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

文档序号:36034466发布日期:2023-11-17 16:38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提供了一种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


背景技术:

1、目前恶性肿瘤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放疗作为抗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放射性粒子的能量杀死癌细胞,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放射性粒子治疗相较于传统放疗,靶向性更强、副作用小。然而,传统的放射性粒子条植入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装填不均匀、粒子条容易脱落、放疗结束后仍留在体内等,这些问题会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放射性粒子条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

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包括柔性长条结构,长条结构通体表面设有多个放射性粒子槽,放射性粒子槽的槽口尺寸小于放射性粒子的最大外周尺寸,在槽口外侧的长条结构上,设有两个柔性密封片,两个柔性密封片在槽口位置重叠。

3、优选的,所述放射性粒子槽内部腔体为球形或椭圆球形。

4、进一步优选,所述放射性粒子槽的内部腔体靠近槽口的位置,设有多个柔性凸起,柔性凸起向放射性粒子槽的内部腔体内侧倾斜设置。

5、进一步优选,在所述长条结构上,所述放射性粒子槽沿着长条结构的外壁螺旋均布设置。

6、进一步优选,两个所述柔性密封片一个为长密封片,另一个为短密封片,长密封片连接每个所述放射性粒子槽槽口靠近所述长条结构近端的一侧,短密封片连接在每个放射性粒子槽槽口靠近长条结构远端的一侧,且在长密封片和短密封片互相重叠的位置,长密封片覆盖在短密封片上面。

7、进一步优选,在所述长条结构上,套接有至少一个显影环。

8、进一步优选,还包括石墨烯传感器微型芯片、蓝牙接收装置、控制器和显示器,石墨烯传感器微型芯片连接在所述显影环上,与蓝牙接收装置通过蓝牙信号连接,蓝牙接收装置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与显示器信号连接。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0、1、能够内置于任意的医用导管中,不用单独进行穿刺,减少了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1、2、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能够灵活调节植入放射性粒子的位置,具有更灵活的操作性;

12、3、放疗结束后,还可以直接将放射性粒子条从医用导管中抽离,实现可拆卸,使患者不用终生携带放射性粒子;

13、4、治疗过程中可以精确观测病灶区域接受的射线剂量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治疗中的异常情况,方便医生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4、5、记录治疗过程中的数据,包括放射性粒子射线的剂量和分布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数据及影像资料,可以为治疗效果评估和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技术特征:

1.一种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长条结构(1),长条结构(1)通体表面设有多个放射性粒子槽(101),放射性粒子槽(101)的槽口尺寸小于放射性粒子的最大外周尺寸,在槽口外侧的长条结构(1)上,设有两个柔性密封片(102),两个柔性密封片(102)在槽口位置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射性粒子槽(101)内部腔体为球形或椭圆球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射性粒子槽(101)的内部腔体靠近槽口的位置,设有多个柔性凸起(103),柔性凸起(103)向放射性粒子槽(101)的内部腔体内侧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长条结构(1)上,所述放射性粒子槽(101)沿着长条结构(1)的外壁螺旋均布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柔性密封片(102)一个为长密封片,另一个为短密封片,长密封片连接在每个所述放射性粒子槽(101)槽口靠近所述长条结构(1)近端的一侧,短密封片连接在每个放射性粒子槽(101)槽口靠近长条结构(1)远端的一侧,且在长密封片和短密封片互相重叠的位置,长密封片覆盖在短密封片上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长条结构(1)上,套接有至少一个显影环(2)。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内置于医用导管中的放射性粒子条,包括柔性长条结构,长条结构通体表面设有多个放射性粒子槽,放射性粒子槽的槽口尺寸小于放射性粒子的最大外周尺寸,在槽口外侧的长条结构上,设有两个柔性密封片,两个柔性密封片在槽口位置重叠。本技术一能够内置于任意的医用导管中,不用单独进行穿刺,减少了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二能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能够灵活调节植入放射性粒子的位置,具有更灵活的操作性;三在放疗结束后,还可以直接将放射性粒子条从医用导管中抽离,实现可拆卸,使患者不用终生携带放射性粒子;四可以随时观测放射性情况,方便监测和调整。

技术研发人员:韩涛,陈挺松,王昊,陈潞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3051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