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制动装置

文档序号:35824614发布日期:2023-10-22 10:57阅读:34来源:国知局
颈部制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颈部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1、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8.2%。临床中的治疗方案以外科手术为主,由于肿瘤具有广泛的侵袭性,外科手术切除会有较大的组织缺损,因此需要同期开展远端组织游离移植到组织缺损处进行修复重建。皮瓣移植修复重建手术,受区与供区相连的部分为蒂部(其内常只1~2条中小动脉供血、2~4条静脉回流),供皮区其他面及深面均与移植皮瓣分离,侧支循环未建立,需要由蒂部为移植的皮瓣提供血运营养。因此,术后为保证皮瓣血管蒂通畅,避免血管蒂扭曲、受压或折叠等情况发生,需要对肩部以上进行体位制动。目前制动方法以在患者头部两侧头部放置折叠的毛巾、沙袋或盐袋为主。但使用毛巾、沙袋或盐袋制动,存在制动方向不精准、维持时间短、易发生位置改变等,此类问题在夜间患者及家属睡眠时尤为突出。而制动不良会使血管扭曲、折叠,进而影响皮瓣血液供应,导致血管危象,导致二次手术、皮瓣坏死等,使患者费用增加,生存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颈部制动装置。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颈部制动装置,包括头部支撑,颈部支撑杆,头部固定装置,角度调节装置;所述头部支撑为倒u形结构,所述头部支撑两个竖直杆设置在患者两侧肩部,所述头部支撑弧形与头顶相贴合,两个所述颈部支撑杆均为伸缩杆且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头部支撑竖直杆下部内侧面并对应设置,两个所述颈部支撑杆前端分别设置颈托,所述颈托为向内凹陷的弧形,两个所述头部固定装置包括伸缩杆、固定盘,两个所述伸缩杆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头部支撑竖直杆上部内侧面,两个所述固定盘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伸缩杆前端且通过万向球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盘均为吸盘结构,所述头部支撑前方设置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两端通过锁扣设置在所述头部支撑竖直杆上且可拆卸,所述弧形板上设置可在弧形板上滑动的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前端设置下巴托。

4、优选的,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包括t形滑轨、滑槽、旋转装置,所述t形滑轨设置在所述弧形板上,所述滑槽穿透所述弧形板并设置在所述t形滑轨下方,所述旋转装置为横置的钩型结构所述旋转装置短边一端固定设置滑块且所述滑块与所述t形滑轨相匹配,所述旋转装置长边穿过所述滑槽且上方固定设置下巴托,所述下巴托为弧形结构。

5、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长边内部设置移动槽,所述移动槽内设置移动杆,所述移动杆与所述移动槽尺寸相匹配,所述移动杆一侧为滑齿,所述旋转装置一侧穿透设置转齿且转齿通过转轴固定在所述旋转装置一侧,所述滑齿与所述转齿相匹配。

6、优选的,所述弧形板上设置对应所述角度调节装置的滑动角度。

7、优选的,所述头部支撑两竖直杆间距大于人头部宽度小于人肩部宽度,一般为30cm到40cm。

8、优选的,所述下巴托,固定盘,颈托下层均为硬质材质,上层均为软性材质。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0、1.两个头部固定装置对患者颈部的制动长时间有效且不会因患者颈部转动而发生位置改变;

11、2.通过旋转装置能对患者颈部的制动有较为精准的限制。



技术特征:

1.颈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头部支撑(1),颈部支撑杆(2),头部固定装置(3),角度调节装置(4);所述头部支撑(1)为倒u形结构,所述头部支撑(1)两个竖直杆设置在患者两侧肩部,所述头部支撑(1)弧形与头顶相贴合;两个所述颈部支撑杆(2)均为伸缩杆且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头部支撑(1)竖直杆下部内侧面并对应设置,两个所述颈部支撑杆(2)前端分别设置颈托(21),所述颈托(21)为向内凹陷的弧形;两个所述头部固定装置(3)包括伸缩杆(31)、固定盘(32),两个所述伸缩杆(31)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头部支撑(1)竖直杆上部内侧面,两个所述固定盘(32)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伸缩杆(31)前端且通过万向球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盘(32)均为吸盘结构,所述头部支撑(1)前方设置弧形板(5),所述弧形板(5)两端通过锁扣设置在所述头部支撑(1)竖直杆上且可拆卸,所述弧形板(5)上设置可在弧形板(5)上滑动的角度调节装置(4),所述角度调节装置(4)前端设置下巴托(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装置(4)包括t形滑轨(41)、滑槽(42)、旋转装置(43),所述t形滑轨(41)设置在所述弧形板(5)上,所述滑槽(42)穿透所述弧形板(5)并设置在所述t形滑轨(41)下方,所述旋转装置(43)为横置的钩型结构,所述旋转装置(43)短边一端固定设置滑块(44)且所述滑块(44)与所述t形滑轨(41)相匹配,所述旋转装置(43)长边穿过所述滑槽(42)且上方固定设置下巴托(6),所述下巴托(6)为弧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颈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43)长边内部设置移动槽(431),所述移动槽(431)内设置移动杆(432),所述移动杆(432)与所述移动槽(431)尺寸相匹配,所述移动杆(432)一侧为滑齿(433),所述旋转装置(43)一侧穿透设置转齿(434)且转齿(434)通过转轴固定在所述旋转装置(43)一侧,所述滑齿(433)与所述转齿(434)相匹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5)上设置对应所述角度调节装置(4)的滑动角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支撑(1)两竖直杆间距大于人头部宽度小于人肩部宽度,一般为30cm到40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颈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巴托(6),固定盘(32),颈托(21)下层均为硬质材质,上层均为软性材质。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颈部制动装置,包括头部支撑,颈部支撑杆,头部固定装置,角度调节装置;头部支撑为倒U形结构,头部支撑两竖直杆设置在患者两侧肩部,头部支撑弧形与头顶相贴合,两个颈部支撑杆分别固定在头部支撑竖直杆下部内侧面并对应设置,两个颈部支撑杆前端分别设置颈托,颈托为向内凹陷的弧形,两个头部固定装置包括伸缩杆、固定盘,两个伸缩杆分别固定设置在头部支撑竖直杆上部内侧面,两个固定盘分别设置在两个伸缩杆前端且通过万向球连接,两个固定盘均为内凹的圆形结构,头部支撑前方设置弧形板,弧形板两端通过锁扣设置在头部支撑竖直杆上且可拆卸,弧形板上设置可在弧形板上滑动的角度调节装置,角度调整装置前端设置下巴托。

技术研发人员:廖习坪,张春谊,吴炜,孙沫逸,张靖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33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