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件

文档序号:36308820发布日期:2023-12-07 11:05阅读:33来源:国知局
导管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管件。


背景技术:

1、冠状动脉球囊导管(即导管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术器械,其起到扩张病变、测量病变长度以及血管成形等作用。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在植入支架前,需留置导管件进行造影,根据导管件两端的不透射线金属标记物的距离,选择合适植入长度的支架完成介入手术。但实际工作中,病变长度往往较长,而导管件两端不透射线金属标记物的距离固定不变,其中,距离根据球囊型号,分别为10mm、15mm或20mm,因此对于长度大于20mm的病变,导管件无法有效测量病变长度。通常情况下,术者往往根据经验对支架长度进行估算,但当血管迂曲或走行弯曲时,估算支架长度所造成的误差较大。如支架长度过长,则植入过多的金属支架,是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如支架长度过短,则病变覆盖不完全,需再次植入支架,增加操作风险和医疗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管件,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导管件无法有效测量病变长度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管件,包括:导管主体,导管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参考标记物;球囊,套设在导管主体的外侧,参考标记物位于球囊的内侧且与球囊的第一端相邻设置;第一副导管,沿导管主体的延伸方向穿设在导管主体内,第一副导管的第一端连接于导管主体的第一端,第一副导管的第一端的口部与导管主体的第一端的口部相连通,第一副导管的第二端贯穿于第一副导管的外壁面;第二副导管,沿导管主体的延伸方向穿设在导管主体内,第二副导管的第一端位于球囊的内侧,第二副导管的第一端为封闭端,第二副导管的第二端贯穿于第一副导管的外壁面,第二副导管的长度大于第一副导管的长度,第二副导管的第二端的口部处设置有基准点;刻度线和移动标记物,刻度线可移动地穿设在第二副导管内,移动标记物设置在刻度线的第一端,且刻度线的第一端与球囊的第二端相邻设置,移动标记物与参考标记物之间形成可测距离,刻度线的第二端从第二副导管的第二端的口部穿出于导管主体外。

3、进一步地,刻度线的第二端上设置有第一止挡环,第一止挡环的直径大于第二副导管的第二端的口部的直径。

4、进一步地,第二副导管内设置有第二止挡环,刻度线可移动地穿过于第二止挡环,刻度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位于第二止挡环的两端外。

5、进一步地,沿第二副导管的轴线方向,第二止挡环的尺寸大于第一止挡环的尺寸。

6、进一步地,第二止挡环过盈连接在第二副导管的内壁上。

7、进一步地,移动标记物可拆卸地连接在刻度线的第一端,参考标记物和移动标记物均为不透射线金属标记物。

8、进一步地,导管件还包括导丝,第一副导管沿导丝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套设在导丝的外侧。

9、进一步地,导管主体的第二端可拆卸的连接有连接接头。

10、进一步地,第一副导管和第二副导管并排设置。

11、进一步地,第二副导管的第一端包裹在第一副导管的外侧。

12、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导管件包括:导管主体、球囊、第一副导管及第二副导管、刻度线及移动标记物。导管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参考标记物。球囊套设在导管主体的外侧,参考标记物位于球囊的内侧且与球囊的第一端相邻设置。第一副导管沿导管主体的延伸方向穿设在导管主体内,第一副导管的第一端连接于导管主体的第一端,第一副导管的第一端的口部与导管主体的第一端的口部相连通,第一副导管的第二端贯穿于第一副导管的外壁面。可以将相关技术中的导丝穿入至第一副导管中。第二副导管沿导管主体的延伸方向穿设在导管主体内,第二副导管的第一端位于球囊的内侧,第二副导管的第一端为封闭端,第二副导管的第二端贯穿于第一副导管的外壁面,第二副导管的长度大于第一副导管的长度,第二副导管的第二端的口部处设置有基准点。刻度线可移动地穿设在第二副导管内,移动标记物设置在刻度线的第一端,且刻度线的第一端与球囊的第二端相邻设置,移动标记物与参考标记物之间形成可测距离,刻度线的第二端从第二副导管的第二端的口部穿出于导管主体外。第二副导管的设置为刻度线和移动标记物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病变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后,将导管件顺着导丝送至病变处,球囊在进行扩张后,打造影剂的同时操作者通过移动球囊将球囊的第一端处的参考标记物置于病变前端相对正常段血管,读取刻度线上与基准点对应的第一刻度值,拉拽刻度线的第二端移动移动标记物,调整可测距离,使移动标记物位置位于病变尾端相对正常段血管,再次造影在射线下确认移动标记物的位置后,再次读取刻度线上与基准点对应的第二刻度值,根据第二刻度值与第一刻度值之间的差值确定病变长度,这样,本申请的导管件能够有效测量病变长度,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导管件无法有效测量病变长度的问题。进而能够确定支架长度,解决了临床上选择支架长度依赖术者经验误差较大,同时因无法准确测量支架长度导致植入支架过长增加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植入支架过短病变覆盖不完全需再次植入支架且增加操作风险和医疗费用等风险。



技术特征:

1.一种导管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刻度线(8)的第二端上设置有第一止挡环(15),所述第一止挡环(15)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副导管(10)的第二端的口部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副导管(10)内设置有第二止挡环(11),所述刻度线(8)可移动地穿过于所述第二止挡环(11),所述刻度线(8)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止挡环(11)的两端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副导管(10)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止挡环(11)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止挡环(15)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挡环(11)过盈连接在所述第二副导管(10)的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标记物(7)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刻度线(8)的第一端,所述参考标记物(3)和所述移动标记物(7)均为不透射线金属标记物。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件还包括导丝(1),所述第一副导管(4)沿所述导丝(1)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套设在所述导丝(1)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5)的第二端可拆卸的连接有连接接头(14)。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导管(4)和所述第二副导管(10)并排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副导管(10)的第一端包裹在所述第一副导管(4)的外侧。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管件,包括:导管主体,导管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参考标记物;球囊,套设在导管主体的外侧,参考标记物位于球囊的内侧且与球囊的第一端相邻设置;第一副导管;第二副导管,第二副导管的第一端位于球囊的内侧,第二副导管的第一端为封闭端,第二副导管的第二端贯穿于第一副导管的外壁面,第二副导管的第二端的口部处设置有基准点;刻度线和移动标记物,刻度线可移动地穿设在第二副导管内,移动标记物设置在刻度线的第一端,刻度线的第二端从第二副导管的第二端的口部穿出于导管主体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导管件无法有效测量病变长度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天杰,许浩博,朱法胜,袁建松,乔树宾,杨伟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51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