方便。



技术特征:

1.一种气管导管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旋转手柄及调节片,所述筒体呈圆管状的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形成功能腔,所述筒体呈横向设置,所述筒体的左端封闭,所述筒体的右端开口;所述旋转手柄的左端呈可转动且密封的塞于所述筒体的开口中,所述旋转手柄的右端凸伸出所述筒体;所述筒体的中段的下侧向下凸伸出与所述功能腔连通的用于套接于气管导管上的连接管;所述筒体的上侧开设有与所述功能腔连通的调节气口;所述调节片与所述筒体的内壁弧度一致,所述调节片的右端与所述旋转手柄的左端固定连接并使所述调节片紧贴所述筒体的内壁,所述调节片的长度自所述筒体的开口延伸超过所述调节气口,所述调节片的弧形宽度大于所述调节气口的最大宽度;所述旋转手柄的转动同步的带动所述调节片紧贴于所述筒体的内壁转动,所述旋转手柄的转动使所述调节片逐渐对所述调节气口进行部分遮挡直至全部遮挡;所述调节片对所述调节气口的任意遮挡及不遮挡均不会对所述连接管进行任何遮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与所述连接管形成t字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气口正对所述连接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左端向外凸伸出吸氧端口,所述吸氧端口内置有可拆卸的密封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下侧向下凸伸出吸痰端口,所述吸痰端口内置有可拆卸的密封塞。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气管导管堵管装置,其包括筒体、旋转手柄及调节片,筒体呈圆管状的中空结构,筒体的左端封闭及右端开口;旋转手柄的左端塞于筒体的开口中,右端凸伸出筒体;筒体向下凸伸出用于套接于气管导管上的连接管;筒体的上侧开设有与调节气口;调节片与旋转手柄固定连接,调节片的长度自筒体的开口延伸超过调节气口,调节片的弧形宽度大于调节气口的最大宽度;旋转手柄的转动同步的带动调节片紧贴于筒体的内壁转动,旋转手柄的转动使调节片逐渐对所述调节气口进行部分遮挡直至全部遮挡。由此可见,本技术通过简单的结构及快捷方便的操作使得实现逐渐增大封堵面积来进行通气面积逐渐减小的测试标准的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卢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东华医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3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